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溫柔,但孩子更需要堅定且穩定的管教

累積蒙特梭利教育經驗長達十三年的何翩翩老師,在《為管教立界線》一書以最真實的親子關係實況紀事,帶領不知如何拿捏管教尺度而感到受挫的爸媽,勇於立下界線,陪伴孩子邁向獨立。

當媽媽告訴我孩子開始不想過來教室的時候,我其實心裡早有預感。今天,她的寶貝再次指著不太熟悉的老師,很不客氣地說:「你走開,我要另外一個老師!」但這次老師不再笑笑地離開、交給媽媽以慣用的方式介入勸說和處理,而是蹲下來告訴他:「請你不要這樣和老師說話,這樣我會很不舒服。」接下來我看到的,是孩子的撇嘴皺眉,和媽媽趕緊上前努力解釋說服與安撫孩子的情景。

有時我們只能賭一把,就算知道這樣說會流失學生,但因為出於專業的關心、因為這段時間相處後的疼惜,我們得在慢慢建立關係後開始說真話

向孩子說「不」的勇氣

這個孩子其實是位可愛單純、善良體貼的寶貝,但每次和媽媽互動時,都可以強烈感受到媽媽捨不得拒絕孩子,想要用盡一切的努力,保護孩子永遠安全地躲在她的羽翼之下,甚至連和孩子說「不」的勇氣都沒有。

我忍不住問:「媽媽,如果你決定不要再過來,我們當然尊重你的決定,但孩子已經慢慢長大了,你的孩子將會從這次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呢?『只要我不喜歡的地方,媽媽就會帶著我逃走,在媽媽的身邊多麼舒服啊,就讓我永遠躲在媽媽的羽翼下,那些不聽我的話的人就再見吧!』這會是媽媽希望帶給孩子的學習嗎?」

孩子必須長出自己的力量

在這個兩難的抉擇交叉路口,我看到了媽媽的猶豫,她問我:「所以我該幫他洗腦,讓他願意繼續來嗎?」我搖搖頭告訴媽媽:

「媽媽,真正的關鍵在於你,而不是孩子。唯有當你願意讓孩子面對真實的生活,學習和不愉快相處,你的孩子才能真正走出你的羽翼,長出自己的力量來啊!」

慢慢了解媽媽的背景之後,其實可以理解為什麼媽媽這麼寵愛這個兒子。孩子的爸爸長期在對岸工作,媽媽基本上是和兒子相依為命的,所以對於兒子除了母子之間的感情外,似乎還多了些互相依附的需要。但是,真正的愛難道會是無條件地順從嗎?

孩子為什麼愛生氣?

另一個教室裡的場景,是小翔和媽媽的故事。

「媽媽,你知道小翔的衝動性行為、故意搶別人的教具甚至動手打你,很可能是因為你的過於溫柔嗎?」媽媽睜大了眼睛看著我:「是這樣嗎? 可是,可是我在家也有氣到對他大聲啊,如果他每次失控我都要處理,不就得要一直生氣了嗎?」

媽媽依舊很溫柔地和我對話著,我想到媽媽的身體姿態,常常連在陪孩子工作時都不自覺地跪著陪孩子拿取工作,讓在一旁觀察的我都覺得好卑微、好委屈。

孩子需要堅定且穩定的管教

我告訴媽媽:「小翔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懵懂單純的學步兒,那天他因為看到我和其他媽媽在說話,想要引起我的注意,所以忽然沒來由地衝過來把我麥克風的擴大機從桌上推到地上,發出好大的聲響。

當時我迅速蹲下,嚴肅堅定地告訴臉上還帶著笑意的他:『請不要破壞教室或其他人的物品』。其實,我也感受到在他身旁的你不知所措,當下甚至連一句重話都說不出口。雖然隔天媽媽有帶他來練習道歉,但他的衝動與試探需要當下立即的處理。他的行為更可能是在尋求一種安全感,想要有一條堅定的界線可以幫助他、有一個穩定的大人可以合理管教他。媽媽你要練習更堅強果決的處理,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啊!」

耳邊又聽到小翔不斷重複說著:「我不要媽媽,我要牧村的老師陪我,我討厭媽媽!」

我想告訴這位媽媽:你可以溫柔,但孩子更需要你堅定的管教!

完整文章詳見《為管教立界線—翩翩老師的25個心法,引導孩子邁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