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更小就開始接觸這些領域,提早扎根。在美國的公立教育體系,從小學夏令營就有STEM、STEAM的選項,以及基礎學科成績不臻理想的加強班。
7年級的孩子就開始有選修課程,內容包括藝術、機械、劇場、機器人設計、第二外國語具體的STEAM內容,學校更有專業創客教室(maker classroom),讓學生動手做。到了高中,即使是同一個年級,每個科目也分不同難度、級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因材施教,並提供大量更艱深的選修課程,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
微軟的調查報告就發現,修習STEM領域的大學生中,有4/5是在中學或更早之前,就決定要走上這條路,先前的學習讓他們在這個領域打下良好基礎。
若要訓練學生整合、運用不同的學科技能,就要靠老師帶動。
在每一科,都可以增加運用STEAM的整合運用。例如,在做物理實驗時,老師可以不要給學生填寫制式的學習單與報告,而是增加學生的手作時間,也不要規定實驗報告的制式內容。包括多幾組情境試算,增加計算的部分與案例,請同學在過程中拍照、錄影,之後將這些素材剪接與整理運用在報告中,進行簡報。在過程中,學生需要大量自己思考、判斷、設計,STEAM的要素也自然融合其中。
STEAM也可以獨立成為一門課程、或是專題研究。
在德州的帝所托獨立學區(DeSoto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辦公室,就推出專題系列課程活動 iSTEAM3D Magnet Academy。所以,當西帝所托初中(DeSoto West Middle School)的學生在學習城市時,不是老師講課、學生抄筆記或背誦,而是練習建造城市。
他們要討論與設計道路、建築、住房、商業大樓與設施、生活及工作模式,還要考慮基礎建設和水電、燈光等公用設施,用3D印表機把城市建出來。
像這樣,STEAM不是只有學這幾個科目,而是要整合,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找答案、動手解決等,在高等教育或是未來職場會面臨的體驗。
在維吉尼亞投入STEAM教學顧問工作的雅克曼(Georgette Yakman)說明,學生要會使用更多科技與工具,不是只有寫練習作業。老師則要教學生怎麼組織、判讀與運用得到的資訊,而不只是講課。
不只特定的課堂如此,學生日常的學習與生活課程,也要廣泛結合這些科學。例如,許多中小學都用電子郵件、簡訊、入口網站通知學生與家長重要的事項,而不是發通知單,即使是英文這樣的傳統文科,都可以在iPad上使用電子書、閱讀APP、錄發音、寫習題、作文,然後透過網路傳給老師看。
STEM教育也要會創造機會教育。例如,伊利諾州的溫內特卡學區(Winnetka Public School District)把地球日設計成「地球週」,設計了一整個星期、天天不同的綠色生活活動與主題,不是只有在自然科學介紹生態或暖化問題(科學),也包括如何運用數位化節省用紙(科技)、日常的生活節能技巧,例如騎腳踏車代替開車(工程)、計算影響效益(數學),以及運用植栽美化環境(藝術),自己動手做沒有汙染的環保清潔劑。
到了高等教育,美國也在各科系中提供更多的STEAM基礎科目。例如,在醫學院有愈來愈多資訊科技課程,協助生技與精準醫療的發展。在華府喬治城大學的外交系中,學生也要修自然科學與科技課程,以因應愈來愈複雜的國際情勢。在重視基礎研究與創新的航太,則是STEM4科都要加強難度,因為有了好的內功,才可能整合跨領域的能力,發揚光大。
STEAM教育不是只有整合不同學科,趣味有餘而已,還要教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帝所托學區的iSTEAM系列專題課程,其實包含了德州政府要求的標準核心知識與技能,包括以問題為核心基礎的學習活動,學生要面對開放的客題,透過自己找資料、與人合作、創新等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東帝所托初中(DeSoto East Middle School)的自然老師哈沃德(Joey Hayward)指出,他們在設計機器人時,沒有用教科書,但學生要上網查很多資料,並且比較不同的機器人程式藍本。在這個過程,學生就要鍛鍊上述所需的核心技能。但是在傳統教室的學習,就不一定有機會經歷這些過程。
STEM、STEAM的推廣已經看到成果。帝所托獨立學區iSTEAM計畫的教材設計人葛林洛克(Jo Green-Rucker)指出,在iSTEAM計畫中的學生,表現比一般傳統教室教出來的學生要好。
教育界期刊《教育領袖》(Educational Leadership)曾刊登報告,在紐約、亞利桑那州的追蹤研究,都發現STEM教育讓學生的學業表現更好,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受測學生原來的素質較佳,或是在新的學習環境中,本來就會比較認真、表現較好;但是也有人認為不可抹滅測驗結果直接顯示、STEM教育對這些孩子的貢獻與提攜。
引用自:親子天下
「隔離法(Time-Out)」是在孩子做錯事且忽視警告時,立刻將他帶到一個安靜的、隔離的、安全的地方,家長簡短解釋他為何被處罰,然後立刻離開,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並檢討。過去,專家建議此法適用於2到6歲的孩子,按1歲1分鐘的原則,以孩子的年齡來決定隔離的時間,隔離期間父母不與孩子做任何溝通。如果時間還沒到,孩子就離開隔離的地方,爸媽要立刻把他們帶回去,但不與他們進行任何對話。時間到了以後,爸爸媽媽再提醒孩子一次處罰的原因,孩子道歉以後,親子擁抱和好。
這是美國的主流管教法,但愈來愈多家長覺得效果不彰。《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有的家長抱怨每天都在為同樣的事隔離孩子。有的孩子很喜歡隔離用的角落,時間到了還不想離開,也不覺得自己在被處罰。還有的孩子面壁思過時反而在牆上畫畫。
最近幾年,有些專家提出「隔離法」可能忽略的孩子的情緒需求。「隔離法讓孩子感到被孤立、被拋棄。」兒少治療師邦妮·康普頓(Bonnie Compton)說:「把年幼的孩子關在房裡,會讓他們覺得爸爸媽媽只喜歡自己乖的時候。」如果是容易焦慮的孩子,影響更不好。如果孩子在房裡被隔離的時候,反而出現情緒激動、破壞玩具等行為,這個孩子恐怕不適合被隔離。
「健康的人類是群居的動物,」精神病學家愛德華·哈斯(Edward V. Hass)也說:「當年幼的孩子非自願的被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時,會感到無助。」
「隔離法不管用,是因為幼兒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小兒科醫師納迪亞·薩布里(Nadia Sabri)則說:「所以隔離法常常是浪費時間。隔離完以後你問孩子為什麼被隔離,他會說不知道。」
所以可以怎麼做?專家建議,可以用「陪伴法(Time-In)」。當孩子犯錯時,跟他一起坐下來,用跟孩子一樣的高度,用堅定但溫和的口吻,告訴他他做錯了什麼事,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可以怎麼做。然後跟孩子討論他的感受,並幫他學習他還不懂的感受。
但是,對某些孩子來說,隔離法可能還是有用的。有些較敏感的孩子,容易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激烈反應,而被解讀為不乖或搗蛋。隔離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冷靜下來。哈斯提醒家長,「隔離法」的意義不是「把孩子關起來」,而是「讓孩子在一個安靜的環境裡冷靜下來」。
引用自:親子天下
最近班上的孩子有許多人都感冒,還有孩子得了A型流感,因此如果有家長發現孩子發少,可以參考此篇文章,照顧孩子,讓每位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來上學!
1.一定要帶孩子去看醫生:提醒大家,柚子醫師沒有現場看到您孩子的狀況,因為造成孩子發燒的原因可大可小,都需要醫生幫助判斷,柚子醫師絕對不希望好意寫出來的衛教文章,導致爸爸媽媽不帶孩子看醫生而產生意外,如果孩子發燒時精神食慾不好就掛急診,精神食慾還不錯就等門診。看診過後,請記得遵循您的醫師指示,請不要拿柚子醫師的這些注意事項去質疑你眼前的醫師。
2.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對孩子來說,母奶、配方奶、果汁、湯汁都算是水分來源,不論在任何情況之下,如果孩子不吃東西不喝水,就可能造成身體脫水,嚴重的脫水是需要住院打點滴的。
3.記錄發燒的時間及溫度:孩子發燒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天,爸爸媽媽緊張混亂的記憶,很難記得生病時的每一個小細節,有時甚至會忘記有沒有吃過藥而重複吃藥,因此請爸爸媽媽拿張紙,把孩子幾點幾分發燒、幾點幾分吃了什麼藥、做了什麼處理全部記錄下來,看醫生時也要把這張紙帶去交給醫生。
4.孩子如果熟睡就讓他好好睡:孩子生病時,良好的休息絕對是復原的關鍵,因此當孩子熟睡時,爸爸媽媽不應該太頻繁打擾孩子的睡眠,就算高燒也不一定要堅持叫孩子起床吃藥;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而睡不安穩,可以讓孩子起床吃點藥物,吃藥的目的是讓身體舒服一點,讓孩子能夠好好入睡。
5.有慢性疾病請積極退燒:如果孩子平常就有心臟疾病、慢性肺疾、慢性貧血、先天代謝疾病或者之前曾經發生過熱痙攣,發燒這件事會讓心跳加快、血液輸出量變多,增加氧氣消耗而加重身體負擔,因此要考慮積極退燒而不應放任孩子發燒。
6.沒有慢性疾病,低於39度可以不吃退燒藥:發燒本身不是壞事,體溫上升有助於減低入侵人體的微生物複製,增加人體對付發炎的應對能力,因此一個健康的孩子體溫低於39度可以考慮不吃退燒藥。
7.先服口服退燒藥,無法退燒再考慮用肛門塞劑:很多爸爸媽媽會因為孩子高燒就優先使用肛門塞劑,事實上口服退燒藥跟肛門塞劑的藥效時間差距不會太大,因為心急而先使用肛門塞劑只會多增加孩子的不良情緒反應,爸爸媽媽自己將心比心想想看,孩子的身體就已經很不舒服了,結果爸爸媽媽拿東西硬塞進孩子的屁股裡,孩子當然心情更不好,因此能夠口服退燒藥物還是盡量口服,另外有些爸爸媽媽會說,孩子正在睡覺,無法叫起來吃藥,因此只好用肛門塞劑,事實上請爸爸媽媽看上面的第4點,如果孩子睡得不錯,根本不需要急著叫孩子起床只為了退燒。
8.孩子會冷或全身發抖,請加強保暖:當孩子體溫要升高之前,身體會減少流汗,全身畏寒發抖,一直抖動到身體設定的發燒體溫才會停止,因此當孩子全身發冷發抖時,我們可以幫忙孩子加多衣物、喝溫開水或是蓋棉被加強保暖,主要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不要發燒,而是在發燒之前讓孩子不要那麼不舒服。
9.孩子會熱或全身流汗,請減少衣物幫助散熱:當孩子體溫到達設定的發燒溫度時,身體會啟動退燒機制,孩子會開始覺得好熱好熱或者全身流汗,這時候請讓孩子衣物寬鬆、維持室內通風、甚至吹冷氣都沒有關係,主要的目的不是讓孩子迅速退燒,而是讓孩子在退燒的過程當中不要那麼不舒服。
10.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形,請再去看醫生:一定有些爸爸媽媽會在心中問,發燒的過程中發生熱痙攣怎麼辦?事實上這是柚子醫師之後一定會寫到的系列內容之一,對於任何疾病,柚子醫師就算千言萬語也講不完所有孩子的每個狀況,因此當孩子發燒時,出現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形,請不要直覺認定沒事,柚子醫師常常都建議,再帶去給醫生檢查一下,檢查之後就算沒有問題,求心安都好。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601-%E6%9F%9A%E5%AD%90%E9%86%AB%E5%B8%AB%EF%BC%9A%E5%AD%A9%E5%AD%90%E7%99%BC%E7%87%92%E6%99%82%EF%BC%8C%E7%B5%A6%E7%88%B8%E5%AA%BD%E7%9A%8410%E9%BB%9E%E5%BB%BA%E8%AD%B0%E5%81%9A%E6%B3%95/?page=3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636-%E4%B8%8D%E5%8F%AA%E9%81%A9%E6%89%8D%EF%BC%8C%E9%82%84%E8%A6%81%E9%81%A9%E6%80%A7%E3%80%80%E8%AE%93%E6%80%A7%E6%A0%BC%E6%88%90%E7%82%BA%E6%88%90%E5%8A%9F%E5%8A%A9%E5%8A%9B/?page=4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員說,苦於無法讓幼兒入睡、或者幼兒睡眠品質不佳的家長,只要做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看到顯著的變化:在睡前幾小時,就關掉家裡所有的藍光產品。
因為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在睡前1小時暴露在藍光下,會完全抑制學前兒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能讓人入睡的賀爾蒙,幼兒的身體要在停止接觸藍光50分鐘以後才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
該研究上週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生理學報告》。這是第一個針對藍光對幼兒內分泌影響所做的研究。在3C產品普及於各年齡層的此時,這份研究即時提出證據,證明由於幼兒眼睛構造尚未成熟,藍光對於成長中的幼兒影響更大,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影響生理時鐘運作。
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藍光對於成人的影響已經有很充分的研究,但藍光對學前兒童在生理、健康、發展各方面的影響,我們還不知道。」領導本研究的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睡眠實驗室研究員拉米瑟·阿卡沁(Lameese Akacem)說:「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發現幼兒對藍光極度敏感。」
為了做研究,研究員用10個健康的、3至5歲的孩子進行7天的實驗。在第1天至第5天,這10個孩子遵循嚴格的就寢時間,以將他們的生理時鐘調整到最正常的狀態,到了第5天,這些孩子的身體在傍晚同一時間就會大量分泌褪黑激素。
到了第6天,研究團隊到這些孩子的家裡創造一個陰暗的環境,用黑色玻璃紙蓋著窗戶,把所有的電燈都換上低瓦數燈泡,來確認所有的孩子都暴露在同樣的光線下,因為曝光的程度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
幼兒比成人對藍光更敏感
當天下午,研究員多次取樣孩子的唾液來確定他們褪黑激素分泌的程度。第2天傍晚,他們邀請孩子們在一張光桌上畫圖或玩桌遊1小時,這張光桌持續發射出約1仟燭光的藍光量。
然後研究員再度採樣孩子們的唾液,並與前1晚的採樣比較。
結果發現,暴露在1仟燭光藍光下1小時以後,幼兒褪黑激素的分泌量驟減88%。直到遠離光源50分鐘後,褪黑激素的分泌才恢復正常。研究員指出,過去曾有類似針對成人的研究發現,暴露在1萬燭光的藍光下1小時後,成人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減少39%,可見幼兒對藍光更為敏感。
出自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82-%E5%B9%BC%E5%85%92%E6%AF%94%E6%88%90%E4%BA%BA%E5%B0%8D%E8%97%8D%E5%85%89%E6%9B%B4%E6%95%8F%E6%84%9F%EF%BC%8C%E7%9D%A1%E5%89%8D1%E5%B0%8F%E6%99%82%E5%88%A5%E7%94%A83C/?page=2
大人是孩子與文本的橋梁,能夠搭橋梁來引導孩子閱讀,需了解:「如何搭橋梁?」以及「如何才能搭『好』的橋梁?」。雖然,「搭橋梁」的方式會因「孩子」和「文本」而異,但整體來說,大人可扮演「鋪書者」、「介紹人」、「說書人」、「引導者」四種角色,來為孩子和文本之間搭起一座友善閱讀的橋梁。
上述四個角色的排序是依「搭橋梁的『費力』程度」而定!是的。「鋪書者」是較不費力氣的,「引導者」要花的心力會比較多,相對的,與孩子的互動也會愈多。然而,無論大人扮演哪一個角色,要留意的是,「交流觀點、豐富視角」是與孩子互動的最高原則。
要能落實最高原則,大人得於搭橋梁之前,自己先好好熟悉文本。具體來說,大人要站在不同立場來熟悉文本:先站在「讀者」的立場,我們會看到一本書的重點、意涵、與特色;接著,站在「孩子」的立場,我們要思索該文本對孩子的難易度、思索孩子可能會遇到什麼困擾;最後,站在「引領者」的立場,我們會規劃如何逐步引領孩子理解並喜歡該文本。
大人熟悉文本後,就能適合的鋪書讓孩子選擇、能介紹好書吸引孩子續讀、能流暢有情感的說書讓孩子聆聽、能問好問題以引導孩子理解思考。甚至,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大人可以與孩子交流自己建構的意義(我是怎麼想的?我認為這本書在講什麼?哪些地方很有趣或不有趣?)與閱讀歷程(我哪裡讀不太懂?我是怎麼讀懂的?)。如此,在搭橋梁的過程中,不僅可與孩子交流彼此的觀點視角,也可讓他們學到閱讀方法,進而體會閱讀的喜悅而更喜歡閱讀。
大人必須要跳脫出來,也就是目的性不要太強;並不是不能給孩子方向和主題,而是大人最好不要讓孩子覺得看完書之後一定要跟我們有一樣的感受。另外,我們大人要學習用孩子的觀點來挑選書,有時以大人觀點所選擇的書可能沒有那麼適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如果是需要一些生命厚度才能看得懂的書,孩子很難認同,也很難對閱讀這件事情感到新鮮和渴望。
大人最需要扮演的角色是,真的去注意孩子需要什麼,若是孩子「偏食」了,那孩子需要的幫助是什麼,我們怎麼樣引起孩子對於那些真正好的作品的好奇心,會讓他們想要做出不太一樣的嘗試,在這個過程當中,大人應該擁有開放的心態,不能規定孩子一定要喜歡或是看哪一類型的書。
我現在要與孩子共同讀一本書,會先去網路上找一些書評給孩子,我會跟他們討論:哪一種書評會引起你們的興趣?你怕看到什麼樣的書評?哪一種對於你有幫助?我們會從這個過程中去訓練彼此做一個好的介紹人,我們在介紹書籍給人的時候,能夠試著去用適當的語詞表達,吸引別人閱讀。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有效提問》,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777-%E5%BC%95%E9%A0%98%E5%AD%A9%E5%AD%90%E9%96%B1%E8%AE%80%E2%94%80%E2%94%80%E5%A4%A7%E4%BA%BA%E8%A9%B2%E6%89%AE%E6%BC%94%E7%9A%84%E5%9B%9B%E7%A8%AE%E8%A7%92%E8%89%B2/?page=2
班上每周五都有閱讀的作業,班上的孩子大多都喜歡閱讀有關自然生態的讀物,有時會補充設課有關的讀物,並且在星期一的閱讀課中和同學分享討論閱讀內容與心得,若家長在六日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閱讀,引導孩子閱讀,多視角的討論,相信對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一定會更提升,更重要的事也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關係呢!
現代家庭小孩都生得少,孩子集所有長輩寵愛於一身,大人們總是讚美或包容他,因此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但是,現實的世界並不是以他為核心在運轉,當批評的言論開始出現,或遇到不順心的狀況時,往往無法接受。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自己無法接受的情況時,可能會哭鬧或摔東西,反應激烈一些的還會撞牆或撞地板。遇到孩子玻璃心碎滿地的時候,爸媽可能忍不住會想:「為什麼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這麼差呢?」
當孩子遇到失敗、不順心或無法處理的狀況,會覺得挫折,而且情緒也會大受影響,是正常的嗎?爸爸媽媽不妨反過來想一下,當自己遇到挫折時,是不是也會感到悲傷、憤怒或失落?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是不是偶爾也會因為挫折而哭泣或悶悶不樂呢?即使是大人,難免也會因挫折而退縮或逃避吧。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想哭想鬧是正常的,但大人因為怕吵、怕被笑、怕被責怪或怕浪費時間,因此會要求他自我控制。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曾跟孩子說:「這一點挫折有什麼嘛,你是男生,要勇敢一點,有什麼好哭的呢?」任何人都會有情緒,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或擔心吵到鄰居,而要求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
爸媽們,別再責怪小孩遇到挫折時總是出現負面情緒,反而應該想辦法提升他對挫折的忍受度,也就是「抗挫力」。抗挫力較高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比較會以正面、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想要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可以依照下面步驟著手:
1.建立成就感
不要去挑剔孩子不好的部分,反而應該放大好的部分,讓他獲得成就感。例如孩子疊積木時,每次疊到第三個就倒,此時家長應該先讚賞他已經很努力疊到兩個了!讓他覺得:「我也做得到!」才能建立成就感。
2.給予適當挑戰
當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後,大人可以開始把難度提升,給予適度的挑戰。在孩子能力範圍之下,鼓勵他多做一些,例如寫作業時再多寫一行生字,當孩子達到目標後,不只會更有成就感,自信心也會跟著提升。
3.放手讓孩子做
現代家長總是幫孩子做得太多,當問題出現時,老是急著幫忙處理,久而久之,當孩子獨自面對挑戰時,會因信心不足而逃避。家長們請學會放手,只要在一旁默默觀察,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即可。這樣才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成長,並且相信自己會越來越好。
4.鼓勵、讚賞
提升孩子的抗挫力絕非一天兩天的事,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如預期的時候,家長應針對好的部分給予鼓勵及讚賞,多跟孩子說:「你真的好棒!」之後再鼓勵他繼續嘗試看看。這樣做能減輕因挫折所帶來的壓力,也能幫助孩子以正向的心態面對挫折。
5.預習挫折
預習挫折就是:「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免不了挫折,如果能準備好面對挑戰,並且想好萬一情況不如意時該怎麼辦?這樣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才懂得如何尋找資源及找到適當的人來幫忙解決問題。
出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803-%E5%BC%B5%E6%97%AD%E9%8E%A7%EF%BC%9A%E6%8B%92%E7%95%B6%E7%8E%BB%E7%92%83%E5%BF%83%E5%B0%8F%E5%AD%A9%EF%BC%8C%E6%8F%90%E5%8D%87%E5%AD%A9%E5%AD%90%E6%8C%AB%E6%8A%98%E5%BF%8D%E5%8F%97/?page=2
現在因少子化時代來臨,許多家長只有生一、兩個孩子,因此對孩子呵護至極,且幫他們把任何事都做得好好的,其實放手讓孩子學會做事、負責任,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抗挫力!放手讓他們去嘗試新事物,藉由挑戰目標提升成就感,適時的給予鼓勵,讓他們可以不斷進步,就算遇到挫折也不放棄,這才是孩子應該學會的能力!
想完全杜絕孩子說謊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畢竟日常生活中無論從電視、電影、甚至書籍當中都充滿「謊言」,例如聖誕老人的故事讓孩子感到幸福,或是牙仙子讓孩子不害怕拔牙,甚至連家長本身在社交行為上,難免都需要以善意的謊言來做一些巧妙的掩飾跟偽裝。
經研究顯示,當家長發現孩子撒謊時,說教和處罰其實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要根除或降低說謊的頻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說實話的好習慣;美國耶魯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艾倫・卡斯汀(Alan Kazdin)更在《時代雜誌》上提供了3大方法,養成孩子開口說實話的好習慣:
請孩子分享今天學校發生的事,讓他們習慣每天都描述真實發生的事情,這是一種練習,孩子習慣後自然就會運用到其他場合上,當孩子願意跟你分享他的一天,你應該發自內心的稱讚他,像是「你跟我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很棒喔!」,再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或擊掌,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正面的鼓勵,就算你不刻意練習,孩子也會願意跟你坦誠相對。
然而,如果你不小心抓到孩子說謊,家長可以這麼與孩子說:「你沒有說實話,這樣你在外面可能會惹上麻煩,最好要誠實喔!」不需要嚴厲苛責,因為你的言語與音調本身就表達出你的不讚賞,溫和的處罰甚至比嚴厲更有效!
以身作則就是家長必須明白的做到誠實以對,你不需要言過其實,只要跟孩子分享今天發生的真實事件就好了,你希望孩子變得誠實,那麼盡量提供愈多可供參考的經驗愈好;時間上可以挑在晚飯開始或結束後都可以,然後請每個人都說說今天發現了什麼,並由旁人具體給予稱讚,這麼做的好處是家長示範了如何說實話,孩子也有練習的機會。
總而言之,處罰不太可能改變孩子的習慣,或是看到你希望孩子具備的行為,這不代表你只能坐視不管,而是用溫和的處罰,像是失去某些權力、短時間禁足、顯露出不高興的表情等,這都會比打罵或是直接奪走孩子的物品來得更加有效。
想養成孩子誠實的好習慣,最重要的就是要練習說實話,你必須停止跟孩子這樣說:「你看,說實話多麼容易,你真的不需要說謊。」這樣不僅毫無幫助,更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家長們不妨花2到3個禮拜的時間嘗試這3招,看看孩子進步的狀況,通常在使用這些技巧的2、3三周後,說謊的頻率就逐漸的降低,雖然這不意味著未來孩子就完全不會說謊,但是透過小小的鼓勵與提醒,說謊自然就不再是孩子開口唯一的選擇。
出自翻轉教育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177
班上孩子有意無意也會不小心說謊,
老師和家長們可以利用以上3點培養孩子平時不說謊的習慣,
除了最重要的以身作則外,
以鼓勵代替責備也很重要,
讓孩子不在擔心一直被責備,
進而能勇敢表達自我的想法,
讓親師生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良好!!!
大家!
運動會創意進場,我們要和五年甲班一起跳癡情玫瑰喔!
在此附上舞蹈動作的連結~
在家也可以練習!!
有些動作有更改~把一些不好看的動作改囉!
從1分35秒開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