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學期開始時,澳洲的小學(primaryschool)和中學(high school)都會為剛入學的新鮮人和家長舉辦新生說明會。兒子成為小學新鮮人那年的說明會上,副校長給家長的一段話,彷彿當頭棒喝,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且銘記在心。我常用那段話提醒自己,把孩子送進學校受「教育」的最初和最終目的究竟為何,而身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稱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真正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讓孩子害怕,不是老師應有的功能
那天,副校長在歡迎並恭喜每個家庭都邁入新的里程碑後,懇請所有家長幫老師一個忙。她是這麼說的:
「在家教孩子規矩、訓練孩子獨立,屬於家庭教育,每位家長和照顧者都有責任。請家長一定要記住,我們是老師,我們的工作和責任是帶領孩子學習,讓孩子愛上學習、享受學習、懂得學習,進而主動學習、擁有學習的熱情,並且,把學習當成終生的事業。親愛的家長,請千萬不要用『老師』來嚇唬孩子。老師存在的目的,絕對不是要讓孩子「害怕」。讓孩子害怕,不是我們的功能。請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你……,我就告訴老師,叫老師罵你。』或是:『如果你不……,老師會生氣。』
家長們,請不要對孩子說類似的話,請不要把『老師』變成可怕的怪物!害怕老師、甚至對老師帶著敵意的孩子,是無法享受學校生活的。如此一來,就完全失去老師和學校教育的意義了!
現在,孩子已經進入學齡期,應該有基本的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懇請家長們,不要把老師當成保母。希望家長能花點時間認真思考『學校老師』和『教育』的目的,也請清楚讓孩子知道,老師的責任是『教育』他們的身心發展,以及傳授知識和技能。讓孩子學會尊敬並懂得老師的專業是教育。
這樣,老師才能把全副精神都放在教學,而清楚理解老師角色的孩子,也才會認真學習。學校教育有其功能,要能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老師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當然也在乎孩子的生活教育和行為,但是能力所及僅限於他們在學校時的表現。
如果孩子在家表現不好或不聽話,如果孩子不遵守家庭常規,請家長以身為『父母』或『照顧者』的權利,糾正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也教導孩子生活該有的規矩和獨立能力。培養身心健全又熱愛學習的孩子,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懇請家長和照顧者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親愛的家長,「請把老師還給學校教育!」
這段話真像一記響雷,打在在場每位家長耳裡,許多人都面面相覷,互相交換了個偷笑,吐了個舌頭!
孩子入學,做父母的經常有鬆一口氣的感覺。「呼~終於有人來幫忙管孩子了!」「老師」實在太好用了,每次只要搬出「老師」,小猴子就會乖乖聽話,真是愈用愈上癮。
然而,隨著社會的腳步愈來愈快,父母愈來愈忙碌,老師的責任也開始無限上綱。除了學業,還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穿得夠不夠、暖不暖?流汗了有沒有擦乾?午餐有沒有吃完?有沒有多喝水?上完廁所有沒有擦屁股?頭髮亂了老師怎麼沒幫孩子重綁?
老師忙著做家長,誰來做老師?
這些都是孩子本該從平日生活中訓練好的能力,卻變成學校老師的責任。老師疲於奔命,不僅從教學中分心,每天花在回答家長聯絡簿或通訊軟體問題的時間,說不定比真正和學生相處的時間還多!這是身為家長的我們,所期待的學校教育嗎?
家庭教育本該落實在生活中,學校和老師有其功能和角色,家長和照顧者亦然。老師肩負著孩子的學習、團體紀律、人際關係和在校常規等責任,但學校之外,則是父母的責任。老師可以從旁提醒、和父母討論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擬訂出最妥善完整、幫助孩子的方法,但絕對不是把這些事情寫進聯絡簿裡,或在通訊軟體中跟老師說聲「請老師多加注意」,就自動變成老師應該獨力承擔的任務。
萬一老師忙著做家長,誰來做老師呢?「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包括擦屁股、綁頭髮、整理孩子個人用品、遞茶倒水、披裘加襖……。老師在學校負責學校教育,對象是團體裡的每一位學生。家長和照顧者是最了解孩子,也是和孩子最親密的人,大多數的生活常規和態度養成,都仰賴父母在生活中透過言教和身教傳達給孩子,並給孩子足夠的機會練習。
學校對孩子的教育負責,家長對孩子的生活負責,孩子,則對自己負責。春風化雨,就從「把老師還給教育」開始。
二花小姐
《未來Family》官網及臉書專欄作家。商周.com、良醫健康網專欄作家。旅居澳洲,現任澳洲醫院教育訓練負責人、教育機構講師、臨床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