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份,才剛從大班畢業的寶貝,轉眼即將成為小一新鮮人,家長的心情想必既期待又忐忑,畢竟從幼兒園踏入國小階段,無論在學習環境、課堂模式、生活自理、社交技能與獨立性,都有明顯的差異。如何把握暑假到開學後,這2~3個月的準備與適應期呢?本文以「幫助孩子建立校園生活的畫面」為目標,為您提供清楚的執行方向與進行方式,讓孩子勇敢上學趣!
透過情境演練與故事比喻,讓孩子清楚國小的生活作息和參與方式。下方提供「適應小一新生活的6大要點」,幫助您更具體的引導孩子。
在舉出不同處之前,我們先從與幼稚園的共同處開始做延伸,例如「校長就是園長媽咪」、「一年一班就是海豚班」、「每一節課就像固定的學習區和團討活動」、「注音、數字與國字作業,就像大班的畫畫作業」,讓孩子明白幼稚園與國小的相似處,不需太過擔心或害怕。同時建立信心,讓孩子知道「我要勇敢的嘗試新挑戰」和「我可以做到的事情真的變多了」,進入小學將會有不一樣的新任務,等著自己參與、學習和面對!
*學校是一個小國家,班級是其中一座城市,在這座城市,要學習與遵守哪些事呢?
上述6點,提供孩子對校園環境和作息有預先的了解及想像,並結合前段所述,從相同與不同處做舉例,建立彼此的安心感。
記得當初寶貝上幼稚園,家長也是做足許多的準備,自己吃飯、成功戒尿布、自己穿鞋等,讓孩子在上學前具備一定程度的自理能力,能有效降低焦慮感。這些跟現在上國小前的準備,有異曲同工之妙。別忘記,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從「主動參與」中,提升自我學習能力與適應力,因此適度鼓勵、邀請孩子共同做決定與規劃,以及家長要撥出時間陪同練習,是現階段非常重要的親子任務!
*從哪些具體面向,陪伴孩子做事前功課呢?
增加閱讀體驗。挑選適合大班以上閱讀的校園生活繪本,從故事內容做想像與感受學校的生活。
邀請上學同伴。若有就讀同校的手足,是最直接的協助,沒有也沒關係,了解周邊親戚、鄰居或同事的孩子,是否就讀相同學校,安排一起遊戲,讓孩子事先熟悉彼此。
挑選文具與學習用品。準備鉛筆盒、會使用的文具(學會怎麼削鉛筆也很重要),還有課本、水壺、衛生紙等物品,要在書包的哪些位置。
熟悉上學路徑與街景。認識周邊的商店、馬路口和學會辨識交通號誌。並安排在學校周邊散步走走、買日用品,作為熟悉道路的練習。
適應蹲式馬桶。暑期外出時,家長提前讓女生練習蹲著上廁所。
規劃家中學習空間。家裡書桌位置的擺放或其他物品的收納,建議桌面盡可能保持乾淨,並記得幫課本、作業簿找固定的家。
安排書桌學習時間。每日安排固定時段,以40分鐘為目標,進行畫圖、著色、剪紙、拼圖、積木操作、運筆與書寫練習。
扎實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校園生活經常會用到的技能為主。穿脫衣服、紮衣服、擦屁股、使用抹布清潔與擦拭的技巧、睡前準備明天上學的衣服、準備書包等。
提早調整作息。距離開學的前兩週,即可著手進行。其實低年級孩子,就可以開始學習設定鬧鐘,練習自己起床唷!
開學後,家長的陪伴與主動關心,是很重要的一環,能有效降低孩子初期尚未適應校園生活,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持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自信心,以鼓勵式的對話引導,讓孩子漸漸愛上與期待自己的小一新生活。
*家長可以這樣做:
對孩子學校生活保持好奇心:從分享自己今天的生活開啟話題,像是「媽媽今天上班,發生⋯⋯,你呢?」除了分享有趣、開心的事情,還可以將關心的焦點放在擔心、害怕或難以適應的事。
多傾聽孩子的主動分享:若孩子一回家就嘰哩呱啦講不停,千萬別嫌他吵,我想這將是好的開始。
從生活細節處,給孩子具體的稱讚:像是「你今天自己完成作業,不用媽咪提醒,好讚!」「今天早上你把衣服穿得好整齊,寶貝怎麼做到的呀?」
重質不重量的陪伴時光:睡前彼此對話、繪本共讀,或晚飯後安排散步或居家遊戲時間,讓孩子感覺到安心。
透過上述的3大重點,能有效幫助孩子建立上學前的勇氣與信心,同時也讓父母感到安心。漸漸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與碰撞,未來無論孩子經歷到哪一階段,都是父母要持續做的事。「陪伴」就像投資的複利效應,它將會在未來,回饋在孩子的自我成就與彼此的親子關係上!
作者|林郁雯 職能治療師
中壢長榮醫院復健科 兒童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