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新概念:不要「起承轉合」,而是「認識讀者」
美國中小學在讀寫教育的改革過程中發現,致力於文法、用字及標點符號的教學,難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文時,正確遣詞用字固然重要,但抓出中心思想及目標讀者,才能讓學生更進一步學習到新的寫作細節。
作者:曾多聞(字畝文化《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
傳統作文課漸漸在改變,因為近年來,愈來愈多教育家提倡重視構思與起草的「過程導向」寫作教學。長期以來,許多研究者質疑,只教文法、用字以及標點符號的寫作教學法,不能讓學生寫得更好。這個問題最早獲得重視,是由於一九八五年美國國家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隸屬於美國政府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提出突破性的報告《成為閱讀者的國家》,這份報告指出:
研究指出,唯有讓學生寫得更多、且針對特定讀者、從事更多有具體溝通目標的寫作,他們才能夠更進一步學習到一些寫作細節——例如標點符號或動詞與主詞的一致等文法規則。目前學校讓學童練習寫作文的時候,都沒有給學童一個溝通的目標或溝通的對象。我們應該要注意到這一點:作文應該有是有中心思想、且有目標讀者群的。」
這份突破盲點的報告,所要傳達的重點其實只有一個:寫作的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而是認識讀者。所謂的「認識讀者」,是指在練習寫作時,學生應該是在對或真實、或假想的特定對象發表自己的意見。讀者可能是自己(寫日記的時候)、朋友(寫信的時候)、教師、學校或社區裡的同儕。
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僅僅強調拼字與文法等技術的教學法,不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一九七〇年代初期,珍妮特·埃米(Janet Emig)和唐納德·格雷夫斯等學者,開始研究一篇好的文章究竟是怎樣寫成的。他們的研究法深受珍·皮亞杰(Jean Piaget)與列夫·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所主張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的影響,該理論特別強調社會文化是影響學童認知發展的重要因素。埃米深度訪談高中生及專業作家,格雷夫斯則以直接觀察年輕學生的寫作,來進行研究。
他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探討「培養一個作家」的意義,並且了解人們在寫作時心智會產生哪些活動,以及他們怎樣學習寫得更好。他們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學習寫作的幾個階段:預寫、起草、修改、編輯。他們也企圖去了解寫作應該從何著手:一個好的作者怎麼樣選擇題目,決定寫範圍, 一篇文章怎樣從一個初步的、朦朧的主題思想,變成一系列有組織的、連貫的、優美的文字。
「作文的過程,始於一個念頭的興起,終於這個念頭被完整的寫成文章、或者被放棄。在這當中,作者做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寫作的一部分,這些步驟沒有特定的順序。」 新罕布夏州立大學教育系教授、寫作教育研究家唐納德·格雷夫斯說:「所以,教學生按照特定的公式(例如起承轉合)來寫文章是無效的。一個好的作文老師應該做的,是幫助學生尋找靈感;也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機會,也許是一篇燃起你心中強烈感想的文章。我仍然堅持,如果孩子們一個星期不至少練習寫三篇文章,他們的寫作能力就死了,他們很難成為寫作者。提供學生頻繁的機會練習寫作,即使不在作文課堂上,學生也會思考關於寫作的事情。我把這叫做持續構思。」
埃米與格雷夫斯的後續研究發現,學習寫作有助發展高階思維,包括分析、綜合、評估、解釋等能力。寫作最難的部分,也是它最好的部分:讓學生不只是遵循固定的模式學習、像鸚鵡般複述訊息,而是重新組織、加入自己的見解。在寫作過程中,學生也要學習質疑自己的假設,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考慮對立的主張與意見。
芝加哥大學教育系教授小喬治·希洛克斯(George Hillocks)主張,從教學的觀點出發,寫作應該是一種「查找」(Inquiry)——問對問題、找出答案。國家寫作計畫繼承希洛克斯的觀點,直到今天仍積極推動「以查找為基礎的教學」(Inauiry-based teaching)。
「事實上,以查找為基礎的教學,在今天更為重要。」國家寫作計畫課程主任塔妮亞·貝克說:「因為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不怕找不到資料,怕的是找到假資料。查找的技巧,可以幫助老師和學生判斷哪些資料是可信的。」
好的寫作課程大綱,應該要結合「查找」的技巧:搜集資料、評估證據、比較不同案例、找出其中異同,然後解釋證據為何支持或不支持某一觀點,提出假說並釐清其中的邏輯,從自己也從他人的觀點出發來考慮事情。希洛克斯教授認為,正因為要進行這些批判性思考的練習,寫作課應該是所有科目中對學生影響最大、最深遠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