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南一三上國語第十三課《有朋自遠方來》教學記錄

20161219_初探第十三課《有朋自遠方來》

  換個方式來找關鍵詞,先唸一遍課文後,由老師唸部分課文,請各組判斷唸的這個部分關鍵詞是哪一個,寫在小白板上站在座位旁說明理由。將各組的關鍵詞整理一下寫在黑板,先不講解評判對與錯,待全部課文段落都找出來了之後,再根據課文名稱來逐次檢視。最後,找出各分段的主要關鍵詞,整理後再書寫於黑板上,留待明天的課堂繼續使用。

 

 

-----------------------------------分隔線----------------------------

 

20161220_寫段落大意&抓出主次關鍵詞

 

-----------------------------------分隔線----------------------------

 

20161221_為劇本找材料

  昨天讓孩子們回去寫【波特先生小劇場】的劇本內容,雖然有示範了一幕,仍擔心交出來會是重新編排的課文。所以,早上從YouTube找了一段與獅頭山步道有關的影片,放給孩子們觀看,也帶著他們嘗試從影片中找可以放在劇本裡的描述。

  在影片裡,明確看到課文為什麼會以「古色古香」來形容,因為有著「朝聖之道」美譽的獅頭山步道,打從登山口的牌坊、就地取材舖成的石階和錯落其間的寺院,到石壁雕刻在在都流露出濃濃的古早味。

  跟著影片播放,偶爾暫停在需提醒的位置,畢竟節目製作所寫的旁白,可是比孩子們所想來的貼切有優雅,借來學習模仿一下,也能增進寫作能力。

  分享完獅頭山步道,再針對三義木雕來補充。這部分除了明天帶幾塊小木頭讓孩子們聞香,也提醒他們可以參考第四課《伯公的戲偶》,在雕刻物的描寫上表現更多細節。

  最後,小吃的部分,讓他們從外觀的顏色、形狀,以及嚐起來的口感、味道……等等方面試著去描寫,以本身經驗來補足課文裡缺少的具體描述。

  今天看他們利用下課時間倆倆熱烈討論著,不禁對完成的作品增加了許多期待。

 

-----------------------------------分隔線----------------------------

 

20161220_【波特先生小劇場】劇本寫作示範

  試著引導孩子們將《有朋自遠方來》這篇課文改寫成劇本,以【波特先生小劇場】為名,就上午討論段落大意最後的切分幕來設計,共可以分為三幕,在黑板上先帶著討論出第一幕的內容。

  第一幕就是課文的第一段,大意是「波特先生到來臺旅遊,順道拜訪作者。」

  師:你覺得波特先生要來拜訪作者之前,會不會先聯絡作者呢?還是他會一聲不響地來,然後給作者一個驚喜?

  生:波特先生應該會先聯絡作者,不然萬一到時候作者不在家怎麼辦?

  師:那你覺得波特先生會用什麼方式來聯絡作者?

  生:打電話、寄信……。

  師:我們假設波特先生是用「打電話」的方式來聯絡。請問作者接電話的時間會是在早上?中午?還是晚上呢?(提醒孩子們時差問題。)

  生:應該是晚上。

  師:好的,那時間是「某天晚上」。地點呢?晚上的時候,作者會在哪裡接的電話?

  生:在作者家裡。(補充在客廳。)

  師:地點在……。這幕戲的人物會有誰呢?

  生:作者和波特先生。

  師:可是波特先生不在作者家呀!他只在電話的那一頭,對吧?

  生:對!

  師:那人物就只要寫作者就好了。接著,請參考第八課的格式,在介紹完「時間、地點和人物」之後,就要升起布幕了。你覺得布幕升起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生:電話鈴聲響起,然後作者去接電話。

  師:寫作者怪怪的,我們給作者一個名字吧!就叫他「小明」好了。你們寫的時候可以自己取個名字,不一定要用「小明」。請問小明去接電話時,是悠閒的走去接?還是急忙的去接呢?

  生:急忙的去接。

  師:OK。所以,布幕升起時……。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內容。)

  師:第一句話會是誰先說的呢?

  生:波特先生。

  師:可是,地點在小明家,小明急忙去接了電話,他應該會先做什麼事情?

  生:小明會問是誰打的電話?要找誰?

  師:(記寫在黑板)然後,波特先生會說什麼呢?直接說要來台灣旅遊的事嗎?還是會先問候小明呢?

  生:他會問小明最近過得好不好。

  師:你認為這個時候波特先生的心情會是開心的?還是難過的呢?為什麼?

  生:開心的。因為他要告訴作者即將到台灣來旅遊。

(老師記寫在黑板,接著漸次引導可能發展出的對話內容,提醒可以加上的動作或心情,最後以第一幕結束,布幕落下,示範過程告一段落。)

  因為這一課的人物就作者和波特先生兩人,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更投入在劇本的編寫裡,決定讓他們兩人一組共同創作,彼此協調分配角色去揣摩人物的心情與對話,從中去體會當「有朋自遠方來」時的感受。

  雖然,最近的作業繳交不甚理想,但是,依然期待著孩子們的創意作品。究竟孩子筆下的【波特先生小劇場】,會出現哪些令人驚豔的劇情內容呢?呵呵!

 

-----------------------------------分隔線----------------------------

 

20161222_取幕名&下意義段標題

  校慶開幕預演後,讓孩子們先完成聯絡簿的抄寫,接著繼續創作他們的【波特先生小劇場】。

  幾分鐘後,老師自己把黑板擦乾淨,在一旁寫上「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呼喚孩子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前面的帥哥身上,哈哈。

  請孩子們想一下,如果要給每一幕一個名字,他們會取什麼樣的名字呢?從第一幕來,很快地就有孩子說:「波特先生來臺灣旅遊,順道拜訪作者。」嗯,學得真好,只不過這是段落大意呀!呵呵。重新解釋提醒後,請他們控制字數在八個以內,出現「波特先生來臺灣旅遊」的說法。哎呀!九個字,而且並沒有把「拜訪作者」的意思加進去。再請他們想想看,終於有個好名字─「波特來臺旅遊拜訪」,先將它寫在第一幕底下,接著把第二幕和第三幕名字找好。

  第二幕提醒他們是課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說的是波特先生向作者分享旅遊見聞,第三段則是作者招待波特先生去夜市品嚐台灣小吃。有了第一幕的經驗,孩子們這次提出了「波特分享見聞和作者招待逛夜市」。嗯,不錯,這兩段的意思都在裡頭了,但是字數太多了。提醒他們把這兩段的主要事件提出來就可以,孩子們提出「分享見聞和招待逛夜市」。長了些,再刪,得到「分享和招待」,記寫下來。

  第三幕依著第二幕的經驗,聰明的孩子提出「來信和寫信」。沒錯,的確這兩段說的就是這兩件事情,只不過光提出這兩件事是不夠的,提醒他們波特先生來信和作者回信的目的分別是什麼,整理出來「道謝和邀請」。

  三幕的幕名都取好了,提問:「如果剛剛取幕名是在下標題,有沒有人知道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在課文裡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呢?」呵呵,應該是問題設計的不好,所以提問後迎來的是「寂~靜~」!換個方式問:「第二幕是把第二段和第三段併在一起呈現,我們給了它一個名字,也就是為第二段和第三段下了個標題。請問,以前我們有沒有做過相類似的事情,在什麼時候?記得嗎?」等了一會,終於有人提到「意義段」。哈哈,沒錯!就是意義段。

  藉由將課文轉成劇本,分幕的過程也就是在拆組意義段,了解了每一幕傳達的意思後,再透過取每一幕的名字來為意義段下標題。有了標題,帶著孩子們一起來繪製心智圖,這次的圖有別於過去以自然段分支,而是以意義段來處理,這也是爾後對孩子們繪圖的新期待。

  在繪製過程裡,孩子們敏感地發現在第二段和第三段裡,若是要將鉅細靡遺地交代細節,那得畫出好幾層才行。於是,引導他們使用表格來協助,將第二分支線的「分享和招待」,以第二層的「獅頭山步道」、「三義木雕」和「夜市」為分項項目,將課文裡對這三處地點的特色描述整理出來。

  完成表格後,簡單做連結補充,結束了這一課。接著,就等明天回收孩子們的精心大作─【波特先生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