Web Title:109學年度 屏東縣縣立海豐國小營養午餐109學年度 屏東縣縣立海豐國小營養午餐

2018-10-15 網傳:薑黃素愈多,減肥愈有效?營養師回答秒懂

食的健康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愛美的減肥族,或許聽過「薑黃是減肥靈藥」、「薑黃素減重法」,因為薑黃中的黃金色化合物「薑黃素」,具有抗氧化和消炎的效果,而有輔助減肥、降血脂等好處。坊間甚至流傳「薑黃中的薑黃素含量愈高,減肥效果才會愈好」的說法,到底是真?是假?來聽營養師詳細解析。

薑黃粉中的薑黃素所佔比例低 較易溶於油脂

薑黃屬於薑科類植物,常作為天然黃色的色素(如薑黃包子、饅頭等),或烹煮食物時用來增添風味的香料。薑黃粉中的類薑黃素只佔了2-6%,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又只佔了2-6%當中的80%左右。而在日常生活的食物中,目前僅有咖哩中會使用到薑黃,但其中薑黃的含量並不高。

什麼是薑黃素?高敏敏營養師表示,薑黃素的主要來源就是薑黃,薑黃中的薑黃素是一種不溶於水的多酚類化合物,較易溶於油脂。所以,薑黃的水溶性不佳,會造成人體吸收率差,加上它在人體腸道以及肝臟的代謝很快速,所以即便你成功吸收了,在體內也留不太住。

薑黃素相關的細胞實驗或許可以見到具有抗氧化、抗發炎、降血糖等的結果,但當應用到人體實驗時,便不一定能夠得到相同效果,主要就是因為生物可利用率低。

薑黃對於肥胖有抑制效果?營養師:尚待更多人體試驗

薑黃對於已知與肥胖相關的酵素抑制或活化有關,理論上可能對於肥胖有抑制效果。但這些研究距離人體試驗還有很大的距離。另外,肥胖是多重因素影響,想要單靠薑黃減重,卻不檢視自己的生活飲食方式,仍然是一個不明智的做法。

網路上:「薑黃素的含量愈高,就愈能幫助減肥、降體脂」,是真的嗎?高敏敏營養師表示,薑黃素可以抑制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ERK, JNK, and p38),而這些激酶與 3T3-L1細胞株分化成為脂肪細胞相關。在已分化的脂肪細胞中也會活化Wnt/β-catenin的傳導途徑,而這些都與肥胖密不可分。

在白色脂肪組織中,薑黃素可以減少巨噬細胞浸潤、瘦體素;在發炎相關的肥胖方面,薑黃素可以增加「脂聯素」(Adeponectin)的表現,抑制NF-kB的活性,因此推測對於肥胖有抑制的效果,但仍需人體試驗來證實。脂聯素是一種荷爾蒙,由脂肪細胞組成並釋放於血液中。脂聯素在血液中的濃度,以體態愈肥胖者數值愈低。推測「脂聯素」增加,或許對於抑制肥胖有輔助效果,但是,薑黃素有不易被吸收利用的特性,所以,想單靠攝取薑黃素達到減肥效果,可說是「不理智」的想法與做法!

總而言之,薑黃素是否對減肥有幫助?目前諸多研究距離人體試驗還有很大的距離,加上肥胖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事,與許多因素有關係,必需從源頭管理控制,因此不建議單靠薑黃素減肥。

吃薑黃要使用油脂一起烹調,比較容易吸收

食用薑黃仍然有注意要點!日常食物通常只有咖哩有薑黃,而咖哩料理通常會使用到油脂一起烹調,是相對容易吸收的形式。如果買整條的薑黃來吃,或者是買一包薑黃粉來泡水喝,基本上是吸收不了什麼薑黃素的。

而薑黃素被食藥署認為是相對安全的成分,根據歐洲食物安全管理署的定義:薑黃素的每日足夠攝取量(Adequate daily intake, ADI)為每公斤0-3毫克,且建議每日攝取量大約在200mg以內,避免攝取過多產生反效果。想要吃薑黃減肥之前,還是要先三思。尤其,要注意以下6種人不適合吃薑黃:

【6種人不宜食用薑黃】:

1.胃食道逆流或其他胃部疾病患者:因薑黃會導致部分人出現腸胃道症狀,因此不建議有胃部疾病的人服用薑黃。

2.手術後的患者:因薑黃具有抗凝血活性,因此在手術後不建議攝取。

3.草酸鈣結石患者:有人體實驗發現,讓健康受試者每天攝取3.2g薑黃4週後,尿中草酸的濃度會顯度較高。因此建議有草酸鈣結石的患者,應避免攝取高劑量的薑黃。

5.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者:薑黃會促進膽汁分泌,因此膽結石或膽道異常患者可能不適合補充。

6.肝、腎功能不全者:因安全性仍未知,建議肝腎功能不佳者不要私自服用。

2018-09-29 火鍋多吃蔬菜,就能減少鈉攝取量?建議在這時間內吃較安全

食的健康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大是文化】至於大家愛吃的火鍋,可分成兩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火鍋湯底,這是火鍋鈉含量的最主要來源。新營養食代團隊實地採樣、檢測+23家的火鍋店湯底,製成鈉含量的比較表(見圖表 2-9)

大家可以看到,在這13種樣本中,排名前七名的湯底,每100毫升就有200毫克以上的鈉含量,若以平均1碗八分滿(約200毫升)計算,光是喝2碗清湯,便攝取了至少800毫克的鈉。

 

此外,當火鍋經過久煮、水分蒸散後,剩餘的湯底更可說是鈉的「濃縮精華」,要是全喝下去可不得了。因此建議各位若要喝湯,最好是在剛開始吃火鍋時就先喝一碗,不但可增加飽足感,吃到的鈉也相對比較少。

第二部分是火鍋料,可分為凍豆腐、炸豆皮等加工物,以及南瓜、香菇等原態食物。加工物在製造過程中,大都會以各種食品添加物來改善口感與質地,但大部分的添加物鈉含量都偏高,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營養師會建議多吃原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

然而,不論加工物或原態食物,在鍋中煮過之後,其「吸鈉量」都相當驚人。新營養食代團隊實地採樣了59家火鍋店,比較各類食材,在烹煮前後的鈉含量變化(見圖表 2-10)。

火鍋多吃蔬菜,就能減少鈉攝取量?建議在這時間內吃較安全

包辦前三名的食材為瓜類,依序是南瓜、蒲瓜、絲瓜,吸鈉倍數約在60倍至200 倍不等。而菇類、炸豆皮的吸鈉量也不容小覷,大約在 50倍至85倍之間。為此,我們歸納出了結論,吃火鍋時,瓜類、炸豆皮以及菇類的食材,最好煮熟後馬上吃,若是烹煮超過30分鐘,建議直接將之視為添味湯底,勿再食用為佳。

吸鈉食材排行榜

火鍋多吃蔬菜,就能減少鈉攝取量?建議在這時間內吃較安全

火鍋多吃蔬菜,就能減少鈉攝取量?建議在這時間內吃較安全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不斷醣、降三高的七七七飲食法:貪吃的營養學博士這樣吃,遠離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體檢數字全正常》一書

2018-09-25 中秋烤肉吃太多肚子脹?這些水果可以幫忙清腸胃......

食的健康
許多人中秋大啖烤肉,但過多蛋白質可能腹脹、腸胃不適。營養師建議,烤肉一定要搭配高維他命C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柚子,且可從今晚開始喝蔬菜湯「輕斷食」,幫忙清腸胃。

今天中秋節,許多家庭一早就忙著準備烤肉食材,但吃太多燒烤肉、加工肉品可能也同時吃進致癌物,甚至讓身體產生發炎反應。

台北市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受訪時表示,烤肉本身是比較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建議在烤的當下就應補充維他命C豐富的水果,如柚子、芭樂,用維他命C來抵銷烤加工肉品香腸、培根等帶來的傷害。

黃淑惠表示,烤肉時肉類跟蔬菜的比例也要調整,肉比例少,菜比例多,很多蔬菜都很適合烤,如甜椒、洋蔥,茭白筍、玉米筍則可以帶殼烤,也不怕外皮烤焦,果實有豐富的植化素和營養,可以幫助身體新陳代謝,清除掉不好的毒素。盡量少吃加工肉品,也可用魚肉取代紅肉。

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則表示,烤蔬菜可選擇纖維多的種類,如茭白筍就是很好的選擇。但烤蔬菜尤其要注意調味,很多人烤金針菇,但加了很多奶油跟胡椒鹽,也會增加身體負擔。此外,烤土司、烤玉米應控制份量,以免攝取過多澱粉類

今天中秋節,許多家庭一早就忙著準備烤肉食材,但吃太多燒烤肉、加工肉品可能也同時吃進致癌物,甚至讓身體產生發炎反應。

台北市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受訪時表示,烤肉本身是比較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建議在烤的當下就應補充維他命C豐富的水果,如柚子、芭樂,用維他命C來抵銷烤加工肉品香腸、培根等帶來的傷害

黃淑惠表示,烤肉時肉類跟蔬菜的比例也要調整,肉比例少,菜比例多,很多蔬菜都很適合烤,如甜椒、洋蔥,茭白筍、玉米筍則可以帶殼烤,也不怕外皮烤焦,果實有豐富的植化素和營養,可以幫助身體新陳代謝,清除掉不好的毒素。盡量少吃加工肉品,也可用魚肉取代紅肉。

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則表示,烤蔬菜可選擇纖維多的種類,如茭白筍就是很好的選擇。但烤蔬菜尤其要注意調味,很多人烤金針菇,但加了很多奶油跟胡椒鹽,也會增加身體負擔。此外,烤土司、烤玉米應控制份量,以免攝取過多澱粉類。

夏子雯建議,烤肉時或烤肉後可多補充纖維質多、維生素C高的水果,增加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奇異果、木瓜等有酵素,也可幫忙分解因吃太多肉類、蛋白質不易消化產生的腹脹感,促進胃排空速度

如果連日大吃大喝、嗑了許多月餅,腸胃負擔大增,黃淑惠建議,連假後可以多吃蔬菜、水果調整身體狀況,如果連假真的吃太多,建議可利用1天半的時間進行「輕斷食」,讓腸胃道休息。

黃淑惠說,可從今天晚上開始輕斷食,第一餐可先吃蔬菜火鍋,讓高纖蔬菜幫忙帶走腸胃道的髒東西;第二餐則不吃固態食物,改喝檸檬水、溫開水,讓腸胃休息一餐。第三餐採軟食,如清淡的麵條、清粥小菜、豆腐等;第四餐開始回復到正常飲食。

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科主任陳志道則說,烤肉時容易吃進大量肉類,大量蛋白質加上醬料帶來高鹽高油,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脹氣、便秘或有害物質停滯體內等種種腸胃問題。建議攝取有豐富膳食纖維、水果酵素的水果,如奇異果、木瓜、鳳梨,可緩解腹脹、腸胃不適。

2018-09-14 先吃飯還是先喝湯?減肥博士:吃每頓飯時間,不要少於20分鐘

食的健康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三餐進食順序,你是先吃飯?還是先喝湯?哪一種進食順序容易增加飽足感,或是導致肥胖?廣東人愛在吃飯前喝煲湯,老外也是先喝湯後吃飯。但是,一般人則是「吃飯皇帝大」,先吞口飯才重要。到底「用餐時要先吃飯,還是先喝湯?」兩者有差別嗎?先吃哪一種有助減肥?

進食以後,饑餓激素的分泌就會減少

先喝湯?還是先吃飯?這個問題一直都有爭議。其實,食物進食順序確實要講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營養學博士肖丹華,在其新書《去去脂肪走》中表示,通常,尤其是饑餓的時候,我們的胃會分泌一種叫做生長激素釋放肽(ghrelin)的饑餓激素,作用到大腦中樞,促進我們的食慾。

當進食以後,饑餓激素的分泌就會減少,腸胃道同時也會分泌一些其他的激素來抑制食慾,使我們產生飽足感,而停止進食行為。這個神經內分泌的調節過程,從我們吃第一口食物開始,大概需要20分鐘。

先喝湯胃就已經1/4飽,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類主食

因此,吃飯的時候,如果先喝湯,胃就已經1/4飽了;再吃蔬菜,這些高纖維的食物又在胃裡占了相當大的體積,這就半飽了;再吃肉類等蛋白質,等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類主食時,也差不多20分鐘了。大腦已經接收到「我已進食20分鐘」的訊號,各種抑制食慾的激素開始作用,產生了飽足感,這樣也就能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吃每一頓飯的時間,不要少於20分鐘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瘦子一般吃飯都比較慢,他們在吃到足夠多的分量之前,就已經飽了;而胖子一般吃飯都很快,像「大胃王」那樣,還沒有仔細品嘗到食物的味道,就已經稀哩嘩啦全下了肚,身體還沒來得及產生飽腹感,胃裡就已經塞入過多的食物,這樣不胖才怪!所以,請細嚼慢嚥,每頓飯的時間,不要少於20分鐘。

《小心熱量破表》:飯後再喝湯,恐熱量攝取過多,容易肥胖**

另外,坊間還有一說,先喝湯的好處不但能增加飽腹感,有利於減肥,另一方面飯前喝湯,還可以潤滑消化道,同時能吸收湯中的營養物質。另一方面飯後大家都差不多已經吃飽了,此時再喝湯反而有可能因為硬塞,熱量攝取過多,而容易引起肥胖。

《有此一說》:飯後要保留一部份胃的空間給甜點,好嗎?**

還有許多人都認為「飯後要保留一部份胃的空間給甜點與含糖飲料」,習慣飯後來一份甜點,或是一杯含糖飲料,其實也不太建議,因為原因與飯後喝湯也相似。由於吃完飯菜之後,人體已經差不多吃飽了,而額外再吃甜點,恐怕會造成熱量過多而導致肥胖。即使飯前,也不適宜先吃甜點,尤其對兒童來說,飯前先吃過多甜點,會影響食慾,導致正餐食用量下降,因為甜點熱量非常高,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肥胖。

2018-09-05 醣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總稱 與糖有別

食的健康

【記者簡麗春/基隆報導】

坊間常看到減糖或減醣的書籍,究竟這兩者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室營養師王玟茵說明,「醣類」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總稱,例如:纖維、雙糖、葡萄糖、寡糖、雙糖、單糖,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糖類」以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指出,包含由食品加工生產業者、廚師與消費者添加在食物與飲料的所有單醣和雙醣,以及蜂蜜、糖漿、果汁與濃縮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分,例如:砂糖、葡萄糖、蔗糖、黑糖等。

減少「糖」類攝取,有哪些好處呢?

王玟茵指出,過量攝取糖容易蛀牙,還會誘發胰島素抗性,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並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食品中的糖量增加時,熱量增高,也稀釋了其他必需營養素的含量」。

世界衛生組織二○一五年建議,游離糖攝取量應低於攝取總熱量一成,並建議各國經過社會各界討論有共識下,將游離糖攝取量降低至攝取總熱量百分之五;今年國健署發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增列「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的建議,以成年人一日一六○○~一八○○大卡總熱量計算,游離糖攝取量上限為四十~四十五克;一杯七百毫升微糖手搖飲料可能就達上限。

要簡單達成減糖任務

王玟茵提供三種方法讓民眾參考──多喝白開水,以無糖茶飲取代含糖飲料,使用檸檬汁做成冰塊或檸檬片加入白開水中,喝起來更有味;或用4克茶葉沖六百毫升開水,放入冰箱靜置一晚,就可以喝到清涼消暑的冷泡茶;茶葉也可以改成花草茶。

學會看營養標示,選購低糖食品:市售包裝食品營養標示中「碳水化合物」為醣類總含量,下方「糖」為產品本身的糖量及額外添加糖的總量。再依據每包裝含幾「份」去乘以總吃入份數,即可得知這一包裝食品總共含多少的「糖」。民眾可以藉此選購食品,選擇熱量低、糖量較低、較無負擔的食品。

避開隱藏高糖食物;市面上有些產品為了增加適口性,會添加大量糖,如優酪乳、蔓越莓等果汁,喝下飲料的同時,也喝下了許多糖

2018-09-04 飯菜混合餐點熱量高!恐致7不良影響

食的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漸漸習慣常吃「飯菜混合」(主食與主菜混在一起)型態的餐點,如滷肉飯、炒飯、炒麵、羹麵、義大利麵、焗飯、燴飯、湯麵等。此類食物會將醬料湯汁連同主食一起吃下,易攝取過多油糖鹽與熱量。

飯菜混一碗 恐攝取過量油、糖、鹽

使用碗公、未分隔的便當盒盛裝餐點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不論供應的菜色多寡,學生都會把所有不同的菜色跟主食裝在一起。董氏基金會主任許惠玉表示,所有菜飯都混和,孩子吃不出原本菜色的色、香、味,甚至失去認識食材的機會!進一步探討,若習慣飯菜混一起用餐,可能會帶來以下7點不良的影響:

1)不易了解各種食物份量/

難以一眼得知各類食物量,難以評估孩子是否吃得均衡。

2)餐點外觀影響食慾/

對孩子而言,有時外觀比口味更影響食慾,飯、菜分離能讓餐點好看更好吃。

3)失去認識食材機會、降低料理美味/

各道料理混在一起降低美味的程度。不清楚各道料理內含有什麼食物,若餐點中有異物、細骨魚刺等,也較易增加吞下風險。

4)影響孩子使用筷子的技巧/

當食物放在大碗混在一起的時候,多數孩子選擇方便性較高的湯匙,久而久之便失去正確拿筷子的能力。拿筷子和湯匙所使用的肌肉群不同,對行為發展也有所差異。

5)無形之中吃下過多油糖鹽與熱量/

調味湯汁和飯混在一起,再加上使用湯匙,無形中會將多餘油糖鹽吃下肚,長期也會影響口味培養及健康。

6)養成「吃太快」的習慣,增加疾病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醫師趙舜卿表示,2016年日本研究發現,吃飯速度快的孩子與習慣慢慢用餐的孩子相比,過重與肥胖比例較高、腰圍身高比大於0.5的風險明顯增加。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孩子感覺到吃飽前就已經吃過量,易導致肥胖;部分孩子也容易有消化不良、胃脹氣等情形。

7)「吃軟不吃硬」,減少咀嚼影響牙口發展/

食物濕軟減少孩子咀嚼機會。咀嚼可刺激唾液分泌、幫助消化,預防腸胃疾病發生,還具有刺激腦部細胞、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和記憶力。咀嚼也有按摩牙齦和清潔牙齒效果,有益牙周健康。

每餐飯菜肉體積比221 飯和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少一半

許惠玉主任表示,學校午餐時間可加強飲食相關知識,也可實際執行用餐禮儀。更可透過與同儕間的共餐、打菜等互助合作提升飲食素養。學校可藉由午餐時間加強飲食教育,重視營養、食物份量、食物與健康、菜色口味及珍惜食物外,也應融入如飲食文化及社會互動的層面,讓孩子更加了解筷子等餐具的使用、餐盤和飯碗的差別、節慶食物及用餐禮儀等,從學校午餐培養孩子飲食素養。

飯菜分開盛裝,也能利用「每餐飯菜肉體積比221」「飯和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少一半」口訣,達到了解各類食物及均衡比例的概念。最好少選擇飯菜混合類的餐點,例如滷肉飯、炒飯、炒麵、羹麵、義大利麵、焗飯、燴飯、湯麵等

 

2018-09-03 運動飲料含糖量竟比可樂高!營養師:關於「添加糖」必知3件事

食的健康
含糖飲料不僅不能消暑,還會攝取過多熱量及游離糖(free sugar),造成體重增加,更影響身體健康

在過去,果汁被認為提供豐富的維他命C、纖維以及水分,因此適合供應給嬰幼兒飲用,並推薦給有便秘問題的孩子,雖然果汁是一種健康、天然的維生素來源,且提供的口感也普遍被兒童們接受,但果汁提供的糖,不僅增加卡路里,更提高齲齒的風險,因此也為兒童健康帶來淺在的影響。

有關糖的攝取,世界各國已制定相關的減糖政策,甚至限制幼兒每日糖份攝取量,期望父母從小幫助幼兒減糖,以下提供給父母們糖類相關飲食營養概念,從大人自身開始減糖,以維護幼兒未來身體健康。

處處有「糖」跡

您有計算過自己一天、一週、一個月吃進多少含糖食物嗎?「糖」這個代表現今飲食型態與健康危害的名詞,已經滲透入每個人的生活及家庭,除了每天喝到的含糖飲料、含糖零食,台灣人喜愛加糖烹煮的飲食習慣,更讓身體長期累積了不少糖的負擔。

根據「102-103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89.9%國中生、85.3%高中學生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其中,國中生平均每週喝超過6次、高中生平均每週喝將近8次,19-64歲成人則平均每週喝將近7次。含糖飲料不僅不能消暑,還會攝取過多熱量及游離糖(free sugar),造成體重增加,更影響身體健康。

非得認識的「游離糖(或添加糖)」

游離糖是指製造商、食物製備者或消費者「額外添加」至食品中的單糖、雙糖,及蜂蜜、糖漿、黑糖、糖霜、砂糖、白糖,不包括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如牛奶和果汁中的糖。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2015年3月4日發佈「Guideline: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每人每天攝取的游離糖〈額外添加的糖〉,不應超過攝取總熱量的10%,更建議能低於5%。

衛福部國建署2018年新修訂的國民飲食指標1,將「游離糖」定義為「添加糖」,並增列「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之建議。舉例60公斤男性,每天熱量需求1,800大卡,每日游離糖攝取不超過22.5公克(18005%=22.5)。喝飲料是最容易且最快速攝取過多游離糖的飲食習慣,下表為市售常見飲品含糖量,提醒您小心選擇:

檢視相片

(圖片來源/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

減糖有理由

吃糖不僅讓你蛀牙、血糖波動、變胖,現在又多了一項罪名: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發表於高血壓期刊研究指出2,「含糖飲料和高鹽食物一樣危險」,每多喝一瓶含糖飲料,收縮壓平均升高1.7mmHg,舒張壓增加0.8mmHg,增加中風或心臟病風險。

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3,每天攝取的熱量當中,如果有17%-21%的熱量來自於飲食中另外添加的糖,比起只有8%的熱量來自於額外糖分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增加了38%。另外,美國心臟醫學會更建議:2歲幼兒到青少年階段的兒童,每天額外攝取的精製糖,不超過25公克,2歲以下則完全禁止糖的攝取4。

而美國小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則於2017年公布新的「兒童飲食指南」,將原本限制6個月以下嬰兒飲用果汁,更嚴格調整提升為1歲前不建議飲用果汁,並鼓勵家長將水果搗成糊狀給嬰兒食用5,由天然水果獲得更完整的營養素,而非僅僅是果汁中糖類的營養。

糖除了對健康有害,更可怕的是對「糖上癮」的飲食行為,2016出版的《我們正在冒險》一書,作者描述女兒及先生施行的「戒糖報告」,分享戒糖後第1天、第2天、第3天等不同戒糖歷程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以及戒糖第11天後味覺的變化、找回對食物原味的喜好等,說明不吃甜食後大腦所歷經的掙扎與變化進而影響情緒反應,顯示人體對糖會有上癮現象。2013年9月12日台灣新生報更以「糖毒如酗酒菸癮」為社論標題,說明吃糖上癮造成的危害,更點出民眾對酒癮、菸癮尚有戒心,但對「糖上癮」卻極為無知的隱憂。值得提醒的是,含糖飲品市場每年正逐漸擴增,連24小時超商都加入手搖飲服務,這些餐飲模式勢必再度影響民眾整體糖份攝取量。

減糖策略,由自身做起

含糖飲料引發的健康問題早引起世界各國重視,許多國家分別制定含糖飲料稅,或校園周邊禁售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品等規範以進行管制。彰化縣政府也於2017年3月8日公布《彰化縣食品安全管理自治條例》6,創下全國先例,增訂任何人及食品業者,不得在彰化縣之完全中學、國中、國小、幼兒園、短期補習班及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內,以獎勵、贈送、慰勞或販賣等方式,提供含糖飲品給學生,也不得外送含糖飲料進入校園之規定。

除了政府制定法律,更重要是由自身做起,學會營養標示、養成減糖飲食習慣、由天然食物尋找糖份等飲食技巧,將可以幫助自己及孩子們減糖、找回健康。

2018-07-11 為什麼刷完牙之後 吃什麼都覺得苦苦的?

牙齒的健康

撰文=張越評

人生總有幾件明知不能做,但卻一定會去做的事,例如:刷完牙後還跑去拿東西來吃。但伴隨而來的,卻總是一股說不出來的怪味道,好像牙膏還殘留在嘴裡,影響了食物本來的風味,吃什麼都覺得涼涼苦苦的,但事實上,味道改變的原因很可能不只是這樣喔!

人體的舌頭含有一萬多味蕾,每一個味蕾又含有受體細胞,這些受體是大型的蛋白質,它們會對食物和飲料的幾個基本化學成分起反應,當這些成分和受體結合時,就會發出味覺信號,這味覺信號會和嗅覺及其他偵測溫度和組織粗細或精緻程度的信號合併,在大腦中使我們判斷出食物的品質和風味。

目前已知的苦味受體蛋白家族(T2Rs)有20~30多種,每個苦味味覺細胞包含多種苦味受體,大部份經由G蛋白質耦合受體與苦味觸發分子接合,啟動細胞內的訊息傳遞系統,促使內質網釋放鈣離子引發味覺細胞釋放神經傳遞訊息,活化相連的感覺神經末稍至大腦讓我們感覺到苦味。

牙膏配方中的界面活性劑月桂醇硫酸酯鈉(SLS),如同洗碗精中的界面活性劑,會把碗盤上的油垢給洗掉,牙膏中的SLS也容易把舌苔上的磷脂給刷除,磷脂對苦味接受器來說具抑制作用,因此當磷脂刷除後,苦味接受器被暴露出來,人們對苦味分子的接受力與感受因此變得更加靈敏。

同時SLS也具有抑制甜味接受器的作用,所以刷完牙後甜味少了、苦味多了,吃什麼都怪怪的,所以很可能許多果汁原本喝起來酸甜酸甜,但它們其實本身仍具有苦味,只是平常我們的舌頭嚐不出來。雖然目前人們普遍認為表面活性劑就是牙膏改變味覺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一說是提及了刷完牙後喝柳橙汁與吃葡萄柚的味道改變尤其明顯,並認為很可能是因為牙膏中的二氟化錫(stannous fluoride )和水果的乙酸結合變成苦味物質所致。

總的來說,這背後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的細節還很多,就連苦味接受器都還沒科學家能把它認識完,我們目前無法得到一個確鑿的答案,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所有研究都表示,無論味道多奇怪都不是因為我們的舌頭壞掉了,因為短時間(至多1小時)內我們的舌頭都會恢復正常,再度帶我們回到酸酸甜甜的世界。

2018-06-05 補鈣顧骨本,這些蔬菜比牛奶更多鈣

食的健康

【早安健康/愛長照】要顧骨本一定要補鈣,醫師進一步解釋,鈣質是鞏固骨骼及牙齒的主要來源,也具有促進肌肉收縮、心臟跳動、血液凝固等作用,是體內極為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如果長期未攝取足夠的鈣質供給身體所需,便會使得鈣質和骨質流失,即為「骨質疏鬆」。 

患病比例女多於男

骨質疏鬆有「健康的沈默殺手」之稱,在台灣,65 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 9 人即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症;而 75 歲以上的銀髮族,則是每 4 人中就有 1 位深受骨質疏鬆所擾。 

性別比方面,則是女性明顯高於男性。其中,更有近 4 成的女性在更年期過後,就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要顧骨本一定要補鈣,醫師進一步解釋,鈣質是鞏固骨骼及牙齒的主要來源,也具有促進肌肉收縮、心臟跳動、血液凝固等作用,是體內極為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如果長期未攝取足夠的鈣質供給身體所需,便會使得鈣質和骨質流失,即為「骨質疏鬆」。 

根據統計,孩童的鈣吸收率可高達75%,成人對鈣的吸收率約為20 ~40%,年長者對鈣的吸收能力則更低。

 

配維生素K更有效

不少深綠色蔬菜都富含鈣質,如菠菜、小松菜等,其中,最近很夯的小松菜其鈣質含量還是牛奶的2倍呢! 

營養師指出,其實很多深綠色蔬菜都富含鈣質,但整體的吸收率較不佳,建議可搭配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一起食用,因為維生素K就是負責將血液中的鈣質轉換成為骨質的重要元素。 

所以除了多吃深綠色蔬菜,同時也應多吃含有維生素K的蔬菜,例如高麗菜、大白菜、花椰菜、莧菜、四季豆等,都有助於增加鈣質的吸收率,以強化骨本。 

營養師建議,因為維生素K為脂溶性維生素,如需料理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時,可選用如快炒等方式,搭配油脂的攝取,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

2018-05-16 食在不安心!保鮮盒黑斑細菌恐傷肝!

食的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保鮮盒與環保餐具儼然成為現代生活必備品。然而您是否注意過保鮮盒上的黑斑呢?保鮮盒久經使用,生黑斑恐對人體產生傷害!保鮮盒的盒蓋與膠圈若未能隔絕水分與空氣,容易使用一段時間後造成膠圈變形、斷裂甚至發霉生斑,更可能潛藏破億細菌數,導致使用後感染腸胃炎。黑斑中含黃麴毒素,更可能汙染食物,食用後造成肝腎傷害。

保鮮盒膠條、接縫 容易生黑斑、黴菌

環保意識高漲,許多小資族為了環保與省荷包,多半選擇使用保鮮盒自帶便當。但保鮮盒若使用或清潔不慎,就可能成為細菌與疾病的溫床。開業醫師林青穀表示,保鮮盒等餐具使用時,要注意藏汙納垢的細縫處。尤其是保鮮盒膠圈、接縫,容易生黑斑、黴菌,需要仔細清潔才能杜絕這些隱形殺手。

保鮮盒重複使用後,盒蓋的膠圈容易彈性疲乏,膠條易鬆脫。一般的保鮮盒蓋與膠圈並未一體成形設計,鬆動的膠圈無法隔絕水氣與髒汙,汙垢容易堆積在細縫。若沒有確實洗淨,長久下來會滋生細菌,更容易發霉生黑斑,除了無法保鮮,甚至可能變成病菌的溫床。

黑斑含黃麴毒素 嚴重恐造成肝功能疾病

林青穀醫師提醒,保鮮盒上若產生黑斑,建議不要繼續使用。保鮮盒膠圈上的黑斑可能潛藏著數量破億的細菌。若是一般的細菌或發霉,可能導致以保鮮盒用餐後腸胃炎;若黑斑中含有黃麴毒素,一旦汙染保存的食物,更會造成民眾肝、腎傷害,輕則腹瀉,重恐引發肝功能疾病。

選購保鮮盒時,除了考量無毒材質,更要留意保鮮盒結構設計的安全性,最好選用盒蓋與膠圈一體成形的無縫設計。民眾選用密封性高的保鮮盒產品,不易藏汙納垢孳生黑斑,使用與清潔也更安心。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