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弄的」、「是他先弄我的」,常聽到孩子說這些話嗎?小心,孩子可能養成卸責、不自省的習慣。
這並不是要大人不相信孩子,而是提醒爸爸媽媽,隨時都要理性、客觀地去了解事情的全部,掌握前因後果,孩子說的可能是事實,例如的確是別人先動手,然而,造成對方動手的原因,其實是孩子做了會讓對方誤解的行為,這時大人就能給予引導,讓孩子學習自省。但,倘若事實上真的孩子錯了呢?大人只聽孩子說,不去深入了解真相,可能就錯失了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
習慣發生事情就推卸責任、不自我反省的孩子,對未來性格的養成,有著大影響,例如:
1. 孩子一不如意就怪東怪西,連積木垮了都怪大人走過去的風,而沒想過是不是自己沒蓋穩,或者是疊這麼高本來就有可能垮,再重新蓋堅固就好,因此,久了孩子容易養成怨天尤人的個性,只會抱怨。
2. 出問題孩子就急撇清關係,例如媽媽問怎麼有人沒關水龍頭,孩子連想都不想就說「不是我」、「我有關緊唷」,可是剛剛明明就只有孩子去洗手間……,孩子不會先去檢討,習慣性的否認,會養成孩子不肯承認錯誤的個性。
3. 遊戲或比賽輸了就怪隊友,沒有想過自己也是團體的一份子,沒有站在他人立場著想,久了容易養成自負缺乏同理個性。
4. 錯了都說是別人害的,例如今天沒穿運動服,都怪媽媽沒叫他穿;聯絡簿沒帶都說是媽媽沒拿給他,久了會養成習慣遷怒而不知道自我反省的性格。
5. 失敗才藉口一堆,例如「我就覺得是A,但媽媽說是B啊」,「我只是剛剛沒有專心」,總是為失敗找了一堆理由、藉口,但為何在當下就是不發表意見或多努力一些呢?這樣的孩子久了容易養成被動,不積極的性格。
為何孩子會有錯不先反省,反而怪別人,推卸責任呢?因為沒有人喜歡認錯,孩子當然不例外,對孩子而言,承認錯誤除了要面對事件本身的後果外,可能還會被大人責罵、處罰,而且孩子都希望爸媽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因此,直覺反應當然是「推卸」!
如果不希望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個性,要孩子學會自省,在教導時,爸媽要注意這幾件事:
1. 要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論孩子是故意還是無心,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該道歉就道歉、該關心就關心,不是先探究先後順序。
2. 提醒孩子該負的責任是什麼:孩子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該負什麼責任,覺得說一句對不起就好啦!這時就需要大人要引導孩子,學習善後。
3. 引導孩子思考前因後果:就算是對方先動手,也請孩子思考,可能是甚麼原因讓對方動手,在對方動手前,你正在做什麼呢?如果孩子平時有些可能容易令人誤會的行為或言語,也要指出讓孩子明白,你覺得沒什麼,但別人可能是什麼感受。
4.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沒有好的解決策略時,就可能會用其他逃避的方式來解決,例如找藉口、怪別人,因此,在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將當下的情境做明確的說明,讓孩子認清自己錯誤的地方,並討論下次該如何改善,必要時可以尋求大人協助。
而平時爸爸媽媽也該帶著孩子一起訂定「明確的」家庭規範,例如玩門就是不對,不管是誰引起的,只要玩門就是不行,如此,在孩子犯錯時,因為規則明確,就能避免孩子怪東怪西的。
5. 大人不要急著仲裁:孩子會想卸責有部分原因就是怕處罰、怕責罵,因此事情當下,大人不需要急著分對錯,進行懲罰,教孩子承擔責任、彌補錯誤會比對錯更重要。
6. 提升孩子的內省智能:所謂的內省智能包含了對自我感覺的察覺,並且利用這個察覺能力來引導自己的行為,進而管理自己的行為。要如何增加孩子的內省智能,首先要幫助孩子辨別自己的情緒,當這個錯誤產生時,你有甚麼感覺,有這個感覺時,你會有甚麼想法,這個想法會讓你想做甚麼事(解決策略),這麼做最後得到的結果會是好的嗎?內省智能不好,孩子可能就會陷入自哀自憐,我怎麼那麼倒楣,怪東怪西。
7. 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語:首先要檢討,我們是不是也在無形中常怪東怪西,例如「你看,都是你,害媽媽來不及上班」,「爸爸你怎麼幫他裝那麼多飯,害他吃不完」,「才超速一點點就開單,這政府也太誇張了」……。
如果我們經常做這樣子的示範,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犯錯時,就會先開始胡亂怪罪,例如明明是自己吃飯不專心,吃太久被罵,卻會說「都是爸爸害的,他裝太多了」,卻不是仔細地分析事情的源頭,下次要如何改進。
分享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