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仙子~水雉

水雉(菱角鳥)                                   52cm  稀有的留鳥

水雉的數量稀少,分布範圍狹小,急需保護。攝影:DW

外型特徵尾羽很長(有兩對,中央一對33cm,外側左右各一,長27cm),冬夏羽色不同,繁殖季時,後頸呈現美麗的金黃色,冬羽會有黑色過眼線延伸至頸側、胸側至上胸,同時少了長尾羽,腹部也由咖啡色轉為雪白,亞成鳥羽色和非繁殖羽相似,唯頭頂接近紅褐色(越小的顏色越橘,成鳥顏色較淡)。腳、趾、爪都很長(後腳趾甚至還微微上彎,可能是為了適應行走在浮葉上而演化出來的),所以能夠輕易走在浮水植物上(如:菱角田)而不會沉陷。正因如此輕盈的漫步姿態,使他贏得「凌波仙子」雅號。
生態習性出現在池塘、湖泊、沼澤、菱角田等水域,目前以南部地區最多。在台灣,水雉屬於稀有的留鳥,但極有可能有一小群的過境鳥,但是數量極稀有。飛翔於水面時,其形態宛如鷺科鳥之類。翼角部具有類似距的尖銳角質棘,為格鬥時之武器。其鳴唱聲聽起來,很像貓之鳴叫聲。以昆蟲類、魚類、蠕蟲類、種籽以及草根等,為其主食。遇到危險時水雉會快速奔馳或游泳甚至潛水躲避敵人。
繁殖育雛水雉的繁殖期為每年的4~11月,水雉的繁殖採一妻多夫制。在繁殖期間,雌雄都會建立領域,但是雌鳥的範圍較大。水雉繁殖期的配對關係甚為複雜,同一繁殖季中常更換配偶。雌鳥在產卵結束後,便將抱卵及育雛的工作交給雄鳥負責,由雌鳥負責警戒和禦敵工作。巢位選在隱密的浮水植物上(屬於浮巢形式),在台灣,菱角田是最適合的場所,目前以台南官田的數量最為穩定。水雉屬於早熟性鳥種,幼鳥孵化三小時後即可行動、覓食。
菱角鳥之營巢,其卵之形態,以及在其巢中之排列很特別。卵之形態呈西洋梨形,每一粒卵其尖端大抵向巢之中心,鈍端向外,而4粒卵形成十字形之排列;推測此巧妙的排列,雖巢之直徑只有13~15公分,亦極簡陋,卵可能不易掉入水中。
復育工作台南縣政府為挽救水雉的命運,以提供獎金的方式保護巢、卵,並在1998年經由投票選出水雉為台南縣的縣鳥,目前水雉的數量推估約在200隻,極有可能在台灣滅絕。
天然紀念物:早在日據時期,水雉就被列入「天然紀念物」名單之中。
早在「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頒布的半世紀之前,台灣日本殖民政府於1930年頒布了「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並由台北帝國大學教授設立調查團。在1945年以前,調查團分別於1933、1935、1941年 ,3次公布史蹟和天然紀念物的保護名單,史跡共分29項,天然紀念物共19項。動物包括有包含有穿山甲、水雉、帝雉、哺乳類的儒艮 (海牛)、華南鼬鼠、寬尾鳳蝶,還有櫻花鉤吻鮭,這並且是名錄中唯一的魚類。不過當時的報告多為初步調查而不盡完備,例如:華南鼬鼠(俗稱黃鼠狼)當時原本以為數量十分稀少並認為是台灣特有種而列為天然紀念物,後來仔細調查才澄清牠只是華南鼬鼠的台灣亞種。
1938年由輿儀喜喧與中村廣司兩人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前往櫻花鉤吻鮭所在地的大甲溪上游調查,之後隨即公告制定台灣的櫻花鉤吻鮭為天然紀念物的一員。但這些法定保護措施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與台灣光復初期並未能夠繼續執行,加上在此地區魚類的數量變化並未有真正的統計。因此歷年的記錄只能顯示櫻花鉤吻鮭分布範圍逐年縮減,卻無法提出保育措施使得保育與合理利用並行,使得櫻花鉤吻鮭因大梨山地區的開發造成水質惡化與獵捕壓力而面臨絕種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