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媽媽喜歡叨念,但我們卻時常把叨念當成「日常工作」。我們深怕一沒提醒,孩子就跌倒了、就忘事了,或甚至就變壞了。然而叨念甚至發飆,常都會讓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失了焦。
女兒加入籃球隊幾週後,就摩拳擦掌準備要代表校隊到丹麥出賽了!這次是她第一次用「籃球校隊」的身份與隊友一起旅行,而且也是她第一回到丹麥,自然是非常期待。我這幾個月已經很習慣新學校的「家長放手」規則,前一天晚上,見她在收拾行李,問了是否都準備妥當之後,就安心入睡去了。
隔天正在張羅小兒子吃喝時,女兒突然打電話給我,非常慌張地告訴我:「媽,我忘了帶護照!」我聽到也傻了,問她該怎麼辦。她強忍住眼淚:「教練說,這樣我就不能去了!」我聽得到旁邊人聲鼎沸,感覺得到大家的慌亂。
什麼?有這麼嚴重嗎?現在離出發還有一點時間,我幫她送過去應該還來得及!她詢問了總教練Mr. Jones,他很堅定地說:「不行,沒有帶護照就是不能去。」隊友和在場的家長也幫忙求情,提議是否晚一點出發,讓我幫忙把護照送過去,但總教練說了要準時出發,沒辦法就是沒辦法。過程中甚至還有隊友哭了,直說那麼他們肯定會輸球,因為不只是少了一名球員,而且還是隊上主力呢!但鐵面總教練說不行,就是不行!女兒只好一一擁抱隊友,目送她們離開。
她問我是否可以讓她請假回家,我實在聽了心疼,就答應了。一回到家見到我,女兒再也忍不住眼淚,哭了起來。她從未想過一個粗心小錯誤,會讓總教練願意犧牲掉可能拿到的獎牌,就這樣冷血地拒絕讓她出賽,這對她來說真的是個很大的衝擊,過去,她可是忘了作業還會打電話請我送到警衛室的孩子呢!
我雖然有點驚訝,但在德國住了一年多,我已經很清楚這邊對於「規則」是非常重視的,要辦任何的證件,少帶一份文件就是「抱歉請下次再約時間來」。這與我們習慣的「通融方便」有著極大的不同,剛開始遇到這個狀況,我總是氣得七竅生煙,但同時也養成了辦任何事之前確認再三的「好習慣」。然而自己遇上,摸摸鼻子就算了,女兒才12歲呢,難道對「孩子」也是相同的「嚴苛」嗎?
我心中有點質疑教練的做法,但幸好我沒有說出口。很意外的,女兒回家後就很坦然的接納了總教練的裁決,並沒有任何抱怨。她知道是自己沒有仔細檢查,是她一個人的責任,不是媽媽的、教練的,更不是隊友們的。
明明手上都有「確認清單」,自己卻只記得要帶衣物零食,忘了最重要的護照,女兒開始覺得自責,因為自己的錯誤而讓球隊面對難關,她對隊友和教練都感到抱歉,整個週末握著手機,關注球隊的戰績,不斷傳訊息鼓勵隊友。
我的媽媽知道這件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妳怎麼沒有提醒她?她才12歲啊!」的確,在我們的想法中她仍舊是個孩子,有很多事情似乎爸媽「應該」去照料,例如吃喝、時間、活動,當然包括出國時確認有沒有帶護照。但總教練「完全」沒有任何一句「打給你媽媽」或「你媽媽是怎麼教的」,他甚至還很驚訝女兒竟然會打電話給我,反正不行就是不行,叫媽媽來也是不行啊!他的觀念中,這年紀的孩子就該自我負責,不是責怪媽媽就能解決問題。這讓我從「怎麼沒幫她看好」的罪責中解脫了,從此更能心平氣和地當個媽。
最後,球隊真的輸了。大家當然也不免說到「都是因為少了一位主力戰將」的緣故,但從那天開始,每次球隊出賽前,大家都會彼此提醒要「記得帶護照」,女兒更是再也沒忘過。甚至,我4年來從未收過任何要我送東西到學校給她的訊息。
現在我真的能夠很放心的去睡覺,讓她自己打點所有細節,不管她是要自己一個人飛到加拿大、飛回台灣,還是與我們一同旅行,我也無需為她再次確認行囊或證件物品。
準備好了卻不能出賽,當下對孩子的確是很大的打擊,對球隊的戰績當然也是,他們當年就失去了拿校際總冠軍的機會。但總教練的一句「不行就是不行」,卻教會了整隊孩子一堂重要的「自我負責課」。
一次的機會教育,讓他完全不需要再煩惱之後每一次,不得不說,這種「體驗學習」的效果,實在比每次耳提面命來得更深刻。我至今仍舊每日在學習這門藝術。
沒有媽媽喜歡叨念,但我們卻時常把叨念當成「日常工作」。我們深怕一沒提醒,孩子就跌倒了、就忘事了,或甚至就變壞了。然而叨念甚至發飆,常都會讓我們對孩子的關心失了焦,不只我們感覺心煩,孩子更容易只看見了「情緒」而忘了自己該要改變之處。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更容易因為「你幹嘛這麼兇」就全盤否定了父母師長的一番好意。既然這個方法這麼惹人厭又沒用,那不如試試看總教練的這招:兩手一攤,不行就是不行。
前陣子女兒因為犯錯被我罰了禁足,放學後必須直接回家,但她過幾週也有球賽,跟我求情可不可以還是去練習。我現在道行稍微高一點點,也是兩手一攤「沒辦法,規矩就是規矩」,她的確不開心,但也知道一開始就是她自己造成的,受罰也不是媽媽我的錯啊!
我一向都不是態度很強硬的母親,所以說實話對我來說,要練就到總教練的那種「不囉唆,就是不行」有點困難,但我努力將這樣的方式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實踐,包括對4歲的兒子,這招數也非常管用。長期堅持下來,孩子就會知道不需要來「盧」我,因為不是媽媽不愛你,而是「規矩就是規矩」,例如在餐廳就該坐好用餐、乘車就是要用安全座椅等等。
偶爾我也會在沒有安全疑慮的前提下通融,但只有在他們沒有硬用情緒來逼我退讓時才行。堅守幾次原則之後,給孩子一點空間,讓他們也知道表達是有用的,媽媽並不是全然「鐵面」。有時孩子會想要測試我們的界線,特別是學步兒和青少年(我剛好兩堂課一起修),所以堅持實在需要學習,也很需要身邊人的一起努力,否則很容易媽媽堅持、旁人放水,那就全盤皆輸了啊!
回想自己過去:站著聽師長訓話一整個小時,聽媽媽發飆狂念一個晚上,其實對孩子的教育作用並不大。我們也都是真正碰到時才會意識到原來該負責了,有時,認知的時間會因為大人的「延長養育」而變得太晚。
例如,每天都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學不會怎麼自己為時間負責;總是幫孩子收書包,孩子就忘東忘西還怪我們沒提醒;一味保護他們別交異性朋友,到了30歲還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對象……,這些還只是其中幾個例子而已。
之前看到新聞報導,大學聯考時竟然有家長在外頭紮營陪考,甚至新生訓練都還隨侍在旁,搧風遞水。考大學的年紀,應該多數都是「成年人」了,如果家長無法放手,就別怪罪孩子到了4、50歲還要老爸媽燒飯洗衣了。
印象很深刻,有次與婆婆聊到我父親罹癌過世的往事。我說:「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她問那是幾歲呢?聽到是19歲,她說:「喔!那不是孩子了呢!妳當時已經是大人了。」婆婆這句話沒有其他意思,就只是德國人很習慣「指出事實」,但卻打中了我的心。
我過去一直以為爸爸過世得早,媽媽應該要多照顧我的感受,也認為自己失悎之後的脫序是有道理的,這些想法在我聽到婆婆說出「不是孩子了呢!」的那一刻完全消失了。對,我當時應該是要更成熟的幫忙母親處理父親的身後之事,也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起全責。我是19歲,的確年輕,但我不是孩子了。
我們要照料孩子到幾歲呢?在總教練的眼中,12歲的孩子應該自己打點行李證件,而女兒現在15歲,當然更該照料自己的基本生活作息、學業成績、待人處事。經過了這些年的磨練,女兒現在肚子餓了不是來叫媽媽,問食物在哪,而是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麼可以自己張羅來吃的,也同時問問爸媽是否也想吃。這些基本照顧自己的能力,都不是「寶媽」能培養出來的。
這堂「自我負責課」不只孩子要學,做爸媽的更該先學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