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智臨床心理師給家長常見的建議

謝家智臨床心理師給家長常見的建議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心理師謝家智

一、社會資源運用篇:

1.若孩子目前發展情形與同年齡兒童有明顯的落差,或者主要照顧者對於兒童的發展概念與疾病概念較為缺乏,建議家長可以選擇具有日間留院照護的醫療機構或民間機構進行療育。

2.尋找提供特殊教育資源(巡迴服務特殊教育)的幼稚園:

當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認知能力而可以進入幼稚園的大團體學習環境後,家長仍應注意需提供孩子個別與特殊的教育內容,也就是與學校老師一同訂定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此時就需要巡迴的特殊教育教師的協助。

3.善用同質團體、家長協會的資源:

家長可以利用相關民間團體(如:早療協會)或相關疾病的家長協會所提供的資源,充分瞭解兒童發展的基本概念以疾病知識。

4.注意機關團體、醫療機構及民間團體的講座:

家長可以注意報紙副刊醫療及家庭生活版的訊息欄,通常會刊登週間或週末由各民間團體、學校單位或各醫療記夠所舉辦的育兒、醫療講座。

 

 二、認知學習篇:

1.教具或玩具的使用:

若孩子對聲音刺激較有興趣,可以音樂或有聲光刺激的玩具作為增強物。在認知發展方面可在家持續進行認知的遊戲活動以培養孩子基礎認知概念(如:大小),生活中宜多引導孩子對環境的參與和注意。

2.無其他干擾刺激與結構化的學習環境:

對於注意力缺乏或是較為好動的孩子來說,設定一個單純、避免干擾的學習環境相當重要(如:安靜的房間、整齊乾淨的桌面、桌子面對牆壁等)。同時也需要提供具體的要求與回饋(參考行為技巧篇)以提高孩子學習的動機。

3.家庭成員使用的語言應儘量與和孩子互動的語言一致:

隔代教養的家庭,無論孩子未來將會接受何種語言為主流的學習環境。家長們仍要協調出一種固定的語言(視祖父母或是父母何者語言調適能力較佳,由較佳者調整為較弱者的語言)與個案互動,協助孩子增加詞彙的理解能力。家庭成員間使用的語言也應該要與和孩子互動時的語言一致。

4.宜採用具體結構、重複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

面對認知能力發展較弱的兒童的時候,家長可以設立單一的目標能力。在難度設定上則將目標能力細分為更小的單位,使用具體結構、重複練習的方式讓孩子進行學習。

5.善用圖卡、字卡與標籤紙:

家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將簡短、具體的內容書寫在提示卡上提醒孩子應注意的事項,並請孩子複誦被提醒的內容。同時使用剪貼或列印需提醒的圖案,將之貼在易引起注意的地方也是效果很好的選擇。家長也可以避免因為需要常常提醒孩子而影響自己的情緒。

 

三、在社會情緒發展篇:

1.當孩子需要與較為陌生的環境互動時,可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緩衝及準備,家長可在一旁鼓勵,但不要催促,孩子會表現的較好。

2.若孩子之間有手足競爭的現象:

若孩子因嫉妒手足(通常是年紀較小的手足)而生氣或不當情緒反應的次數並未改善,建議家長除了提供必要的說明之外,應避免「大的一定要讓小的」,而是給予輪流或分享的概念。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單獨與孩子相處,「聽」孩子說今天所發生的事情,鼓勵孩子以其他的方式表達情緒,培養彼此間良好的默契與感情,讓孩子充分感受就算有弟弟(妹妹)出現,孩子在父母心中還是獨一無二的。

3.當孩子表達能力不佳時,建議家長可以用更為溫和、接納肯定與保護的態度與孩子互動。當家長因為孩子發音問題而聽不清楚內容時,可以同時考量孩子的表情與所處環境稍加猜測,或以溫和、不確定的口吻說:「你是不是要說‧‧」,儘量以「邀請」而非「要求」的態度委婉的請孩子再說一次。避免孩子因為家長不耐或嚴厲的態度而感到退縮或挫折而降低願意表達的動機。

 

四、行為技巧篇:

 1.在家中可以行為增強的概念訓練孩子的行為技巧(如眼神注視、需求表達),為將來的早期療育進行準備。

2.當孩子無法等待或是學習動機較低時,建議家長在教導孩子時可以單調與複雜操作的玩具交替使用,維持孩子的動機。

再訓練孩子能夠等待(等待時間可逐漸拉長,從孩子可等待的時間漸漸到不能等待的時間,將時間以秒為單位作為訓練目標,例如:5秒、8秒、10秒。),如果孩子能夠達到等待的時間,則立即給他有興趣的物品(事先要與孩子協議好可以玩多久),並大聲稱讚其可等待的具體行為。

3.在家中教養方式部分:

當主要照顧者與家中長輩(如:阿公、阿媽)的教養方式不一致的時候,建議主要照顧者與家中長輩委婉的溝通,說明孩子目前不適宜的具體行為與期待的行為目標。共同設立行為規則並一致性的執行。

4.提高孩子對於環境的預測性與對自我行為的控制感:

平常在家中可利用增強的方式增加好行為出現的可能性,鼓勵孩子出現好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