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學生學民主?可以帶他練習這些>兩位老師的經驗談

文︱魏鈞培 

 

幹部選舉、各種投票…學校以各種制度,試著要讓學生練習過民主生活,但有時似乎一個不小心,就會造成各種迷思。如何避開迷思,讓學生學習民主?我們請教了兩位老師。

 

幹部為誰服務?對誰負責?

「我小時候被選當風紀股長,老師甚至還給我打其他同學的權力。」家家老師說得心有餘悸:「當時年紀還小,只覺得自己很威風,我沒真的用那棍子打過同學,但是曾經用力敲在桌上,威嚇同學安靜。現在回想起來,就只是複製當時所見的大人的作為而已。」家家老師認為這不該是國中的孩子要承擔的責任,「不但不該承擔,風紀股長更不可以記名字,當他肩負這個任務,他就會變成永遠都在想誰犯錯,學生要嘛彼此間開始猜疑,要嘛就全體擺爛,產生很多有的沒的問題。說到底,到底誰賦予學生權力去記別人名字?」傳統上的幹部往往是協助教師維持秩序的人,也因此承擔「管好秩序」的責任,雖是投票選出,卻是對教師負責,這制度恐怕距離民主非常遙遠。

因此家家帶的導師班上,幹部的任務是提醒。風紀股長會在上課前提醒大家,快上課了,老師要來了,大家靜下來吧。體育股長會提醒大家,下一堂要換體育服,記得帶球。家家以遊行時的糾察隊舉例,他們往往是為了提醒並協助大家有比較好的秩序,並不是揪出有問題的人來處罰。

那麼,幹部忘了提醒,如果秩序混亂,難道不會有人責怪幹部嗎?

「學生們都知道:團體裡頭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有權力或責任去互相提醒。如果幹部們忘記了,那也不應該責怪他們。」說著說著,家家老師想起可能的原因:「我猜,可能是因為我不會處罰學生。」「如果有學生在科任老師的課堂上搗蛋,班長可能會來告訴我。用意不是當抓耙仔,而是要我去關心瞭解一下,那同學可能需要幫忙。」

班上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共識,家家在校園生活中,盡可能的讓學生練習發表意見、追問討論與互相協助,通常到了國二,學生們就很熟悉這樣的模式,也會一起呵護班上不將犯錯的學生視為眼中釘,而是需要協助者的氛圍。「況且,我不覺得應該將整個班級狀態的責任,肩負在一個國中生的身上。」家家說了更深層的原因。

「彼此協助」的想法,在森林小學也看得到。森小沒有幹部制度,師生的互動狀態是比較自然的,當老師需要幫忙時「自然而然,因為不同的事,不同的狀態,有不同的人跳出來做那個幫手。傳統的班級幹部是特定某一個人,常常要承擔很多他人丟出來的狀態,對孩子不太公道。我們覺得教育環境該協助每個孩子發展,所以他只要好好的照顧好他自己。在適當的情境或環境裡,就可以因為他當時狀況很好,成為那個可以伸出幫手的人。」森林小學主任青蘭提到人與人的互動有複雜度,也很細膩,「今天也許我狀況不好幫不上別人,甚至也許我就是那個製造麻煩的人。」而如果說幹部有協助事務的功能,森小自然而然,就讓每個人都在發揮這種「功能」,也因此不需要有幹部的存在。

 

投票投什麼?

森小主任青蘭印象所及,學校三十年來,可能只投過幾次票,例如,決定校狗的名字等等。剛好,今年歲末週,因應大選的氣氛,設計了票選的活動。選什麼呢?選最喜歡的森小的菜、最喜歡的遊戲與在森小最喜歡的一句好話。

候選人是由老師扮演的咖哩雞、炒高麗菜和其他菜色,老師們甚至替菜色安排政見。其他老師也會幫自己喜歡的菜色拉票,說明自己支持的理由。這和傳統在學校裡操作選舉有個很大的差異:不直接將學生推上第一線。老師用戲劇的形式,搬演選舉常見的樣貌,孩子們也自然而然的融入戲劇的情境氛圍裡,如:總是有人怒喊選舉不公,等等。這些練習,不只是形式上的投票動作,同時也讓孩子更有能力理解社會上的各種紛擾,尤其在大選將近的日子。

透過理解不同立場的人怎麼想,加上森小向來重視台灣史、重視呈現更完整的各方觀點與觀點的成因,孩子們也就有機會更能理解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下,為何在許多社會議題上,常有針鋒相對的情況產生。

森小藉由民主選舉的程序與過程,真正要推的是票選背後的教學意涵,例如瞭解不同觀點的人、藉由宣傳的過程,將好話的價值再宣傳一遍。

 

教育者的責任

青蘭是這樣設想民主:「假設民主是要讓人能夠自由表達意見,應該是愉快的過程,不應該因為表達了跟別人的差異而被孤立,或因為沒有從眾而有緊張、害怕、不安、或甚至萬一決策是他不喜歡的,他還要去接受那個決策的結果。」因此,森小在票選這件事的操作上更為謹慎,青蘭這樣描述決定的準則:「這個票決的結果如何,不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太多,不涉及利益與權力分配,也不會讓立場很對立的,我們才會進行。對孩子來說票選的過程,有個形式與程序上的學習,但教育現場我們要宣揚的,還是基本價值、基本人權。」

「多數決這件事,在教育現場,我覺得跟人本精神有那麼一點扞格,我們希望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可以充分被表達跟照顧。並且,透過教育,讓他們有能力堅持自己的堅持,或是調整自己的堅持。但是,你會在群體之中看到少數的,或意見和人不一樣的,不管他的意見是對是錯,陷入一種不安、焦慮的狀態,我們必須預防這樣的事發生,如果真的發生,那就是教師要協助的時候。」

青蘭提醒:「教育單位還是有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我們不能天真的以為大人表達意見的管道和權利,跟小孩的一樣,或假裝小孩不會因為權力不對等這件事情,而把自己的意見收回去,不能假裝這樣的事不存在。」教師的責任,就是在過程裡帶孩子理解差異,不同立場的人可能各自有怎樣的想法,可能基於怎樣的原因,因而產生怎樣的信念與堅持。

「大人有提供教育的責任,所以不能夠讓孩子做他無法承擔後果的決定。」青蘭和家家不約而同地說了類似的話。

 

民主可能是…?

雖說投票一事需要更仔細的操作,「但我們還是常常會用多數決啦。」家家老師有點不好意思,她總擔心自己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好。「但通常就是決定一些小事,最常見的就是要不要開冷氣。但我們總有但書,如果有人覺得不舒服,那就趕緊關掉。」家家又再一次的讓學生注意到,照顧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很重要。

比較大的事,通常還是家家帶著大家討論,討論久了,偶爾也會讓學生自己討論「像上次的班遊,我實在沒空跟大家討論地點,就只決定了幾個重要的教案點,其他的讓學生自己討論。」學生們有人提出了A方案也有人提出B方案,大家各自說說方案哪裡吸引自己、再一起考慮預算、時間、交通接駁是否順利,在討論過程裡,原本比較喜歡A的學生可能也會改變想法。「最後,他們結合了A和B,微調後產生了C方案。我覺得他們好厲害!」家家老師掩不住開心。也許,這個協調的過程,有一點點像是民主吧。

 

奠基在行走坐臥間的自由與民主

青蘭在一篇記錄與孩子討論「差異是珍寶」的文章中寫道: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珍貴的。因為差異,可以促成對話,有機會讓事情被照顧、思考得更周全。這是理性的理解,因此,對於不同的想法或選擇,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尊重」的表層意義,還應該更深層地「呵護」。因為,「尊重」是冰冷的,有時甚至是故作姿態的;「呵護」是疼惜,是溫暖的,是人性的。

除了差異是珍寶,森小還常常與孩子宣揚伏爾泰的這句話:「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當孩子習於這些基本理念,他們會知道,自己說很重要,聽別人說是另一個重要的點。當他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最後他的思考、選擇跟判斷,就可以真的是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我們更著重在協助每個小孩充分發展他自己。協助整理他自己內在的衝突矛盾。達到平衡狀態,就會有一種自由解放的愉悅。一個小孩的內外比較和諧一致的時候,他就有能力面對衝突、內在裡的風暴,他就比較有能力跟別人相處,比較有能力聽得到別人的意見跟想法。對於外界的事情有感覺、有想法,又找得到語言工具來表達他自己,不會覺得有人被別人壓迫。或者遇到參與公共事務或理解自己的困難。我們覺得他在參與以後真正所謂民主程序時,狀態會更好。」

至於,這樣的維持對人基本的尊重與疼惜、讓校園或至少班級文化支撐孩子能有願意彼此瞭解關照、能夠安心說出自己想法的氛圍。以及讓孩子更理解人、讓人彼此更靠近的,所謂落實自由與民主的練習,就有賴更多的大人一起協助,在日常生活中不斷不斷的進行。

❤帶孩子練習民主,你可以這麼做❤

  1. 呵護讓每個孩子能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
  2. 建立團體內想要彼此瞭解、願意彼此關照的氛圍
  3. 宣揚「差異是珍寶」: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珍貴的。因為差異,可以促成對話,有機會讓事情被照顧、思考得更周全。
  4. 人多和人少不是最重要的,但思辨、傾聽和理解是。
  5. 讓孩子感受到充足的愛與尊重,足以練習面對衝突。

魏鈞培/人本教育中心專案企劃

文章來源: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https://hef.org.tw/journal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