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資料來源: 文化課教材 知我者其天乎 (外部連結)
【原文】
子曰:「莫我知(1)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2)。下學(3)而上達(4),知我者其(5)天乎! 」 (《論語・憲問第十四》)
【注釋】
(1)莫我知:莫,沒有。莫我知即莫知我,沒有人了解我。
(2)不怨天,不尤人:尤,責怪。不埋怨天,不責怪人。也作「不怨不尤」。
(3)下學:從身邊附近的事物開始學習,乃至學詩、學文、學禮樂等。
(4)上達:曉達德義,乃至達於天命、本性、天道等。
(5)其:殆、大概,表示揣測。
【語譯】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怪人,從身邊附近的事物開始學習而曉達德義,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研析】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孔子所做的,就是從簡單的做人處事的道理開始學習,要求自己做好心性的修養,不去怨天尤人,再如此不斷地從做人處事的生活點滴中學習、修心性,向上升華,看似一般,最終卻能通曉德義、事理,甚至上達天命、天道。好學、不恥下問、重視道德修養的孔子,境界的升華已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不同境界有不同的心態、思想和道德衡量標準,境界差距太大時,心性修養不夠好的人根本已經無法理解孔子的志向、言行,甚至多有誤解。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唐・韓愈・雜說》),自古以來,知音難遇,而聖賢可能更能體會「高處不勝寒」的滋味,李白也說:「自古聖賢皆寂寞」,但心性修養很好的人,卻又往往心繫著眾人,甚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許更高境界的人,就是負有更大的責任,就是要承載包容更多生命,要為他們更加操勞,卻又不為人知,所以必須得更獨立自主,才能成為一方之主。因此「莫我知」是必然的,但「知我者天」也就足矣。
【延伸思考】
1、「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與人之間很容易產生誤解,有些人甚至不讓人家講道理,一聽到一點道理,就認為人家是在說他、在罵他,這是不是反映有些人已經不配聽到道理?不配和君子在一起?如果這樣的人很多,是不是亂世?君子在亂世應如何處世?
2、許多父母為子女很操勞,但子女卻不了解父母的辛勞和苦心;許多父母也很在意子女的學習,但卻輕忽了子女的道德修養。想想看:在很功利、很競爭的社會,許多功利、競爭的思想觀念像大潮流一樣席捲著人們,污染著人們,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如何重視培養小孩不怨天尤人、道德修養和體諒父母的辛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