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113 學年度 永福國小三年十班113 學年度 永福國小三年十班

美社會心理學家海特:智慧型手機重塑孩子的童年,讓孩子不懂得「玩」

 

2024-04-30 00:00 更新:2024-04-30 15:04

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 - 程遠茜

智慧型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是教學現場和教養日常的痛。而其後座力:心理健康、社交倒退、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等,都是當代爸媽的挑戰。

智慧型手機重塑孩子的童年,讓孩子不會「玩」了?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什麼是有品質的玩?爸媽要團結,從共同打造沒有手機的暑假開始社群媒體真的會讓孩子患上心理疾病?成因其實更複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紐約大學教授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以最新著作《焦慮世代:大幅改寫的童年如何造成心理疾病》(暫譯,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直指社群網站會改寫童年、改變大腦,且未來恐影響心理健康。這本書在三月底一出版,就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也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

他觀察2010年到2018年的心理疾病診斷案例,發現罹患焦慮症的美國大學生在8年間增加134%、陷入憂鬱的多了106%、過動、厭食症等增加七成。

一開始,他著重社群媒體對90年代前期出生的女孩的影響,但發現男孩也深受其害,只是與女孩不同,男孩多被電玩和 A 片影響。他分析,這群1997年到2011年出生的 Z 世代(包含目前國、高中年段的青少年),他們的童年發生了質變,從以「玩」為主的童年經驗,變成以「手機」為主的日常。

Z 世代物質條件較優渥,他們的媽媽工時更長,由於生養較少,父母花更多時間在每個孩子身上。然而,他們對街坊鄰居信任感降低,社區孩子們不太玩在一起。他們擔心孩子在公園裡可能遇見壞人,寧可讓孩子回家玩手機。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過度保護小孩,卻過度放任他們在線上世界優游。」海特在美國教養專家貝琪博士(Dr. Becky Kennedy)的Podcast節目《Good Insight with Dr. Becky》受訪時坦言,2008年他兩歲的兒子拿著當時的 iPhone 沒幾天就會滑了,當時大家都對手機裡的那個網路世界充滿驚嘆,期待網路可以打倒獨裁、建立民主,孩子可以學習無國界等等,之後的幾年爸媽們開始買平板、然後孩子們開始註冊社群帳號。

逐漸的,智慧型手機造成孩子社交倒退、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影響心理健康,成為教學現場和教養日常的挑戰。三年疫情更助長了這樣的趨勢。

什麼是有品質的玩?

為什麼玩社群媒體、玩電動不是有品質的玩?海特解釋,最棒的「玩」,是住在附近一群不同年齡的小孩,在社區、在戶外一起玩,他們自己決定想要玩什麼,甚至自己發明遊戲規則,最好的狀況是還能受點小傷。「因為害怕會讓人覺得興奮,小孩害怕某些東西但是依然會被吸引,因為克服害怕後會有快感、建立自信,」海特說。

他進一步舉例,觀察看兒子們玩電動,那些遊戲虛擬角色的確會做很多刺激的事情,像是跳機跳傘、夜戰、被殺,可是那些不會讓玩家「真的」害怕,都只是好玩。

「最大的錯誤教養,是70、80年代的心理學家提出要培養、保護孩子的自尊。但是,我們應該是要培養孩子的『能力』(competence),讓他們失敗再站起來,從中成功、建立自信。」他說道。

爸媽要團結,從共同打造沒有手機的暑假開始

手機已成為孩子生活、人際的標配,海特認為,不能讓個別父母去面對每天的親子手機大戰,而應該集體行動。「3C 教養對爸媽來說比教孩子吃蔬菜難多了,因為孩子朋友都有手機、都在社群上,但如果家長聯合起來呢?」

海特提出四點建議,呼籲家長呼朋引伴集體行動:

  • 一、高中前不給孩子手機
  • 二、16歲前禁用社群(18歲更好)
  • 三、無機校園
  • 四、鼓勵孩子走出戶外跟同儕玩耍

「如果擔心無法跟孩子聯繫,大可準備傳統的手機給孩子,如果你有智慧型手機教養上的困擾,只要打電話給學校,老師跟校長一定願意配合禁用。」海特進一步在 Podcast 中分享,自己的提倡雖然在美國還未有活動響應,但有兩位英國媽媽已經展開全國性的禁用手機倡議,吸引逾四千人響應。而全世界到2023年為止,已有近六分之一的國家禁止帶手機到校,或上課時禁止拿出手機等措施(延伸閱讀:孩子該帶手機上學嗎?聯合國呼籲禁用、歐美校嚴格管制)。

《紐約客》記者潔西卡.溫特(Jessica Winter)讀完海特的報導之後,採訪了很多紐約的爸媽和小孩。就有爸媽提出,要整個城市、整所學校禁用太難了,因為家長彼此不認識、無法建立信任。「但如果是一個小鎮就可能可行,」一位家長說。

報導裡就有一位媽媽找到解套、反而很期待暑假。她和孩子其他七個朋友的家長說好了,要一起幫孩子們打造一個沒有手機、好玩的暑假。

社群媒體真的會讓孩子患上心理疾病?成因其實更複雜

海特提出教養痛點,解方也引發爸媽共鳴,但美國心理學家奧捷斯(Candice L. Odgers)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提醒,海特是一個很有力的說故事者,但是他所持「社群媒體改變大腦發展」以及「社群媒體直接造成心理疾病」的論點,還缺乏科學支持。

根據現有在72個國家完成的調查分析,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足以支持社群與心理疾病的直接關聯,畢竟成因交錯複雜,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假設。她舉例,不只社群,網路播送24小時、情緒導向的新聞內容、吸睛的標題跑馬燈,會不會也造成長期的身心威脅?

心理專欄作家麥克班(Sophie McBain)在《衛報》文章裡也呼應,必須更謹慎看待這樣的論點。她提出,英國曾針對一萬九千名2000-2002年出生的孩子做過調查,發現每天接觸社群五小時的女孩,比完全不用社群的女孩有三倍風險會陷入憂鬱。但不能忽略的是,原本就有憂鬱傾向的人,更容易深陷社群,因此其因果關係不能斷論。

然而,即便提出論點上的質疑,身為爸媽的奧捷斯或麥克班,都承認年輕人一直待在螢幕前是個很大的問題,也支持海特的一些倡議。像是奧捷斯支持科技巨獸平台必須改革,在內容控管和年齡限制上都應立法規範。

而麥克班則是自省,不只孩子,自己也常常無意識地滑手機,她以另一個角度回應海特的「多玩」:

我們都應該多看看那些很少注意的事情、多跟人聊聊天,多實踐那些我們總是沒讓自己做到的事,而不是黏在愚蠢的智慧型手機前。

(資料來源:Good Insight with Dr. BeckyNature英國衛報紐約客

(責任編輯:劉映均)

臺南市資訊中心班級網頁開發小組

2024-11-05 系統大幅升級,有問題請隨時反應 2021-05-22 因應疫情流量大增,改用新的快取機制以加... 2020-04-23 活動剪影支援 Google 相簿囉~以後不用擔心... 2016-09-20 加入360相片功能 2016-09-16 全國版強制關閉行事曆全域事件 2016-08-29 新學期新班級老師該做的五件事 2016-05-09 區塊加入權限設定 2016-03-25 新增「小幫手」功能 2016-03-24 修正OpenID登入消失的問題 2016-03-22 「聯絡簿」的編輯欄位拆分為四個欄位 聯絡簿預設改為三欄式排版 修正檔案刪除不正確的問題 OpenID登入終於支援登入回到原頁面 強化CKEditor編輯器的排版功能 移除「登入」及「我的選單」區塊,並改為內建功能 區塊加入預覽功能 修改「我的選單」區塊為側邊隱藏選單 開放「家長」功能 新增共同管理員時加入快速篩選功能 替留言簿加上表情符號功能 提昇Youtube影片的載入效能 作品分享加入繳交作品功能 新增「簡化選單」設定 班級網頁的網址縮短囉! 學生可以自己編輯資料了! 修正留言簿學生權限問題 新增「區塊複製」功能 新增「新聞RSS跑馬燈」 修改區塊設定機制使之更聰明 新增「外部相簿嵌入」區塊 新增「倒數計時」區塊 新聞新增上下頁工具 加入聊天室區塊 加入「懸浮微粒 (pm2.5) 預報」及「空氣品質 (PSI) 預報」 登入區塊已經可以自己設定要出現的登入方式 新增 tag 標籤功能 修正所有編輯器圖檔上傳路徑 修正「檔案下載」無法正確刪除的問題 「最新消息」新增草稿功能 「活動剪影」新增權限功能 「檔案下載」新增連結外部檔案的功能 最新消息加入FB留言框 新增背景設定選項 修改登入區塊的呈現方式 新增「Dr.eye英文字典」區塊 新增「萌典查生字」區塊 新增推文工具區塊 加入關閉網站功能 新增版型2
  • slider image 1
  • slider image 2
  • slider image 3
  • slider image 4
  • slider image 5
  • slider image 6
  • slider image 7
  • slider image 8
  • slider image 9
  • slider image 10
  • slider image 11
  • slider image 12
  • slider image 13
  • slider image 14
  • slider image 15
  • slider image 16
  • slider image 17
  • slider image 18
  • slider image 19
  • slider image 20
  • slider image 21
  • slider image 22
  • slider image 23
  • slider image 24
  • slider image 25
  • slider image 26
  • slider image 27
  • slider image 28
  • slider image 29
  • slider image 30
  • slider image 31
  • slider image 32
  • slider image 33
  • slider image 34
  • slider image 35
  • slider image 36
  • slider image 37
  • slider image 38
  • slider image 39
  • slider image 40
  • slider image 41
  • slider image 42
  • slider image 43
  • slider image 44
  • slider image 45

美國學校交流

發布日期 影片名稱
向大自然借鏡-仿生學 - YouTube

2024-05-16 113 學年度 永福國小三年十班 向大自然借鏡-仿生學 - YouTube

向大自然借鏡-仿生學

【妙博士的異想世界】20211104 - 向自然學習 - 仿生大師 - YouTube

2024-05-16 113 學年度 永福國小三年十班 【妙博士的異想世界】20211104 - 向自然學習 - 仿生大師 - YouTube

蜘蛛絲和相同直徑的人造纖維、尼龍甚至鋼鐵比起來,具有更優秀的強度、韌性和延展性!貓頭鷹有14節頭頸骨,比其他哺乳類動物多了7節,讓牠的脖子能夠轉動270度,猜猜看有什麼工具,是模仿這項特異功能?為了讓膠帶更黏,高雄大學研發出模仿壁虎腳底的仿生膠帶,不但夠黏、還能輕鬆撕下、不留殘膠!但如果想要不黏,就要向滑溜溜的鱔...

再見椿象 【下課花路米 1346】 - YouTube

2024-04-30 113 學年度 永福國小三年十班 再見椿象 【下課花路米 1346】 - YouTube

椿象再見 台中大元國小有個很有趣的活動,椿象學習步道,是由教自然科的蘇明進老師號召他的四個任教班級同學一起主辦的,採取預約報名制,今年有十個班級報名參加。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活動呢?主要是主辦的同學先花兩個月時間養椿象,認識椿象,然後在一個發表會中以闖關的方式向大家介紹椿象的種種。因為大元國小裡面常常可以看到疊成...

QR Code
四下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