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太極

閒聊太極

這是一個有心同好,對我所說的[沉肩],提出自己的自身感覺,自覺若肩沉了像有點[駝背]之感。

我思考了很久,終還是把它拿出來供有心者當參考,因這正是我今天與高雄同好所說的[重點]。以下則是我的回應

1.[這就是已入裡之現象,但因沒全鬆沉到底,還難感絕沉底後,會有從腳底反撐此放下的[回應],那是種氣感,會把駝背現象反頂回去,稱拔背。這身體自會回正。後只是把頸上領。這沉肩只是要引出腳底反應的[氣感]手段。故不需太刻意放,只要接力不被引聳肩就已是放,我是越接人力越想以沉放去找你蓄在腹中之氣動人而已。]

2. [先要知道內家拳與外家拳,外表看都是直出,但外加是靠肌肉爆發力,故速度快但太直,容易帶出離心的反作用力,內家得靠肩輪轉下沉引出腹氣而出。不快但是在沾黏的蘺手與推手中,越動才能越穩]
...............................
這裡有幾個重點,只要是內家的必不同於外家的[主動式],而需有所[借]而生動。

所以太極的鬆沉是沉透了,地自會有相對應答這由上而下的重力,而通常是在腹部,也是我告訴高雄同好,三節勁之處。

此處是上沉下引的匯合處,也是道德經[虛其心,弱其志,壯其骨,實其腹]的腹處。

這時身體因鬆而會有塌,垮,壓擠的現象,但這正是內家不同於外家,靠強肌壯肉之處。當真於腹擠壓的腹氣一足,反而是上頂回撐上身的鬆沉。

此時一身的動是以腹氣為軸的緩衝器,所以我說的內家的動,不是主動的打擊,而是接力後激發出的應力。

這也是鄭子自言[接勁]最難之意,怎麼不難?只知打拳架不知動之因接之理,故見力,感力,非閃即抗,怎可能知是接而生之[應力]?同好應細究這篇的道理。賣老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