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杜鵑(筒鳥)(公孫) 33cm 普遍的夏候鳥
乍看之下,中杜鵑很像猛禽,這就是牠們的欺敵戰術。攝影:DW
名稱由來聲音為單調的兩聲「不!不」,但是常常連續發出數十聲。因為鳴聲像在吹竹筒的聲音,所以早期叫牠筒鳥。也有人為牠的叫聲像「公孫」,所以得名。
型態全身大多鼠灰色,腹面灰白色,上有黑色橫斑,牠們會把自己搞得像是猛禽的羽色一般,以便魚目混珠。此種的雌鳥有赤色型,背面呈紅褐色。不過台灣似乎很少有赤色型的中杜鵑出現。
分布與習性夏候鳥。通常自三月下旬一直到九月下旬都有牠們的蹤跡。出現在低海拔至高海拔山區(一般在2800M以下),不過在丘陵地區較常出現。樹棲型的鳥類,常單獨在樹冠間活動,鳴叫時頭尾都會向下擺動,主食昆蟲、漿果或其他鳥巢的鳥蛋。
托卵寄生杜鵑科的鳥類有一種特殊的「托卵寄生」行為,牠們不自己築巢,而是將卵偷偷產在他種鳥巢中,由別的鳥代為孵育。(牠們的飛行方式與體色像極了猛禽,有時會以此混淆視聽,育雛中的親鳥會以為猛禽襲來,倉皇逃離,牠們再趁機產卵,這招以鷹鵑最像)以中杜鵑而言,牠會吃掉寄主巢中的一顆卵後(避免親鳥發覺數目不對),再產下一顆顏色接近、體積較大的卵,雛鳥一般而言較寄主鳥早孵化,剛孵出來的雛鳥背部有一個凹洞,牠們就是利用這個凹洞,即使在眼睛還沒張開前就能以觸覺憑著本能將寄主的蛋或已孵化的雛鳥一一推頂出巢外,以獨佔寄主照顧(這是一種本能反應,以大杜鵑的研究,其背部的敏感帶只要接觸到東西,如掉落的果實、樹枝、樹葉均會有此反應,大約可持續4天)。但,令人覺得疑惑的是:親鳥即使見到中杜鵑雛鳥的這種行為卻不會加以制止。而被推落的雛鳥或蛋,下場只有死亡。中杜鵑雛鳥屬於晚成型由寄主養大後獨自向南遷徙。
一般說來,托卵不是百分百成功,親鳥有可能會發現,此時親鳥會將之丟棄或是乾脆棄巢離去,通常杜鵑會先觀察寄主,並在寄主產下第3或第4個卵時再趁機產卵。中杜鵑一次可產十餘枚卵,但他們在同一窩裡只會一次產一枚,同時絕不回頭。另外,孵化之後的中杜鵑雛鳥會把嘴張得大大的,並發出特別的叫聲,刺激親鳥護雛的本能,讓親鳥不得不餵養下去。
台灣的筒鳥會將卵寄生在灰頭鷦鶯、斑紋鷦鶯、粉紅鸚嘴、台灣小鶯和山紅頭。為了配合這些鳥種的產卵時間,所以筒鳥的繁殖期(4~6月)會與之配合。
台灣一共有七種杜鵑科鳥類,其中6種都有托卵寄生的行為,並非所有杜鵑都會托寄生,而此現象亦非杜鵑獨有。在台灣屬於迷鳥級的鵲鴨在同種間會有托卵寄生行為。至於北美洲的美洲潛鴨也有托卵寄生行為,但牠們是為了分攤風險,在把卵偷下在別的鳥的巢中之際(如其他的美洲潛鴨或美洲磯雁、綠頭鴨、小水鴨),自己也會另築一巢並孵育之,這點與杜鵑科鳥類很不一樣。(南美洲的黑頭鴨例外,牠是不築巢的,常將卵產在秧雞類或粉嘴潛鴨甚至是朱鷺和隼科猛禽的巢中)
(1)大杜鵑:日本記錄,其宿主有28種之多,大葦鶯、紅頭伯勞、黑喉鴝、灰喜鵲……
(2)中杜鵑
(3)小杜鵑:寄主在日本記錄為白腹琉璃、蘭尾鴝、藍歌鴝)、
(4)鷹鵑:飛行姿勢和與色像極了猛禽,用以欺騙宿主。宿主以畫眉科為主,牠的卵會隨寄主的卵而改變顏色和大小
(5)噪鵑:宿主為烏鴉、喜鵲、黑領椋鳥。噪鵑顏色近於烏鴉,加上烏鴉帶回的食物量多,所以他的小Baby能和寄主幼雛一同長大,不必將對方做掉。
(6)冠郭公:宿主是畫眉科、鶇科鳥類。
(7)番鵑:自行育雛,無托卵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