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
資訊教育科技融入教學課程,從「班班有電腦」、「班班有單槍」,建置校園無線網路,透過提升資訊基礎建設,鼓勵教師進行教學資源網站開發與教學內容研發;時至今日,行動載具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帶入另一個新的境界。
但是,「數位癡呆症」一詞的出現,讓教育工作者必須省思的問題在於教學過程當中,資訊媒體與載具扮演的角色,是否真如同學理中認為的「教學的工具」僅此而已。究竟行動學習的推展對於學習者而言,是否真如計畫或相關研究指出的具有正向的效力?或者是牽涉到心智能力的喪失?我是帶著疑問進入這個全然的領域。
過程
課堂中加入平板的學習,學生是雀躍與興奮的,但我知道需要將這種熱情與動力維持以及延續,同時讓學生能夠瞭解平板與學習上密切的連結,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鋪陳。
因此,以學校校本課程「國際教育」為主,讓學生以國際教育出發,並且與指導教授商討之後,以四年級學生的能力為基礎,將這學期國際教育課程主題「歐洲」,以兩人為一組的分組方式,讓學生能夠充分使用,並摒除學生對於平板操作在學習前的背景知識與技能差異,同時,兼顧學生可以相互討論、分工與操作的方式,將課程分為4個主要國家,並依分組從各國家找出4個主要的城市,進行資料的搜尋、閱讀,並以全班製作「我是小導遊-國際教育旅遊小書」為最終總結性評量來檢視教學歷程過後的成果。
學生採旅遊書的方式介紹各城市形成背景文化、交通、名人、景點、美食與特色等,將目標確認之後,以各目標(景點、美食、交通等)擇一進行教學示範,以名人為例,透過閱讀與寫作的結合,讓國際教育融入國語課程,引導學生在記敘文體的文章當中找到文章架構與脈絡,透過各組閱讀的文本讓學生蒐集出相關資料,藉此寫出介紹名人的作文。
同時,考量使用行動載具教學,因資訊媒體具備的「跳躍性」、「選擇性」與「變化性」,容易讓學生在進行閱讀時的注意力分散,尤其在國小階段學生,恐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進行深度閱讀,採取搭配「心智圖」APP將學習目標與重點記錄,強化學生學習時的閱讀脈絡,輔助學生聚焦討論重點。
總結性評量的成果,以協作平台方式共同呈現。各組將所查詢、蒐集資料,利用共作的特性全體上線同步製作,同時,因為同時製作的緣故,分組間可以直接相互觀摩與學習,在線上操作的時間內,每一組都是一個個體,而每一個個體也正在逐步完成一份全體的學習成果檔案。
感想
「數位痴呆」或「數位成癮」仍在爭議階段,身為教學者,必須能夠審慎掌握教學資源的應用,一如既往的教學,教學工具並非學習目的,別模糊了學習焦點,在擁抱科技變革時,教育工作者也必須要能夠明確覺知,在這個雲端連接時代中,學習者已經習慣了搜尋資料,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使用載具是必然的結果,甚至在職場上,強調有效使用資訊媒體也是自我強調競爭力的要項之一;但知識的建構歷程中所需的討論、溝通與互動是在國小階段學習者必須學習,將眼前、手邊的資料轉變成為資訊,是培養學生在數位學習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