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2024-05-13 桃花源記-東晉陶淵明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2024-01-15 高分達陣!素養題應考策略

2023-12-06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爸媽要有「水漲船才會高的心態」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本文取材自:未來 Family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932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_mf&utm_campaign=fp_citi&fbclid=IwAR0uVIF6Foggrqz268hHTFdpnfxAZ5JXf6gq8gdyN1n4R_Z_d4IpewOicsA_aem_ARIL3RXlmMpijWt5WtD_REnuH9XN6p7y7TvQqefo

文/ 羅丰苓

「叫他讀書都當耳邊風」、「整天手機滑不停」資深輔導老師: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爸媽要有「水漲船才會高的心態」

讓自己的水位升高─父母不能永遠以「搬礁石」來「教養孩子」

   「孩子今年國三要衝刺會考了,叫他讀書都當耳邊風」、「從補習班回來,就在玩手機」、「早上都爬不起來,要三催四請,不然就會遲到」……面對因孩子各種不良表現而煩惱的父母,是輔導工作的日常。

    每每在聽完父母抱怨孩子的行為,緊接著就是父母提到「自己本身為了孩子的不良表現而睡不著、吃不下飯,甚至有胃潰瘍、焦慮、易怒等各種身心症狀」。如果接著再細細了解,大多數也會有親子衝突、夫妻失和……本來「孩子不用功問題」,就像核彈一般,破壞「父母身心健康」更催毀「家庭和睦的關係」。而往往「因父母本身的情緒失控、暴躁易怒,又導致孩子產生更多反抗或是消極心態、甚至也發生各種身心症狀,自殘自傷或負面念頭……」

  這幾乎是青春期常見的家庭場景,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年齡多半已到了中年,經過養兒育女十多年,體力精力早已不如孩子剛出生時的年輕力盛;而夫妻相處十多年,柴米油鹽也消磨起初的情情愛愛,本來家庭生活就不容易經營。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違抗或不夠乖順用功、被動消極等各種學習行為表現,如果「父母還是採取搬走礁石──除去孩子的不良表現」,那可能會陷入「永遠搬不完礁石、筋疲力盡,而船隻依然卡在岸邊無法前進」的處境。

     有句話,「人老得很快,但成熟的很慢」,一貶眼的時間,孩子就從「嗷嗷待哺」過了「天真可愛盡量玩的小學生」到了「應該要努力用功的國高中生」,但很少孩子會因為拿到小學畢業証書的那一刻起,就瞬間轉為「應該要努力用功的國中生」,還會有許多習慣、心性、價值觀等需要時間慢慢成熟。

    在這「慢慢成長與成熟」的過程,常會出現「父母的老成生命」看不慣「年輕孩子的新生命」,把孩子還需要時間成熟的生命課題都當成「問題行為」看待,視作「阻撓孩子前進的礁石」,想方設法的想「搬移礁石」。

  各種獎勵、處罰、限制、說教等或「利誘」或「脅迫」,總想「硬生生的把礁石搬走」,而硬是搬走礁石的結果,是留下坑坑洞洞。更要緊的是,一個擱淺在海灘的船隻,即使去除了全部的礁石,它仍然無法航行;相反地,如果水位漲得夠高,即使有礁石,船隻仍然可以航行。

    隨著孩子年齡愈大,尤其到了國高中時期,孩子需要的是「生命水位漲高」,這些往往是看不到的、無法立即見效的,譬如,規畫時間、覺察自己要為轉大人逐漸獨立作準備、形塑未來的願景而願意努力、對學生的本份負責等,這些大多不是靠著「功利獎賞與懲罰」可以習得的;而是要在環境磨難、突發事件、行為苦果或意外的收獲,或甚至是整個家庭氛圍的形塑、父母榜樣、環境價值等等。

   因此,隨著孩子年紀愈長,或許要從「移除礁石」轉成「漲高水位」教育方式,而父母自己也要能「漲高水位」,有氣度的涵容孩子還未成熟的行為,相信生命的熟成與水果栽種一樣,生命也有它的季節。如此,才不會看到孩子的行為,個個都像礁石、都像釘子,每個都看不過去,都想拔除,那只會讓親子兩敗俱傷,全部擱淺在衝突。

 分享「漲高水位」的教養心法:

 1.活出你希望孩子活出的樣子
      經常接到父母為著孩子玩手機的問題而來求助的電話,但與其說是「求助」電話,不如說是「抱怨」。記得,有次接到一位母親的來電,電話中抱怨:「管教女兒滑手機,結果女兒跟媽媽回嘴說:『你玩多久我就要玩多久?』」

   我反問媽媽,「這樣其實很好處理,你在孩子放學後就玩半小時,就不用手機,那女兒也就玩半小時,還算合理」。結果媽媽一聽,直接拒絕,說著:「我做不到,我要追劇,只滑半小時,我做不到」

  隨著孩子年齡日長,單單用「言教」其實已經無法有什麼教育的果效,有句話:「孩子是看父母做什麼長大的,不是聽父母說什麼長大的」。「身教」才能真正讓孩子長出更成熟的心態與身量。

 2.「衝」,是孩子的本能;「軟化」,是父母的本事
      到了青春期,孩子會變得很有主見,不再像小時侯輕易的聽信大人的指示,這其實是好事,畢竟人總有一天會脫離父母而獨立,需要有自我決定自我思考等獨立能力。

  「衝動」、「直白」幾乎是前額葉還未成熟青少年特質,真的是青少年的本能;但父母如果也跟著被「氣炸、發飆」,這種「直覺性的反應」只會引來更多衝突,卻未必有教育上的意義與果效。

   但如果,父母能先「暫停」、「藉故轉換環境」、「同理與傾聽」甚至只是「沈默但眼神堅定」等各種展現大氣並沈穩面對。孩子本來的衝,一點一滴也會被轉變為沈穩,因為孩子看到「不易被激怒的父母的榜樣」,一個巴掌打不響,孩子自然也就會減少衝動暴走的行為。

 3.先管理好自己,再去管教孩子
      一味的盲目的為孩子操心憂煩的結果,除了讓父母的身體變差之外,並無法讓孩子長得更好,更不要想以「父母的犧牲,增加孩子的內疚感」,以為孩子會變好。以「內疚感」教育孩子,其實只是藉著「孩子的自我攻擊」讓孩子更想逃避。

    舉個例子:有些長輩為了讓兒孫返家探視,就常會以「快死了」、「再見面也沒有幾次」等情感勒索的方式,其實只會讓兒孫視探親為畏途。

    因此,父母親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生活或是整理好家務等,讓自己情緒穩定,以有餘力面對孩子各種的行為比「如何教孩子」更重要;試想,一個心裡生病的人,如何好好的教養出活力滿滿積極向上的孩子呢?

 4.學習交託
    成長過程漫長,有很多的事情很難預測也很難周全。或許孩子的自律性不如預期或情緒陷到難關或發生人際相處衝突等,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想要以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完善孩子,以為孩子因這些「毛病」好像就會長歪長爛一般。

    但誰的生命不是在錯誤、後果、後悔、改善、改進中度過而漸趨於成熟?容許孩子錯誤,甚至容許一些危險的存在,孩子才有可能破繭而出,父母也才有破涕為笑的一天。

  如果,父母清楚明白自己是「過度焦慮」甚至會「情緒化」而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人。不如尋覓宗教,讓自己有所信仰,把本來忍不住想要對孩子「動口動手」轉為「祈禱與虔敬」, 這樣,至少能大大減少傷害,隨著時間並孩子的大腦成熟,真的能化作一道道神奇的祝福力量。 

2023-06-28 蔡淇華:孩子不會「永遠學不會」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本文取材自:未來 Family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0396?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p_citi&fbclid=IwAR3kZGfGdQZrOVKp6JKi2OLBWoqcPrdaAiEvTv3EcFjGKYYgVTCvTaEq33I&utm_content=post_mf

蔡淇華:孩子不會「永遠學不會」,是難度、是教法、更是時機的問題!別把人才當蠢才!

在眾聲喧譁中,你家中或課堂裡,或許正蹲坐著一隻不啼的雞,先別急著送進科舉的屠宰場,他日後可能會長成一隻喚醒太陽的大雞。 大隻雞,總是慢啼。

作者:蔡淇華

原來學不會,不是「永遠學不會」,是難度、是教法、更是時機的問題。.......

大隻雞真的慢啼

學生科翰那日來電:「老師,你一定猜不到我在哪裡。」
「在家看電視?」我隨便答,這小子成績不好,但貼心,幾年不見,不知道在想什麼。
「我在成大電機博班耶!」
天空出紅雲了嗎?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科翰是以前精誠導師班的學生,接後段班是菜鳥老師的宿命,但這個班除了不會唸書外,禮貌佳,有責任感,是品格的好班。

和科翰約在鬥牛士,替他慶功。
「老師,你知道嗎?」科翰開始分享他的失敗論:「我幼稚園大班念兩次,小六念兩次,然後高中考兩次,大學也考兩次。」
「你可以改名叫 Mr. Twice!」我戲謔道。

「重考考上義守機械,我想我的人生大概就是這樣了,」科翰變的很正經:「但大三那年,我遇到一個很會教的老師,我就一直問他問題,反正就是突然對力學有興趣,我甚至會在老師家門口等他下班,不搞懂就是睡不著。」

「哇!」我像是在聽神話。記得科翰父親是K黨的市黨部主委,但科翰老喜歡在腳踏車後面插兩支D黨的綠色旗子。很難想像這個鬼靈精怪,永遠笑著一張臉的小子,變的這麼成熟。

「大四時,老師說我可以考研究所。」
「又要考兩次?」

「對,老師,我本來以為永遠是這樣,但這次我很努力,真的想打破生命的宿命,結果,」科翰吞了一口飲料:「結果啊,我一次就考上三所,選了雲科機械所,但雲科沒唸完,我又考上成大電機所,就這樣念到博班。」

科翰的例子引起我很大的思考,自己也是求學時英文亂七八糟,但大學畢業後就全通了;三哥也是,國中時是全班倒數三名內,後來卻成為補教界名嘴,還拿到碩士。
後來在研究所接觸到一些理論,終於豁然開朗。

美國語言學家杭士基(Avram Noam Chomsky)和法國神經科學家史坦尼斯勒斯.狄漢(Stanislas Dehaene)在他們的研究中,都提出類似論點:「人類要解譯一套符碼前,大腦必先準備好。」也就是說,如果課程難度超過學生的理解力,無論如何教學,都不會有好的學習產出。我們總要等待,等待學習者大腦準備好。 

難度、教法、時機都重要

鄰居阿興,是另一個例子。

阿興私立高職畢業後,浮浮沉沉,一下子學製香,一下子開紅茶店,賠了不少錢。後來到腳踏車工廠工作,玩零件玩出興趣,就自己批貨組裝,竟然也開始接起國外訂單。

過年巧遇,他開著一輛Benz350,問離奇際遇,有點赧然:「以前在高職是鴨仔聽雷,但一接觸實體後,那些理論開始變的具體,什麼齒輪比啊、結構力學啊,操作後都變的很清楚,拿來應用,腳踏車居然都很能跑,外國人都很喜歡。」

原來學不會,不是「永遠學不會」,是難度、是教法、更是時機的問題。

記得女兒國中數學一邊做一邊哭時,我總是走過去,問她:「基本的會了嗎?」
「會,但是自修總是不會算,考試一直考不好。」

然後我總會把女兒的課本一闔:「去睡吧,不會算,是考題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基本的會,以後什麼都會。」

女兒的媽總說我太偏激,「身為老師,還不配合學校」。但事後證明,不配合學校那些超齡的題目是對的,讓女兒念私立高職,從基本出發,走幾步,有腿力之後,她自己會大步往前跑,最後大學竟然跑到了第一志願。

離開鬥牛士時,科翰語重心長:「老師,當初大家把我們班當蠢才時,謝謝你還把我們當人才!」

是啊!台灣有多少人才,正被當蠢才教?

12年國教立意良善,但習慣教天才的老師仍是習慣難倒孩子。

「大學聯考難度沒有降,我們教學難度就不能降!」老師ㄧ肚子苦水。
「大學聯考難度降了,國力就降了!」官員也有苦衷。

全民都苦,但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要獻上雙手,任由制度綁架一起苦無寧日。只要師長願把學習歷程視為一條長江大河,別在山擋土阻時搖頭嘆氣,總要滿懷希望,幫他移走一些石塊,待其蓄積,有一天小溪總會穿山越嶺,奔向浩瀚的大海。


在眾聲喧譁中,你家中或課堂裡,或許正蹲坐著一隻不啼的雞,先別急著送進科舉的屠宰場,他日後可能會長成一隻喚醒太陽的大雞。
大隻雞,總是慢啼。

 

2023-06-27 暑假生活注意事項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暑假將至,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安心的暑假生活,學務處特別製作"暑假生活注意事項",請您點選下方連結瀏覽。

2023-06-11 跳脫傳統框架、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本文取材自: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929?utm_campaign=line_-website_share-icon&utm_medium=website_share&utm_source=line_

走出台大後的震撼!體驗美國教育現場、學習氛圍:UCLA給我的衝擊

文-陳湘陽 

    溫煦的陽光、徐徐的微風,和湛藍無雲的天空,這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下簡稱 UCLA)的日常。UCLA 在 U.S. News 世界大學排名為全美公立大學第一,也是全美國大學申請人數最多的學校。

    其實,UCLA 最讓我念念不忘的,不是夢幻的校園、不是跳級天才滿街跑,也不是來歷不凡的師生,而是同學們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不畏懼挑戰的正向思考精神。

第一堂課的「發言」衝擊

    我在 UCLA 旁聽的第一堂課,是一門關於「世界文學」的入門課,全班大約有 15 位同學,來自世界各地。等同學都到齊後,教授親切地自我介紹,隨即拋出一個問題問大家:"What is world literature?"(什麼是世界文學?)

    話音未落,就有兩位同學同時舉手,他們互看對方後,異口同聲地說:"You go first."(你先說。)這樣的行為立刻逗笑了大家,現場氣氛十分愉快。

    得到發言權的同學,停頓了一下之後開口,但一發話就沒在客氣,她用帶著獨特口音的英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位同學結合在法國的閱讀和寫作經驗,舉出了至少 5 種她對「世界文學」的看法。

    在她說完後,剛剛舉手的另一位同學,馬上精準地回應她的意見,他說:"I agree with your first and second points, but I have different thoughts on the rest."(我同意妳的第一和第二個論點,但對於其餘部分我有不同看法。)接著有條理地針對每一點作出討論和辯駁。

    說時遲,那時快,還不到兩秒,第三位同學馬上舉手接著發言,討論的氣氛高漲。後來,班上同學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講到快下課,讓我目瞪口呆,自覺在台灣積極發言討論的我,反而成為課堂上最後一個說話的人。

我的「課後氣氛」文化衝擊

    記得在台大學習時,大家一下課幾乎都有如鳥獸散,除非課程或教授有硬性要求,才會有同學留下來討論。但在 UCLA 的訪學經驗,紮紮實實地顛覆了我對「課後學習」的想像。

    在一門大學部高年級的比較文學課上,課時接近尾聲時,教授指派了 5、6 篇俄羅斯形式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論文,要大家回去閱讀,下週每個人上台簡報 10 分鐘。

    他拋下了一句:"I know it won’t be easy since they’re all great minds. But good luck!"(我知道這項作業並不簡單,因為那些文本都是偉大的思想。但祝大家好運!)就跟大家說可以下課了。

    老師一走,一位美國同學對全班說:"Let’s organize a discussion group. I can do Russian formalism, who else wants to join?"(我們來組個讀書會。我可以負責俄羅斯形式主義,還有誰想加入?)大家紛紛舉手,結果在 3 分鐘的時間內,全班 12 位同學就組成了 A、B 兩個讀書會,分配好每個人負責的文章,兩天後見面討論。

    沒有人抱怨作業很多、文章很難,也沒有人抱怨老師的要求太高、給的提示太少。兩天後的讀書會,全員準時出席,每個人都帶了厚厚一疊資料,不藏私、不餘遺力地分享自己的觀察和見解。

    下週的課堂上,每個人的簡報都非常精彩紮實,雖然我才簡報 10 分鐘,卻學習到了其他人 110 分鐘的洞見,讓我對這些文本有了自己閉門造車時,絕對不會發現的視角,這樣強大的執行力、積極主動的態度,所帶來的互惠效果讓我印象深刻。

學習氛圍和文化:從美國回顧台灣

    在美國的教育現場,我看到許多同學的想法即使天馬行空、不甚完整,也不怕拿出來和大家討論;即便不贊同別人的論點,也不怕直說,因為勇於表達意見,才有討論的空間,而有討論,才能看見自己的盲點,透過別人的不同觀點,重新檢視自己的思考脈絡。

    這些同學們對於不同意見的尊重、包容與開放的態度,集體創造了一個友善交流的空間,讓大家可以沒有疙瘩地盡全力激盪想法,互相砥礪成長。

    這樣的學習氛圍和文化,讓我反思許久。

    在台灣,很多時候學校考試對於標準答案的重視多於思考的過程;課堂上對於服從聽話的要求大於個人觀點的表達;社會對於學歷的迷思更甚於專業能力,也許是這些,讓我們對學習的熱情差強人意。於是如何跳脫傳統框架,鼓勵學生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了我重要的教學目標。

    「台灣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回台灣後,在每一場演講、每一堂課上,我開始更積極鼓勵同學發言,甚至主動在課堂中跟同學直接互動,因為我發現,台灣同學對於發言的害怕,已經到了「連問問題都怕問題不夠完美」的地步。

    我希望能帶回美國課堂的這種精神,讓每一堂課上的同學,都能透過意見的交換,達成好幾倍的學習綜效,希望每個我課堂上的同學,都能在離開教室後的現實生活中,成為一個勇於說出自己的意見的大人,也希望身為台灣老師的我們,能為未來的每一位學子,提供一個更友善的發言空間,把積極正向、無私分享、主動學習的精神帶到台灣的教育環境。

2023-06-10 承認無知,是成為佼佼者的第一步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本文取材自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JP8Xvw7

    技巨頭有上萬人研究AI,為何最後由OpenAI出線?其董事長Greg Brockman是關鍵人物,他靠自學掌握AI新技能,但卻在學習路上碰壁,靠3個心法突破。

    ChatGPT橫空出世,讓人們重新想像工作與生活樣貌,背後團隊OpenAI人數僅幾百人,就能搶先五大科技巨頭企業(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Meta)推出顛覆世界的產品。背後靈魂人物除了集鎂光燈於一身的CEO奧特曼(Sam Altman)外,現任OpenAI董事長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更至關重要,因為創始團隊在他手中組建而成。

    如同大部分的矽谷創業家,布羅克曼年少時期就精通程式語言,高中畢業後他進入哈佛大學雙修數學與電腦科學,一年後覺得在哈佛學得有限,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過沒多久又決定輟學,加入當時僅有3人的新創Stripe,將公司從4人擴張到250人,成為今日美國支付巨頭;5年後與奧特曼等人共同創辦OpenAI,是同時具備程式技能、產品決策與管理手腕的全能型人才。

    跨文化、專業溝通是布羅克曼獨特的優勢,如同他在TED演講中的論述,OpenAI成功的原因除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群『很不一樣的人』,並讓他們能融洽地一起工作。」這也正是他的職責所在。

    OpenAI成立之初,布羅克曼擔任CTO的角色,是團隊的秘密武器、救火隊,遊走在各個部門間,解決不同專業間的衝突與矛盾,制定出清楚的產品目標,讓技術上突破真正轉為能落地應用的產品。

    攤開OpenAI的核心團隊成員,有非白人女性的CTO(編按:Mira Murati為阿爾巴尼亞裔)、性少數的CEO(編按:Sam Altman於16歲出櫃),以及俄國出生、以色列長大的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讓多元人才緊密共事的關鍵人物,非布羅克曼莫屬。

    「Greg對所有層次的技術問題都瞭若指掌,同時能有戰略性地考慮每個部分的人員如何協作,」奧特曼如此評價他。

    當時OpenAI有25%軟體工程師、25%機器學習工程師,還有50%同時掌握兩種專業,身為軟體工程師,布羅克曼勢必得拾起機器學習專業,才能理解其他人的專業與思維做出決策,發揮橋樑的功效。

    然而,布羅克曼自學所花費的時間,意外的比許多工程師都要久。

考進哈佛、麻省理工的資優天才,自學機器學習卻碰壁

    布羅克曼在部落格中指出,他過去接觸的優秀軟體工程師,大多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就能自學成為一位機器學習工程師,然而布羅克曼在OpenAI的前3年,都沒辦法真正精通機器學習。走過這段顛簸的路成為開發出ChatGPT的關鍵人物,布羅克曼提供3個學習心法。

1. 別讓小錯誤擊垮你

    「我感覺自己處於半盲的狀態。」布羅克曼回憶,OpenAI大多數的專案都需要軟體工程師和機器學習研究員協作,只掌握一半的知識意味「看不清全局」。身為AI門外漢,布羅克曼被大量艱深的機器學習概念淹沒,不斷發生小錯誤,挫折幾乎快擊垮他的信心。

    直到某次專案,布羅克曼大膽嘗試,執行了「超出自己腦袋能想像到的」程式碼,從中慢慢了解機器學習如何運作,了解到:

只有不拘泥於細節,先試試看,才能從有意義的試驗中學習,而非被過程中的小錯誤拖住腳步。

    「我學到了以為自己學不了的事物,」布羅克曼説。

2.建立學習、工作平衡

    對需要在忙碌工作中自學的布羅克曼來說,了解自己的工作模式和最有生產力的時間至關重要。例如他發現只要一個一小時的會議,就會消耗他整個上午或下午的專注力,如果一天超過3個會議,他連晚上都無法專注學習;因此,他規定會議只能在清晨或緊鄰午餐時間,確保有精力進行深度學習。

3.回歸新手心態

    「許多身為軟體工程師的直覺,在AI領域並不適用。」回想起當時從零開始到精通程式語言的感受,布羅克曼下定決心掏空自己,大量閱讀論文、書籍,在資料科學社群(Kaggle)上努力練習,從2016年的推文可以證明,布羅克曼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鑽研機器學習。「看到這些微小進展的數字,對激勵我學習非常有幫助,讓我感覺到一切都有可能。」

布羅克曼説,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成為領域佼佼者的第一個步驟。

    再厲害的人,在面對新技能時,也要願意倒空自己,不害怕未知,才能學什麼、會什麼。

2023-06-10 數學非選「抱蛋」比率高 閱卷教授:許多考生缺乏這能力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本文取材自中時新聞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609002322-260405?chdtv

    今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有2題非選擇題,其中第1題得零級分的有1/7、第2題得零級分有1/8,頗高。主持數學科閱卷的台師大數學系教授謝豐瑞表示,有些考生面對問題時,只想直接帶入公式或直接計算,缺少連結生活情境的有感理解,以至於答題時無法針對題目情境詮釋與解釋,因此難得高分。

    今年會考數學科有2題非選擇題,第1題考疫苗效力,第2題考正八邊形環套的幾何題,每題滿分是3級分。台師大心測中心統計,第一題得3級分有2萬1296人(占12.7%)、得零級分有2萬4095人(占14.37%);第二題得3級分有3萬6862人(占22.56%)、得零級分有1萬8167人(占11.12%)。

    謝豐瑞表示,今年數學科非選第一題,考生需要理解題目描述中現實生活會發生的人為操作(實驗步驟與疫苗訂定),看出數學符號與算式在這些人為操作中的現實情境意義,才能順利解題。

謝豐瑞指出,在閱卷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對「疫苗效力不可能大於1」的基本認知都沒有,竟然算出600這樣的數字,回到題目的題意就變成每1萬5000人打疫苗,有600倍的人感染,也就是900萬人。她認為,這是缺乏素養的答案,但考生算出這個數值也沒感覺到應該是算錯了。

此外,謝豐瑞進一步指出,「%」是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符號,也是國小五年級的內容。1%就是1/100或0.01,100%就是100/100或1。但是這次有很多學生以為100%是1/100或0.01,或是100%=100,基礎數學觀念就錯誤。

至於數學科非選擇題第二題幾何題,謝豐瑞指出,第一小題實際上不難,在試題卷上已經給了算出n邊形內角和的公式(n-2)X180,學生只要代入8算出結果就可以拿到1級分,但是仍然有約11%的學生連這一步都無法完成,僅拿到零級分。

謝豐瑞表示,國中會考數學科命題已逐步朝向素養導向邁進,學生非選擇題的整體答題意願有進步,但在表達策略以及解題過程中推導、推理或解釋的能力仍然需要加強,這是未來還要努力的方向。

2023-05-29 記得,要跑起來,別用走的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本文取材自鏡周刊,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WBeg2PX

AI教父黃仁勳台大畢業典禮致詞 曝輝達棄手機成就AI霸業祕辛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今(27日)到台大畢業典禮致詞時透露,輝達放棄手機市場成就AI晶片的祕辛。他說,手機是很大的市場,放棄這個市場是艱難的決定,但是,投入嶄新的AI晶片後,輝達如今已經擁有數十億美元的機器人和汽車業務,他並用這個故事勉勵台大學生:決定放棄什麼是成功的核心。

        台大今天舉行畢業典禮,輝達創辦人、執行長黃仁勳獲邀致詞,黃仁勳在致詞的時候用台語開場拉近距離,在場聆聽的來賓和台大師生都驚艷不已。黃仁勳隨後透露,輝達放棄了手機市場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是,離開手機市場的時候,輝達發明了神經網路處理器,也就是運行人工智慧(AI)演算法的安全架構,當時,這是一個很小的市場,現在,輝達擁有數十億美元的機器人和汽車業務,開始了一個嶄新的行業。

        黃仁勳表示,2010年的時候,Google把安卓開發成具有出色圖形性能的移動裝置,輝達也很快就成功地開發出手機晶片了,當時業務和股價都快速飆升。問題是競爭者也快速加入這個市場,手機規模雖然很龐大,輝達也可以爭取市場,但是,輝達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就是放棄市場。

        黃仁勳指出,因為輝達的使命,就是打造一種解決普通電腦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致力實現我們的願景並且做出獨特的貢獻。所以輝達戰略性撤退,離開手機市場後敞開心扉,發明了另一個新市場(人工智慧晶片)。

        黃仁勳透過這個故事勉勵台大學生,他說,「對於像你們這樣最聰明、最成功的人來說,撤退並不容易,但是戰略性撤退、犧牲,決定要放棄什麼是成功的核心。」

       黃仁勳認為,現在正處於人工智慧的起點,每個行業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和重生。他對台大學生說,在人工智慧的時代,你會創造什麼?無論那是什麼,像我們一樣追趕他,記得,要跑起來,別用走的。

2023-05-23 一篇有文筆又有內容的文章

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本文取材自 "經理人月刊">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EXDMGNm?utm_source=copyshare

有些工作,老闆必須自己來!日本職人精神給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的 3 個啟發

 

經理人月刊

    飛機降落在日本成田機場後,通過海關、提領行李,「富華股份有限公司」(編按:代理進口乳製品)總經理朱志豪和我一路風塵僕僕,搭車前往東京西邊的近郊立川市,一個從東京市區開車還得花上一個小時半的小城市。

    辦理房屋短期租賃事宜,也到超市採買日常生活用品,簡單交代後,朱志豪便離開了。我獨自待在租屋處,心裡計畫著八、九點就得上床睡覺,才有足夠的休息面對明天清晨四點的報到。或許因為興奮,也或許因為時差,並未早早睡去。

    凌晨三點多,天都還沒亮,深怕睡過頭、手機裡設定的好幾個鬧鐘陸續響了。我步行出門前往不到五分鐘就能抵達的「Monsieur Ivan」(ムッシュイワン)立川店──這是此行的唯一目的地,未來六個月實習的麵包店。

    從初夏開始一直到有點涼意的十月,這是我夢寐已久、長達半年的實習。當時的巴黎波波(編按:陳耀訓在台北開設的麵包店前身)已經開業兩年多,逐漸在高雄打響名聲。雖然店務按部就班地在常軌之上,然而一家麵包店的主廚將出任務不在半年,仍是有點不可思議。

    渴望,終究讓我克服萬難,讓這件事成真。

    印象很深的,總是在日本麵包師傅來台講習分享時,聽聞他們凌晨三、四點就得上班製作麵包,還有種種艱難的工作環境。真是如此嗎?日本的麵包師傅怎麼面對如此高壓的工作?

    2013 年初,當朱正雄打電話告訴我 Monsieur Ivan 的實習機會時,我連這家店在哪、負責人是誰都不知道,便一口答應了。緊接著花了點時間安排巴黎波波店務營運之事,並惡補日文。不到五個月,我就踏上這趟旅程。

    摸黑上班的第一天,清晨四點前我踏入 Monsieur Ivan 立川店,問候大家後,店裡的人領著我換裝,進到廚房。內場的師傅們比我想像中來得平靜,看得出來他們並不是剛抵達,好像已經來了一陣子。後來才知道,在 Monsieur Ivan 因應活動出攤,麵包需求增多,師傅得提前到凌晨兩點上班,一個月中往往有一半是如此。

第一天的震撼教育:午休不吃飽,維持清醒、生產力

    首日的震撼來自午休時間。經過數小時的忙碌,得以短暫休息,但所有人都沒有打算外出「吃飯」。有些人不吃,有些人以店內前一天的麵包簡單果腹,沒有任何一個人外出或拿出便當來吃。「我可以吃什麼?」飢腸轆轆、渴望米飯的我向店長提問,也許看我初來乍到,他烤了一個披薩給我。原來他們在工作時,總是保持在一個警醒的狀態。隔天開始我也加入他們的行列,只是早起之後必定吃飯配菜,把自己餵飽免得體力透支。

    前幾週的時間,由於我的日文還停留在說簡單單字的程度,並沒有被指定該做什麼,反倒是我逢人便問:「我可以幫忙嗎?」既然不是來觀摩的,想融入這個團隊,了解日本職人精神,就不能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當然也不能挑工作做,凡是他們請我做的,無論什麼項目,麵包成型也好,清潔事務也是,我必定欣然接受、認真執行。

    一開始我和大夥的互動並不多,也只是擔任協助的角色。僅靠著觀察,了解實際作業。但隨著時間推移,我開始積極發問。一直以來,我都不是一個很會主動問問題的人,因為不想造成別人的困擾,不過人既然都到了千里之外的日本,實在不想留下遺憾。於是,只要有任何疑問,我便以三腳貓的日文開口發問找尋解答。

2. 主動發問、積極補位,團隊協作流程無縫接軌

    工作認真、沒有設限的態度或多或少幫了不少忙,讓團隊的人更樂於幫我解答,甚至會在下班時主動詢問我:「還有什麼疑問?有什麼想知道?」有時候,日文無法完全溝通時,大家也會寫起漢字來增加我的理解,抑或回家思考再來解答我的問題。

    氣氛的轉變相當明顯。一開始廚房團隊有點冷眼旁觀,或許也想看看這位來自台灣的麵包師傅到底是不是來真的。當我主動詢問,也什麼都願意執行時,他們漸漸地把我當成團隊的一分子。後來我才聽說,更早之前也有一位台灣人來 Monsieur Ivan 立川店實習,只是經常請假、偏向玩樂等工作態度讓他們與小倉孝樹都大傷腦筋,也就對短期實習者有所觀察。

    到了中後期,我已算是廚房團隊不可或缺的人,實際在麵包成型的任務中占了一個角色,是排班表上跟大家一起輪班的人。

    我觀察到團隊成員在工作時,甚少交談溝通,不過整個廚房的麵包製作流程卻行雲流水,沒有不知道該做什麼的員工,亦無銜接不上的窘境。這份充分理解工作內容且積極補位的團隊精神,讓我肅然起敬。每每工作下班回到家時,我還在腦海中細細回想製作流程,期許自己也能與大家無縫接軌。

    有時候,小倉孝樹甚至帶著我和另一位助手赴外講授、分享麵包製作的講習會。這對我來說,是肯定,也是種責任。跟著他出去雖是增廣見聞,卻不是無所事事。講習會上要示範的麵包製作,包括麵粉秤重、攪拌、成型、烤焙、器具準備清潔等等都得一一打點,甚至小倉孝樹在示範時,身為助手的我們也得全神貫注。當他在分割麵團時,就得準備麵團箱和鐵盤;當他拿起麵團時,可能就要去準備餡料;烤焙前若要刷蛋液,就得提前去準備。「不但不能落拍,還得比他早一步。」這不是工作規範,而是團隊默契的自我期許。

3. 身為品牌創辦人、公司老闆,仍持續參與第一線工作

    半年的時間很快來到尾聲,說實話,要離開 Monsieur Ivan 立川店,確實有點不捨。那是一段純粹學習、精進自我的日子,不像店舖經營,還得思考營運的方方面面。除了麵包製作、麵粉調配等技術的收穫之外,意外地,我和店內的廚師及小倉孝樹之間也建立起深厚的跨國情緣。回台之後,我和 Monsieur Ivan 立川店內場的廚師們在社群上多有互動,小倉孝樹也定期與我通電話聊天問候彼此。爾後,我參加比賽、他的新麵包店開幕⋯⋯各種重要的時刻,彼此也都親赴現場、加油打氣。

    不可思議的是,已屆六十多歲的小倉孝樹現在仍活躍於麵包生產製作的第一現場,沒有因為是品牌創辦人而只動口不動手。令人感佩的日本職人精神,不言自明。製作麵包超過半世紀的他常說:「因為酵母是活的,所以對我這位做了五十多年的麵包師傅來說還是很難,而且我常常在想,還有什麼地方可能再做一些調整?」

    從未想過要退休的他,就是這樣一直在麵包製作、經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我也感染到他這份堅毅的態度,期許自己在未來之路,也能和他一樣,不斷地做出好吃的麵包,分享給更多人。同時,也讓夥伴及更多麵包師傅感染到這份對於麵包的熱忱與執著。

(本文出自《99 分的完美:蛋黃酥熱潮推手陳耀訓的人生真情告白》,平安文化)

 
更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