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凱若媽咪
「記得帶妥物品」,是誰的責任?我們很認真當爸媽,但這樣的認真態度,是不是也讓孩子少了為自己負責的機會?出國比賽,擔任主將的孩子忘了帶護照,父母要趕到機場送件嗎?攸關團隊與勝負,總教練做出慎重的選擇,教會了父母與孩子為自己負責。
如果你要幫孩子送他忘了帶的午餐、課本、功課、物品,請你停下來,轉身並離開這棟大樓。你的孩子將在沒有你的狀態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從美國阿肯色州一所男子中學在校門口貼出以上告示,並在學校臉書頁面分享後,旋即在父母與教育圈瘋狂轉貼。
「媽寶」與「直升機父母」,並非亞洲特有種。這世代的許多孩子,普遍在被保護過度的環境之中長大。
課本或作業沒帶?拿起手機傳個訊息給父母,還指定送達時間地點。這不是特例,過去女兒在臺灣讀小學時,我也接過幾次電話。當我因為在工作中而拒絕女兒時,內心甚至有一絲愧疚。
有幾次,女兒忘了帶東西而被處罰,回家後對我說:「媽,你怎麼沒提醒我?我嘴上當然說「這是你自己要記得的事」,但也猶豫,是否該讓她就這樣被處罰?
前陣子,一個臺灣朋友與我分享,她五年級的兒子幾次忘了帶上課要用的東西,老師便寫在聯絡簿上,請家長多多提醒和注意。她同樣內心糾結,究竟「記得帶妥物品」,是誰的責任?我們很認真當爸媽,但這樣的認真態度,是不是也讓孩子少了為自己負責的機會?
搬到德國後,女兒開學第一天,校長就在家長老師面前,直接告訴全體學生:「在這學校所有的活動與課業,都是你們自己的責任,不是其他人的。我也相信,你們能夠負責任的把自己在校的一切照顧好。」
之後,女兒就開始了沒有聯絡簿的學校生活。
德國對於中學生的期待,就是自己要求自己。若沒有特殊必要,每個學期兩次的師生會談,就是家長與老師僅有的互動時間。臺灣的家長也許會覺得這樣的親師關係很疏離,但過了第一個月,我卻發現女兒不再說「怎麼沒提醒我」了。
但女兒一開始,還是忘性很重。
有一回,她參加的籃球校隊,要出國到丹麥比賽,高頭大馬的她是隊上主將,非常期待出賽。出發前,教練給了他們一張攜帶物品清單,我只在前一天晚上,問她東西都帶齊了嗎?就去睡覺了。
隔天女兒到校後竟然發現,最重要的護照沒帶!
她急忙打電話給我,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問:「可以請教練等我半小時嗎?我立刻送到。」然而,總教練直接告訴她:「很抱歉!你沒帶護照,就是不能去。下次請記得。」
我雖然心疼,但理智上還是知道,要支持總教練的決定。因為錯在女兒,不在總教練。尤其球賽還關係到年度積分結果,總教練甚至還要承擔做下決定之後,可能輸球的結果,但他仍堅持原則,我知道對大人來說也很不容易。
當然,現場的大家還是希望有挽救機會。能不能等我趕緊送去?是不是真的一定要護照才行(因為是在歐洲境內)?孩子們想了很多可能性,希望說服教練讓女兒能夠隨隊同行。但教練還是說:「你忘了帶護照,就是沒辦法。」
最後,當女兒確定自己無法隨隊出賽時,她再次打給我,告知這個結果。接著問:「媽,我今天可以請假嗎?」
聽著她努力忍住不哭出來的聲音,我知道一向笑口常開、雲淡風輕的女兒,真的因為這場震撼教育,受到不小打擊。自己沒帶東西事小,但因此影響了球隊,對重視朋友和團隊榮譽的女兒來說,實在難受。
我停頓了0.0001秒,緩緩對她說:「回家吧。」
我們家孩子是不隨便請假的,女兒也清楚。特別是到了德國之後,連「睡晚了,媽咪開車送去學校」的一點小小例外也沒有,學校生活由她完全自理。然而在那掙扎的0.0001秒裡,我想像電話那頭女兒忍住不哭的神情,想著,如果是我,這時最需要的是什麼?
女兒一進門,我給了她一個很大的擁抱,看到她眼眶是紅的,我說:「妳哭了嗎?」女兒點點頭,她哭著一路跑到車站。弟弟看到姊姊,開心爬過去,張開雙臂要姊姊抱抱,女兒馬上破涕為笑。
她說:「媽,我真的該改改我的兩分鐘記性!」
那天,我們就像尋常的假日一樣,帶弟弟出門,一起煮飯用餐。女兒看來一派輕鬆,但在出賽的整整兩天,她隨時關注球隊的狀況,晚上還跟隊友通話,而且球隊還真的輸球了……
女兒對輸球感到自責,也很傷心沒能和隊友同遊丹麥,但她這次沒再怪媽媽怎麼沒提醒她,也沒有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而真正開始自我反省。
我也從女兒學校老師身上學到,他們認為學校教育者的對象,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所以他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讓孩子學習,而非花許多時間與家長溝通。
試想,若總教練第一時間要求我送護照過去,也等於間接告訴孩子,「媽媽『應該』幫你擦屁股」。但總教練完全沒怪罪我這個母親失職,反而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疏失,甚至重視教育,多過於求勝。
幾週前,女兒又有機會到荷蘭出賽,這次,她沒忘了帶上護照。
不只她帶上了護照,全隊前一晚都在群組裡,彼此提醒要帶妥東西。這是總教練的一次狠心,讓所有孩子學到的一課。
與德籍夫婿、進入青春期的女兒,及好動的兩歲兒子,一家四口旅居德國。經營「Carol凱若媽咪的教育實驗」臉書粉絲專頁及部落格,與讀者分享德國生活與教育。
她從臺灣升學體系過五關斬六將,一路從北一女進到臺大研究所,年紀輕輕就創業,經營婚禮顧問公司,也因緣際會經營了網路通路平臺事業。卻在當了母親之後開始思考,孩子的未來,是否有更多可能性?也不斷思索,每日教養孩子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凱若媽咪從自己的摸索,與德國婆婆的教養智慧中體認到,教育教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