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 比「隔離法」更好的教養法

「隔離法(Time-Out)」是在孩子做錯事且忽視警告時,立刻將他帶到一個安靜的、隔離的、安全的地方,家長簡短解釋他為何被處罰,然後立刻離開,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並檢討。過去,專家建議此法適用於2到6歲的孩子,按1歲1分鐘的原則,以孩子的年齡來決定隔離的時間,隔離期間父母不與孩子做任何溝通。如果時間還沒到,孩子就離開隔離的地方,爸媽要立刻把他們帶回去,但不與他們進行任何對話。時間到了以後,爸爸媽媽再提醒孩子一次處罰的原因,孩子道歉以後,親子擁抱和好。

這是美國的主流管教法,但愈來愈多家長覺得效果不彰。《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有的家長抱怨每天都在為同樣的事隔離孩子。有的孩子很喜歡隔離用的角落,時間到了還不想離開,也不覺得自己在被處罰。還有的孩子面壁思過時反而在牆上畫畫。

最近幾年,有些專家提出「隔離法」可能忽略的孩子的情緒需求。「隔離法讓孩子感到被孤立、被拋棄。」兒少治療師邦妮·康普頓(Bonnie Compton)說:「把年幼的孩子關在房裡,會讓他們覺得爸爸媽媽只喜歡自己乖的時候。」如果是容易焦慮的孩子,影響更不好。如果孩子在房裡被隔離的時候,反而出現情緒激動、破壞玩具等行為,這個孩子恐怕不適合被隔離。

「健康的人類是群居的動物,」精神病學家愛德華·哈斯(Edward V. Hass)也說:「當年幼的孩子非自願的被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時,會感到無助。」

「隔離法不管用,是因為幼兒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小兒科醫師納迪亞·薩布里(Nadia Sabri)則說:「所以隔離法常常是浪費時間。隔離完以後你問孩子為什麼被隔離,他會說不知道。」

所以可以怎麼做?專家建議,可以用「陪伴法(Time-In)」。當孩子犯錯時,跟他一起坐下來,用跟孩子一樣的高度,用堅定但溫和的口吻,告訴他他做錯了什麼事,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可以怎麼做。然後跟孩子討論他的感受,並幫他學習他還不懂的感受。

但是,對某些孩子來說,隔離法可能還是有用的。有些較敏感的孩子,容易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激烈反應,而被解讀為不乖或搗蛋。隔離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冷靜下來。哈斯提醒家長,「隔離法」的意義不是「把孩子關起來」,而是「讓孩子在一個安靜的環境裡冷靜下來」。

 

引用自: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