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23:04 聯合報 林其瑾/台大醫院臨床心理師
「同理心」是指能站在對方立場、感受對方的感覺。研究指出,同理心豐富的孩子,有比較好的社會敏感度、較多的利他行為,進而有較佳的人際關係。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法國名著《小王子》書中提到「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很少人記得這點」。孩子有豐富的情感,弄丟了棒棒糖可能心急難過,但是家長可能不解「只是一顆糖果嘛」。透過下列原則了解孩子:
「停」:停止既定成見
「看」:觀察孩子的言行
「聽」:聆聽孩子說的(也包括沒說出口的)
「說」:家長開放自己的感覺並示範表達
停止成見後,看到孩子難過的神情可想見棒棒糖的珍貴,家長可以試著說出孩子的感受「糖果不見了,好難過」,或是家長也願意開放談談自己弄丟東西的經驗和後續。提醒自己常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是了解孩子情緒最好的練習。
家長能辨識孩子的情緒並即時回應,就是同理。孩子被要求收玩具就哭鬧,家長應避免立即責備,可以先想像孩子的感受(也許是還沒玩夠?),再回應「媽媽知道你還很想玩,所以捨不得收玩具」,當孩子覺得情緒被認可和接納,會更能接受建議。
學齡期孩子的認知和語言能力更為成熟,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周遭人的需求,學習轉換觀點。例如:孩子在安靜的車廂裡嬉鬧,不只是提醒孩子降低音量,也引導他觀察「好多人在休息,就像你睡覺、太吵會睡不著」。
角色扮演也是加強同理心的一個方式,偶爾與孩子轉換角色,讓孩子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負責準備早餐、叫家人起床、洗碗,孩子能更體驗家長的辛勞。
當孩子被愛,就能學到如何愛人;同樣地,當孩子體驗到情緒被同理,就能用同理的態度與人互動。培養同理心沒有不二法門,就從親子關係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