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治療 別讓老師的情緒勞務累積成過勞

陳學志:預防勝治療 別讓老師的情緒勞務累積成過勞

OECD 2018年的「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TALIS),任教5年以下的老師多達 42%在工作中感到有壓力。奮力支持、接住學生的老師,也有人接住他們嗎?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陳學志接受《翻轉教育》專訪,提到老師是每天需要大量情緒勞務的工作,所以老師們更需要練習自我覺察、紓解情緒。

本文重點摘要

・深度專題|老師不苦撐!超載時代教師倦怠處方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暗示了社會對老師的高期待。老師在孩子生命中有非凡影響力,這個職業也是許多人眼中「神聖的使命」,然而老師也是凡人、也會遇到工作或生命中的難關瓶頸,這時,給老師的支持系統夠力嗎?

OECD 2018年的「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TALIS),近五分之一教師認為,教師工作對其身心有負面影響;調查也顯示,在台灣有10%的國中教師在工作中感受到非常多壓力,25%教師在工作中感受到一些壓力,而資淺教師(5年以下)則多達 42%在工作中感到有壓力。

台師大社會情緒教育發展中心和教育智庫成立「教師效能支持樞紐 TEACHubTeachers' Efficacy Augmenting and Coaching Hub)」,最想做的就是協助新手老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心理支持。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兼社會情緒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學志接受《翻轉教育》專訪,談社會大眾對老師職業的迷思,以及他認為什麼做法與制度能幫助老師。以下是《翻轉教育》綜整陳學志第一人稱的專訪內容。

現今老師面臨的4大挑戰

現在的老師面臨跟以往很不同的挑戰,主要是對知識傳授的概念產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老師是知識的獨占者,握有傳遞知識的權力;到了現在這個資訊時代,老師不再是這樣的角色,上課時學生馬上就可以查到不一樣的東西,再反問你。

再來,教學設計的難度也不斷變高。以前的目標是知識的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鑑,現在則加入一個「創造知識」。老師是要激勵學生、要學生超越他,而不是要教學生背誦跟他一樣的東西,就要透過高層次思考。我們在這個資訊發達、多變的時代,又有108課綱裡探究與實作,老師教學的難度增加很多,例如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是老師自己要研發新的校本課程。

我覺得教改是對的方向,但是,很多老師當年在師培過程中沒有接受訓練面對這樣的變化,因此現在在備課或是教學設計上,真的比較辛苦。相對的,在這些改革下,應該要給老師多一些配套措施和支持。

第三,一般人對老師在做的事不了解,容易有老師這個職業很輕鬆的錯覺。以前我一週教10堂課,我爸說,「這樣工時很短,你還可以兼第二份、第三份工作,」他不了解我們還要備課、課後還有學生輔導和作業批改,而且每堂課都是精心設計,不只是機械式地傳遞出來。

再來,社會對老師期待很高。我們說「天地君親師」,老師是一個滿被肯定的職業,他們不只是知識傳遞者,也是品行塑造者。甚至談論教育時常會提到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期許很高,老師背後承受的壓力是相當高的,相對於此待遇算是中等。反觀,社會大眾不會對其他行業提出這種高期待,舉例而言,一般人不會說:「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會治病的醫生」、「沒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會破案的警察。」

2019年才修法「教師支持太晚被重視」

社會對老師抱有高度期待,但是我們並沒有給他們相對足夠的奧援,好像老師應該是超人、不能有七情六欲,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受傷,老師們也需要有人來接住。

2019年教師法修法,強調高中以下學校各主管機關要建立給老師的諮商輔導支持體系。台師大今(2022)年成立了 TEACHub,台師大也被委辦教育部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簡稱教支中心),其實這些改變在老師們當中的迴響相當大。

教支中心會定位自己是老師們的「娘家」。當沒有人可以理解你的時候,你可以回到你的家,有人會接住你、支持你。

其實,我覺得這個改變來得有點晚。相比起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更早被關注,2014年就有《學生輔導法》的修正,全台因應增設了8千名輔導老師,提供學生更好的支持。

當然,之前不是沒有教師支持,比如說行政院人事局在2013年就有推老師也適用的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簡稱 EAP),這個方案主要是幫助員工提升工作效率的支持系統,面向包含身心健康。不過,老師實際上真的使用 EAP 的並不多,也許是怕被別人發現、貼標籤,被認為是不適任教師,當他們願意求助的時候,乘載滿大壓力,隱私權非常需要被保護。

除此之外,台北市或其他幾個教師研習中心,也會安排邀心理師去幫助有需要的老師,但因為數量少,供不應求,真正能排到這些資源的老師有限,而且通常用到的時候已經很嚴重了。

教師的輔導應「雙管齊下」 處理事情也處理心情

儘管公部門現在提供不少關於教師心理健康的措施,仍需要更多整合。在提升老師的心理健康方面,必須從「問題焦點」及「情緒焦點」兩個面向同時雙管齊下。因為,有些心理問題,源自於老師工作上的難題,因為事情做不好會帶來壓力,例如在教學、班級經營,或是親師溝通等方面卡關,這時需要增長老師的教學知能;而心理部分,則要引導他轉念、調節情緒,看到投入教職最初的意義跟使命感等。

輔導教師心理健康的時機也很重要,以學生輔導為例,一般分成三級: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處遇性輔導。「發展性輔導」主要是防患於未然,趁問題尚未出現時,幫助發展更好的心靈資本、心理素質,知道怎麼去紓解壓力,怎麼做轉念跟情緒調節,這多半是導師平時的工作。「介入性輔導」則是當學生出現困擾,由專任輔導老師介入。「處遇性輔導」是指更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就醫協助。

現有的教師支持系統,介入輔導的時機通常都為時已晚,多數是如「介入性輔導」、「處遇性輔導」的後期補救。以癌症為例,現在我們有預防醫學來定期健康檢查,因為如果你已經病情惡化得嚴重,要花更多代價、更多醫療資源來幫助。對老師的心理健康,也是同樣道理。

其實有些老師沒有病識感,根本不知道要求助。我甚至覺得可以用「普篩」的方式預防,就像每個大學生剛進到我們學校之後,第一個學期都要填心理健康量表,讓我們知道他的心理健康概況。

大量人際溝通、情緒勞務下的挑戰

每種職業都有他的適配程度,並不見得每個人的個性都適合當老師。真正會影響一個老師的教學效能的,是他的內在動機、使命感。如果老師對於教書具備生涯的使命感,認為是可以改變他人生命的機會,通常表現就會就很有熱忱。

有一個名詞在教育圈裡面研究很多,就是情緒勞務(emotional labor)。多數老師除了智力上,體力勞務通常不會很多,但是會需要大量情緒的勞務,因為時常跟人互動。對學生,不管再怎麼討厭,還是要努力露出微笑,那也是一種負擔。如果這些累積的情緒勞務沒有好好紓解,可能就會很容易 burn out

針對老師的心理健康、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的相關研究其實很少,我們傳統師培課程裡面,也很少這種課程。現在 SEL 的相關研習,比較多是關於班級經營等等,畢竟還是針對學生的,對老師而言這只是一個實踐的場域。老師自身真正的功課,是要懂得怎麼樣自我覺察、自我管理。

從國外推行 SEL 二十多年的經驗發現,一定要先從老師開始做起。老師自己要先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辨識學生的情緒,然後利用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論去幫助學生、教導學生。情緒管理很多東西是用感染的、示範的、體驗的,不是用說教的,如果老師都不會,沒有辦法去引導學生學習。我們可以把國外經驗當作借鏡。

其實國外已經做了很久,國內這幾年國內才慢慢開始重視。期待將來下一波新課綱,能把 SEL 完整地放到課綱裡面,變成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而不是額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