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洋
最近連續有這麼兩件事。
一個朋友在Tinder上玩了半天都沒成功配對。於是我幫他看了一眼。我說,這照片根本不行啦。怎麼不考慮換個乾淨一些的衣服?穿個襯衫?把鬍子刮了?重新拍個兩三張照片,狀況絕對會好很多的。他想了又想,跟我說:「可是我覺得那樣很做作,如果換成刻意造型的照片,就不是我自己了。」
我心想:「一定是哪裡搞錯了吧?」既沒有修圖,也不是整形,把自己打理整齊,為什麼就不是自己了?
另一次,是幫一個同學調整簡報表達。我請他把說話、斷句、停頓與呼吸的方式做些調整。上台經驗少的人,常會因為緊張或是看聽眾沒反應,就不自覺地增加語速,誤以為給大家越多的內容,就能換得認同。這是一個錯誤的直覺。事實上,若要在台上更有張力,適當的緩慢跟停頓,反而是必要元素。
練了幾次,表現的味道確實提升了,可是他仍是有點放不開。明明可以做到100%,卻只用了30%。我就問他:「怎麼了,是哪個概念不懂嗎?」然後他臉露猶豫地跟我說:「Joe,我覺得這樣不太好。我很彆扭。用這樣的方式說話,感覺都不是我自己了。」
我認為,這是過度在意別人眼光,才會在許多事情上冒出「這樣好像不是我自己」的困擾。
感覺彆扭,常常只是你自我意識過剩
我先說,我這篇並沒有要你「別做自己」。在很多時候,做自己確實是重要的。但這並不表示,你得在所有面向上,都把「做自己」看得一樣重要。
你其實可以把人生想像是個「角色扮演遊戲」。以我而言,我不過就是扮演一個名為Joe的角色。這個角色可以是我靈魂的延伸──可以顯示我習慣的生活方式、說話方式、世界觀、或是個人偏好。我可以這麼做,但我未必隨時都需要如此。尤其人生有些時候會出現一些「決定命運的關鍵互動」。這時候就不該刻意凸顯自己的本質,而是要做出「最有助於達成目標的演出」。
比方說,上台演講、工作、跟外人互動、建立正確的形象、社交互動,常常就是這樣的狀況。
只是,有些人會覺得用一個跟平常不一樣的方式說話、穿正式的服裝、化妝、說些推薦自己的話、講一些禮貌(但好像是奉承別人)的話、或是在正式場合跟別人行禮如儀,自己不自在、不舒服,認為好像別人會偷偷笑自己。
因為彆扭,所以他們覺得該退守「做自己」,好像做自己才對得起周圍、對得起自我。
但這裡就有一個誤解。你真正的自我,在大部分時候其實對別人而言是不重要的。他們在意的,只是你有沒有把你的「情境職業」扮演好。真實人生跟線上遊戲一樣,你雖然有一個角色名稱,可是這個角色上,還有一個類似戰士、或魔法師、或僧侶之類的職業。
別人會根據社交情境,來期待你的行為
不過,這裡講到的職業,並不是根據你的名片、或是技能來定義。而是在不同情境下,別人對你「外顯表現」的界定與期待。有些時候這「職業」甚至不是你自己選擇的,而是根據社交情境在不斷轉變(這也是為何我稱之為「情境職業」)。
比方說,你在父母面前時,他們期待你的職業是乖兒子、乖女兒。但等等跟老闆見面,你可能被期待要扮演專業的行銷人員、PM、或是工程師。下了班跟異性出門,你被期待的情境職業可能是男朋友、女朋友、甚至是工具人。週末跟老同學聚會,你可能得是席間炒熱氣氛的人、可能是最會烤肉的人、也可能是最能襯托他們優秀的崇拜者。至於跟客戶見面,你則必須是一個能解決問題、把解決問題解釋清楚、或能增加他們信心的工程師。
你看,不同的社交情境,你都會有一個被環境賦予的定位。搞清楚,並演得像,才是關鍵。換言之,人生要過的好,甚至只是希望能讓周圍的人開心,那我們其實需要搞懂「我被期待要演什麼,並進一步把這被期待的職業扮演好」。
而且,這還有一個更黑暗的知識:唯有我把這個職業扮演好,我在那個群體裡才有存在的價值。比方說,明明大家期待你是一個團體中陪襯的角色,結果你非要讓他們看你最近上台表演的照片,那你就會被朋友討厭甚至排擠啦。所以,若你曾經疑惑:為何我在群體中最後總被排擠?也許是你每次都演錯角色,甚至因為你太在意要做自己了。
情境職業扮演得好或壞,決定你能不能留在情境中
這講起來可能有點傷人,其實在很多社交情境中,壓根沒人在意你的真實自我為何,他們只需要你能表演出「對的樣貌」就好。
你擅長補血,你目前的工作團隊中又剛好缺一個補血的僧侶。那很顯然,你在這團隊中該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幫大家補血。你可能更喜歡衝上前排、你可能討厭回復魔法、你可能每次看別人敗退就想罵髒話,但若你想待在這環境中,你唯一該做的就是扮演好這角色,而不是自己衝到前線當戰士。你把補血僧侶的角色扮演好,那你會受人喜歡、你也會在這團隊中擁有一席之地。
但如果你明明該擔任補血的角色,可是你覺得「我其實更喜歡站在前線啊」、「我就是看這些笨蛋不順眼,想要心直口快的唸他們幾句」、或是「我覺得補血厭煩了」。那你在既有的社交情境中,其實就是在惡搞自己。因為你雖然做了自己,卻沒有幫自己加分,只是帶給大家麻煩以及不悅。然後你就會發現,怎麼越是做自己,卻越是被大家討厭與排擠?甚至周圍很多人還覺得,你真是白目又無能。
再回來聊聊文章最前面的2個例子。如果你是個希望獲得異性興趣的人,那你總得在第一印象就拿出對方會感興趣的特質。我可不是要他假裝成他完全不是的人,但把衣服穿好、換個襯衫、把鬍子刮好、端莊有型一點、拍幾張角度好的照片,並不會減損你是誰。但把不修邊幅當成做自己?那活該不受歡迎。
上台簡報也是一樣。上台簡報的責任,不是要人去表演自己的音域或是聲音特質,而是讓別人聽懂他要介紹的內容。既然如此,那好好把話慢慢地講清楚,適當的停頓、適當的增加話與節奏、適當的誇張,那這會是有助益的演出。這樣做了,聽眾聽到了重點、老闆滿意他的表現、讓同事更順利的接續推銷,如此大家都輕鬆。也能幫當事人帶來好的回報。
看到這邊有人可能會說,可是我就是不想扮演別人期待的角色,那我該怎麼辦?這很簡單,讓自己有本事,最終不用依賴別人、不用看別人臉色,那當然你也就可以完全做自己了。只是這對很多人而言,甚至是更困難的路。所以能不能做到,這就是你得自己評估的了。
總結
其實,每個人都毫無選擇地玩著這個「現實人生」的遊戲。你想玩得順利,就是好好搞懂遊戲規則,把你扮演的角色演到無懈可擊。
很多改變,雖然一開始可能讓你有點彆扭,甚至會怕別人笑自己。其實都想太多了,只要你做的是對周圍人都好的改變,根本沒人會笑你,反而會訝異你的改變與進步。很多人把彆扭過度放大,讓自己裹足不前,甚至還用「做自己」說服內心這樣才是對的。我認為,這類型的自我意識過剩,卻反而會造成內傷。
但如果你真的覺得做自己很重要,那或許就該嘗試轉職,做一個能讓你身心都一致的工作(找到屬於你的天賦與熱情)。讓自己最終能跳出必須演戲的迴圈。徹底脫離體制,那你也能找到屬於你的快樂。
但除此之外,在錯誤的角色上在意能不能做自己,不管在哪裡都不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