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適才,還要適性 讓性格成為成功助力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636-%E4%B8%8D%E5%8F%AA%E9%81%A9%E6%89%8D%EF%BC%8C%E9%82%84%E8%A6%81%E9%81%A9%E6%80%A7%E3%80%80%E8%AE%93%E6%80%A7%E6%A0%BC%E6%88%90%E7%82%BA%E6%88%90%E5%8A%9F%E5%8A%A9%E5%8A%9B/?pag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