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太極 再談氣

閒聊太極 再談氣

於上文正說反說都說了,太極於氣真不能談? 放心!人只要有口且還活著,就會不停的說下去,否則怎會有三教九流的[諸子百家]?

我也談氣,但我今生只專意於[推手],所以我的[氣]只有別於人的[力]。就如我誓志於柔性推手的推廣,就只為要跟只知死頂硬搞的別個苗頭。

你硬要用力老子偏不用力,但只要你敢你就試試看。所以於[推手]硬要跟氣扯上關係,就要先明[光與光相融,水與水相溶]的道理。

也就是現要知氣能應生於力的道理,如有拍則自會應響同理。否則所謂的氣勁之說,都只是[拿著雞毛當令箭],先射了箭再畫靶的[自圓其說]。

首先試著以力推樹頂牆,樹跟牆不為所動,但你豈可說樹與牆在頂在抗? 這就現習太極最讓人厭惡的心態,只會要求別人鬆,自己才會偷搞人搞的輕鬆。

要明[推手]的道理,就要分清楚[承受]與[施力]是兩回事。是絕然不同的兩種心態。而太極的鬆沉就是先養成自身的[中定],來為應受一切力之[準衡]。

而這一身能因感力,而靠合變之[微調],以維持中定的[効應],就是太極[一身是氣]的氣機。而這種能於力變中調適而不變的[本能],早在嬰兒期學走路時,已深根植於腦幹平衡中樞。

有了這本已有的本能,自然而然的能[因感而應],而這種効應就是一身能活變的[氣機]。當身體真對此感覺信服後,神經在感力受力時,只是[心閒氣定],無過度警戒的衝動,如樹牆只受不頂的反應。

若力動大於自身本有[鬆沉],也只是為維持中定的不變,而由身體各部關節,去做虛則補,實則洩的自然微調。這種如風起水盪的本能,就是太極所謂[周身輕靈]的氣說。那是那些如白蓮教神功附體,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狂語?

[心閒氣自定][本立道自生],心安體氣自能因感而應變,身若有本自能凡所動不離本。而所謂的[推手],也只是要人明所動之本為何?是否已能安於力之變。

知所變即氣能通,常能通則體自穩氣自運,上養天之化於內,下受地之實於中,則日久功深不思氣氣自足,不思勁氣自應而化勁。

何還需滿腦又是氣又是勁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真不累? 而這就是太極要的鬆? 答嘛幫幫忙!賣老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