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Title:106 學年度 106 學年度 苗栗縣縣立竹興國小六年一班106 學年度 106 學年度 苗栗縣縣立竹興國小六年一班

述而第七 不憤不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資料來源: http://www.minlun.org.tw/old/451/t451/t451-8-2.htm

 孔子說:「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不先反覆思維,就不開啟使他通達。不用心思考,想說而說不出來,就不點示使他表達清楚。舉出一個角落,卻無法回答另外三個角落,就不再往下教導了。」
    「不憤不啟」,「憤」,滿滿的意思。一直想卻想不通,思緒就充滿整個心中。「啟」,開啟的意思,教導學生打開壅塞不通的地方。
    「不悱不發」,「悱」,想說而說不出口。「發」,指點明示。「憤」及「悱」都是學生心中有強烈的求知動機,不斷的思之思之,思之不得也絕不放棄。此時老師才加以點撥,學生豁然開通,所學必能深入。老師如此教學,學生對於學業,必定不敢不專心致志。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隅」,角,例如一張桌子有四個角,老師教導一個角,學生無法觸類旁通其他三個角,老師就暫時不往下教導。如果往下教導也是壅塞滯礙,效果適得其反。
    孔子的學生子夏,對《詩經》很有興趣。有一次,他拿《詩經》裡的一段話請教老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麗質天生的美女,笑起來更美麗,眼睛一轉動更覺靈巧,是素白加上了文采,這是什麼意思?子夏想了很久,卻參不透其中的深意。此時孔子就點示他「繪事後素」,例如畫圖,先要以白色的素面為底,才能作畫。子夏一聽就領悟了,向老師說出心得:「禮後乎?」君子先要有忠信的良善本質,再學習禮儀,這樣才能盡善盡美嗎?孔子聽了很高興,讚美子夏能夠觸類旁通,發明詩中的新意,很願意和子夏一起談論《詩經》。
    本章孔子提醒擔任老師者,要觀察學生的用心及領悟的狀況,才能適當的加以點示。學習各種學問的我們,也要自我檢視是否常有「憤」「悱」之心?

文章列表

活動剪影秀

  • slider image 1
  • slider image 2
  • slider image 3

2016 跳繩

搜尋

標籤

萌典查生字

Dr.eye 英漢字典

維基百科查詢

倒數計時

2021 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