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教育

 

  具體而言,關於推動能源環保教育的策略,重要項目有如下各點:

  1. 教育部應與經濟部合作,將能源環保教育的意義、目標、策略與願景,透過各級學校課程與補充教材,長期教育下一代學童與青年,使之深植民心並成為生活習慣,這是能源環保教育紮根的工作。
  2. 各級學校校園與環境建設應朝向綠建築設計與施工,例如:建築物須以清涼通風、遮陽省電、建置太陽能光電系統、LED照明、雨水搜集再用、公廁省水省電、多種樹植草等,並建立綠建築標章標示,以利推廣。
  3. 為使太陽能教育將在國中小學扎根,教育部應編列預算補助國中小建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利用太陽能產生的電力,供應風扇、電燈、玩具、路燈等,使中小學生實際體驗,了解太陽能相關知識。此外,台灣可使用的再生能源包括水力、風力、生質能、稻殼汽化發電、地熱發電、潮汐發電等也可使中小學生多方體驗、實驗與了解。
  4. 希望未來的地球公民珍惜大自然資源,加強環保教育知識,可透過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來實施,例如:舉辦海洋淨灘活動、護河行動、種樹育林活動、稀有魚類復育活動、溫室氣體管控系統等,甚至可舉辦中小學生閱讀科普圖書競賽活動。
  5. 能源環保教育的長期之計,我國大專校院應積極培育能源科技人才,推動能源科學教育,延攬與培育頂尖科技人才並推廣大眾科普教育。

【環保教育重點項目】

節能減碳

  氣候變遷儼然已為全球邁入21世紀所面對最嚴峻國際環保課題,對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及屬於外銷型新興工業國家的台灣,正處在發展轉捩點上,為維持國家競爭力,國內應擬訂更積極之節能減碳政策,並著手研擬調適衝擊方案,同時加強與國際間合作,進行減碳政策、技術與經驗交流,以推動碳市場之國際接軌,並確保環境、經濟、社會之永續發展。

  建構低碳社會,除寄望技術創新及制度改革外,最重要的莫過於民眾意識的覺醒。環保署於2008年環境日啟動「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鼓勵全民響應簽署「減碳宣言」。8月22日建置啟用「節能減碳全民行動網」,提供國人及各界上網簽署減碳宣言及登錄實際執行績效,並可設立部落格(blog)來分享減碳節能經驗;藉由複式動員機制,推廣至各級政府機關、企業、學校、民間團體、村里長、民眾共同來落實節能減碳;未來將透過學校教育,培養節能減碳意識,配合種子教師及物業管理單位協助,促使民眾在個人日常生活中,鼓勵落實生活環保,做到每人每天至少減碳一公斤,讓台灣加速邁向「低碳社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推廣節能減碳行動,以鼓勵民間企業或團體力行節能減碳,規劃頒發節能減碳行動標章予落實節能減碳之優良單位,以彰顯民間企業或團體對節能減碳行動之投入,並鼓勵民眾藉由「節能減碳行動標章」,辨識企業、或民間團體實踐節能減碳之程度,以提昇節能減碳的風氣。

節能減碳行動標章

省水標章

省電標章

碳足跡標章

綠建材標章

綠建築標章

  垃圾分類、資源回收

  隨著工商業的進步與人口的增加,使得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引發世界各地漸漸開始重視環境保育、生態平衡的問題,並開始向人民推廣不破壞生態平衡、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重要性。   

  為什麼垃圾分類很重要呢?因為現在的垃圾大部分採用焚化爐焚化後再掩埋方式處理,如果不先將垃圾分類,焚化爐容易阻塞、故障並會減短操作年限,如果將垃圾確實分類,不但焚化爐壽命可延長更可使回收資源再利用,又因減少垃圾產生量也可以讓掩埋場的使用時間延長一舉數得。   

  其實,垃圾分類一點也不難,只要平日在家中多放個垃圾桶,把資源的垃圾放一邊,非資源的放另一邊,等垃圾車來時再分別交給清潔隊員分類收集,你就滿分了!為了下一代的環境、子子孫孫的幸福著想,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做好垃圾分類,不要認為一個人差不了多少,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那不知道又要多出多少垃圾,破壞多少生態環境了呢!所以分類由自己做起,如果大家都做好的話,台灣的明天會更好!

   

美化綠化

  校園除直接提供教學設施外,須重視周邊環境以提高學習效果;綠化美化最主要的功能,不外乎提供了舒適的環境,也符合建立富有創意的校園氣氛,更軟化建築硬體建設,強化境教的重要性。

 目的:

    一、加強學校綠化美化工作,使成為優美舒適校園。

    二、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以提高學習情緒,增進教育效果。

    三、消除學生視覺疲勞,加強視力保健。

    四、改善學校環境衛生,徹底消除髒亂死角,達到整潔、綠化、美化之境地。

生態保育

  「生態保育」是最近大家經常討論的問題,主要係近年來人類為求生存與發展,大量利用自然資源,使得部分資源因過度利用而漸減少或滅絕,因此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人類之後續發展;人類經反省後開始了解到在追求經濟開發及享用自然界富藏的同時,必須接受資源有限性之事實及考量生態系負荷能力,同時並需顧到後代子孫之需求,這就是生態保育的使命。

  保育的積極行為包含對自然環境之保存、維護、永續利用、復原及改良等作法。野生動植物為重要之生態資源,其存在於生態系統中已有非常長久之歷史,對維持生態平衡之功能,具有關鍵性之影響。生態平衡之穩定及維持,不僅有助於維生物質如空氣、水、耕地等之產生,同時亦能保持良好之環境,供人類及萬物生存之所需。另就人類文化、產業及發展之觀點來談,自古至今,人類依賴野生動物生存,其不僅提供人類食物、衣料、醫藥、科學研究及裝飾品之來源,野生動物亦是人類精神、文明及野外休閒及自然觀察之對象。野生動物無論在生態平衡之維持及人類永續發展上,均扮演極其重要之角色,而人類於運用這些珍貴資源時,亦應抱持永續利用之保育態度,審慎經營管理,如此我們才能保有未來生存及發展之本錢。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千萬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和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它包括了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三個層次。一九九二年國際間成立「生物多樣性公約」,我國雖非該公約之成員,但為保育國內之生物多樣性及配合國際間之趨勢,仍需積極進行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