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112 學年度新北市市立三重國小六年八班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爸媽要有「水漲船才會高的心態」

本文取材自:未來 Family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932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_mf&utm_campaign=fp_citi&fbclid=IwAR0uVIF6Foggrqz268hHTFdpnfxAZ5JXf6gq8gdyN1n4R_Z_d4IpewOicsA_aem_ARIL3RXlmMpijWt5WtD_REnuH9XN6p7y7TvQqefo

文/ 羅丰苓

「叫他讀書都當耳邊風」、「整天手機滑不停」資深輔導老師: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爸媽要有「水漲船才會高的心態」

讓自己的水位升高─父母不能永遠以「搬礁石」來「教養孩子」

   「孩子今年國三要衝刺會考了,叫他讀書都當耳邊風」、「從補習班回來,就在玩手機」、「早上都爬不起來,要三催四請,不然就會遲到」……面對因孩子各種不良表現而煩惱的父母,是輔導工作的日常。

    每每在聽完父母抱怨孩子的行為,緊接著就是父母提到「自己本身為了孩子的不良表現而睡不著、吃不下飯,甚至有胃潰瘍、焦慮、易怒等各種身心症狀」。如果接著再細細了解,大多數也會有親子衝突、夫妻失和……本來「孩子不用功問題」,就像核彈一般,破壞「父母身心健康」更催毀「家庭和睦的關係」。而往往「因父母本身的情緒失控、暴躁易怒,又導致孩子產生更多反抗或是消極心態、甚至也發生各種身心症狀,自殘自傷或負面念頭……」

  這幾乎是青春期常見的家庭場景,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年齡多半已到了中年,經過養兒育女十多年,體力精力早已不如孩子剛出生時的年輕力盛;而夫妻相處十多年,柴米油鹽也消磨起初的情情愛愛,本來家庭生活就不容易經營。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違抗或不夠乖順用功、被動消極等各種學習行為表現,如果「父母還是採取搬走礁石──除去孩子的不良表現」,那可能會陷入「永遠搬不完礁石、筋疲力盡,而船隻依然卡在岸邊無法前進」的處境。

     有句話,「人老得很快,但成熟的很慢」,一貶眼的時間,孩子就從「嗷嗷待哺」過了「天真可愛盡量玩的小學生」到了「應該要努力用功的國高中生」,但很少孩子會因為拿到小學畢業証書的那一刻起,就瞬間轉為「應該要努力用功的國中生」,還會有許多習慣、心性、價值觀等需要時間慢慢成熟。

    在這「慢慢成長與成熟」的過程,常會出現「父母的老成生命」看不慣「年輕孩子的新生命」,把孩子還需要時間成熟的生命課題都當成「問題行為」看待,視作「阻撓孩子前進的礁石」,想方設法的想「搬移礁石」。

  各種獎勵、處罰、限制、說教等或「利誘」或「脅迫」,總想「硬生生的把礁石搬走」,而硬是搬走礁石的結果,是留下坑坑洞洞。更要緊的是,一個擱淺在海灘的船隻,即使去除了全部的礁石,它仍然無法航行;相反地,如果水位漲得夠高,即使有礁石,船隻仍然可以航行。

    隨著孩子年齡愈大,尤其到了國高中時期,孩子需要的是「生命水位漲高」,這些往往是看不到的、無法立即見效的,譬如,規畫時間、覺察自己要為轉大人逐漸獨立作準備、形塑未來的願景而願意努力、對學生的本份負責等,這些大多不是靠著「功利獎賞與懲罰」可以習得的;而是要在環境磨難、突發事件、行為苦果或意外的收獲,或甚至是整個家庭氛圍的形塑、父母榜樣、環境價值等等。

   因此,隨著孩子年紀愈長,或許要從「移除礁石」轉成「漲高水位」教育方式,而父母自己也要能「漲高水位」,有氣度的涵容孩子還未成熟的行為,相信生命的熟成與水果栽種一樣,生命也有它的季節。如此,才不會看到孩子的行為,個個都像礁石、都像釘子,每個都看不過去,都想拔除,那只會讓親子兩敗俱傷,全部擱淺在衝突。

 分享「漲高水位」的教養心法:

 1.活出你希望孩子活出的樣子
      經常接到父母為著孩子玩手機的問題而來求助的電話,但與其說是「求助」電話,不如說是「抱怨」。記得,有次接到一位母親的來電,電話中抱怨:「管教女兒滑手機,結果女兒跟媽媽回嘴說:『你玩多久我就要玩多久?』」

   我反問媽媽,「這樣其實很好處理,你在孩子放學後就玩半小時,就不用手機,那女兒也就玩半小時,還算合理」。結果媽媽一聽,直接拒絕,說著:「我做不到,我要追劇,只滑半小時,我做不到」

  隨著孩子年齡日長,單單用「言教」其實已經無法有什麼教育的果效,有句話:「孩子是看父母做什麼長大的,不是聽父母說什麼長大的」。「身教」才能真正讓孩子長出更成熟的心態與身量。

 2.「衝」,是孩子的本能;「軟化」,是父母的本事
      到了青春期,孩子會變得很有主見,不再像小時侯輕易的聽信大人的指示,這其實是好事,畢竟人總有一天會脫離父母而獨立,需要有自我決定自我思考等獨立能力。

  「衝動」、「直白」幾乎是前額葉還未成熟青少年特質,真的是青少年的本能;但父母如果也跟著被「氣炸、發飆」,這種「直覺性的反應」只會引來更多衝突,卻未必有教育上的意義與果效。

   但如果,父母能先「暫停」、「藉故轉換環境」、「同理與傾聽」甚至只是「沈默但眼神堅定」等各種展現大氣並沈穩面對。孩子本來的衝,一點一滴也會被轉變為沈穩,因為孩子看到「不易被激怒的父母的榜樣」,一個巴掌打不響,孩子自然也就會減少衝動暴走的行為。

 3.先管理好自己,再去管教孩子
      一味的盲目的為孩子操心憂煩的結果,除了讓父母的身體變差之外,並無法讓孩子長得更好,更不要想以「父母的犧牲,增加孩子的內疚感」,以為孩子會變好。以「內疚感」教育孩子,其實只是藉著「孩子的自我攻擊」讓孩子更想逃避。

    舉個例子:有些長輩為了讓兒孫返家探視,就常會以「快死了」、「再見面也沒有幾次」等情感勒索的方式,其實只會讓兒孫視探親為畏途。

    因此,父母親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健康、生活或是整理好家務等,讓自己情緒穩定,以有餘力面對孩子各種的行為比「如何教孩子」更重要;試想,一個心裡生病的人,如何好好的教養出活力滿滿積極向上的孩子呢?

 4.學習交託
    成長過程漫長,有很多的事情很難預測也很難周全。或許孩子的自律性不如預期或情緒陷到難關或發生人際相處衝突等,愛孩子的父母都會想要以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完善孩子,以為孩子因這些「毛病」好像就會長歪長爛一般。

    但誰的生命不是在錯誤、後果、後悔、改善、改進中度過而漸趨於成熟?容許孩子錯誤,甚至容許一些危險的存在,孩子才有可能破繭而出,父母也才有破涕為笑的一天。

  如果,父母清楚明白自己是「過度焦慮」甚至會「情緒化」而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的人。不如尋覓宗教,讓自己有所信仰,把本來忍不住想要對孩子「動口動手」轉為「祈禱與虔敬」, 這樣,至少能大大減少傷害,隨著時間並孩子的大腦成熟,真的能化作一道道神奇的祝福力量。 

相關連結: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932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_mf&utm_campaign=fp_citi&fbclid=IwAR0uVIF6Foggrqz268hHTFdpnfxAZ5JXf6gq8gdyN1n4R_Z_d4IpewOicsA_aem_ARIL3RXlmMpijWt5WtD_REnuH9XN6p7y7TvQqe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