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成績採計比重說明,置於校網首頁,請一~五年級導師轉知家長參閱,謝謝!
https://www.cpes.tyc.edu.tw/index.php
成績的結果,都只是一次的數字,其實真的沒有很重要。重要的是,是每次迎向這個結果,中間的歷程跟操作。
就算成功,也需要好好「檢討」
三次月考的學校,最近應該完成第二次考試。當然考試這種東西,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已經在體制內的學習階段打滾四年的女兒水果姐,非常清楚媽媽我相當重視「成績」,她知道我重視的原因是:成績,是持平而論,這一階段學習的總和表現,包括理解、吸收、記憶,以及最重要的學習態度。
上一次月考,大女兒水果姐表現的並不如她的期待,她有點沮喪,因為她覺得她很努力了。
做為在旁邊看的媽媽,其實我也覺得她真的努力也盡力,尤其那個返鄉度假的中秋連假,她花了很多時間,認命又態度佳的複習功課。
我跟她一起討論,為什麼這麼努力了,還是得不到想要的名次呢?
她說:「以前這樣的練習就夠了,現在這樣竟然無法(取得好成績),表示這樣的練習還不夠。下一次,我應該要早點開始複習,不能考試前再來準備。」
水果姐可以在感到挫折的事上,取得這樣的結論,我有表示稱讚。
這一次,她確實也記取經驗般的早早啟動複習。在過程中,也有記得偶爾的讚美:不是讚美她練習是不是獲得高分,而是讚美她願意為自己的設定主動付出。
這一次考試前一天,媽媽去了南部兩天。她很擔憂,因為考試那天出門前的抱抱、「信心之吻」與「細心之吻」都是必備。
我說那提早親吧,以及或許媽媽不在家,妳也會表現得很好。再補上一句安慰的話:「沒關係,妳隨時可以打給媽媽,我其實沒有離妳很遠啊!」
考後兩天,成績都公布了。她自己算一算,也算了算幾位成績好的同學,回到了她滿意的名次。
非常開心的眉飛色舞的回家,我說:「怎麼樣?心情很好吧?」她笑嘻嘻的說「心情超好的!」
「好吧,那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麼這次可以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媽媽我問她。
「呃......運氣好?」她歪頭的說。
「哈哈,是啦,運氣真的很重要。那還有什麼作為,是妳下次可以依循跟再次複製的嗎?」我追問她。
「嗯,那就是運氣好,還有充分準備。」
「充分準備有點太籠統了,具體是做了什麼事?」媽媽不放過她。
「每上完一個單元就要複習、把參考書裡可以用到的資料剪下來貼在課本上、錯誤的地方也要好好的訂正。英文的話,每天都要背一點點,還要記得聽CD....」
保持學習的穩定就是最大的挑戰
失敗了,當然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成功了,固然也是。在她這個十歲的年紀,保持學習的穩定就是最大的挑戰。
圍棋裡有一個很好的策略,叫做「覆盤」。就是在下完後,會仔細的重走每一步,以瞭解在哪顆子的哪一步,錯誤了,以致於後面逐漸趨於劣勢。
反之亦然。
成績的結果,都只是一次的數字,其實真的沒有很重要。重要的是,是每次迎向這個結果,中間的歷程跟操作。
換句話說,撇開在考試當下想太多、腦袋不清楚、被雷打到的狀況;是什麼樣的一段路,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造成最後的那個數字,這是需要檢討的。
但爸媽不需要幫孩子「歸納原因」,而是要陪著孩子談,讓他自己去建構原因,這才會是屬於他自己的學習一環。
我指著數學的一題被扣了兩分的填充題驚呼:「什麼?妳錯這麼基本的題目?!」她不好意思的笑笑:「就考試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我也哈哈大笑沒有追究。
人都有腦袋不清楚的瞬間啦,寬待一點,就如同她問過我的:「媽媽妳小時候都是100分嗎?」呃....當然沒有啦!
就孩子的考試來說,成功,或失敗,都只是一個數字。成功了,固然可以為孩子的努力感到欣喜;失敗,也可以下次再來過。
但成功或失敗,要看重的是歷程,要肯定的是努力,當然是也可以感謝老天,如同水果姐說的,運氣也很重要。(當天能健康的考試、當下能不被雷打到的亂寫一通,都是屬於運氣好啦!)
我期許自己在每件事上都能學習到經驗,所以我也期許孩子,在她走過某一條路後,是跌倒還是採到甜美果實,都能夠知道,為什麼。
【轉貼自未來親子 作者:顏秀安】
開學前我把教室裡的學生櫃移動成分隔教室前後的空間,路過的同事進來一看,就說:「妳不會擔心學生們把櫃子撞得亂七八糟嗎?」
我說:「就因為想到這一點,所以就要先教會他們走路的動線、教會他們把櫃子歸位的方法呀!」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小學生雨具的選擇方式,臉友提到學校因為擔心學生會把傘拿來當劍還玩耍,撐開傘會不小心刺到眼睛,所以希望學生以穿雨衣為主。
想起我待過的學校也曾經有這樣的要求啊!
除了這兩件事,其實我發現大人常常先預設了立場,假設了小孩如果怎樣怎樣、就一定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所以在孩子還沒機會接觸時,就先以「安全」為考量,阻斷了他們原本可以學習的好機會。
比如「選傘」和「開傘」這件事。
・選一把長度限制到孩子腰部的傘,因為:
1.他們提傘走路時,不會因過長的緣故絆到自己或影響到其他人行進。
2.以腰部高度為半徑的傘撐開後,面積剛好可以遮蔽揹著書包的綜合體積,但又不因為傘面過大影響視線。
・未下雨提傘的建議:
握住傘柄靠近金屬支架的一端,傘尖就不會拖到地面阻礙行路的安全。
・開傘與關傘的建議:
1.開傘時機要在踏出戶外有雨地區的前一步。
2.雨傘往前方微舉高、不擋住視線判斷周遭有無他人的方向撐開。
3.關傘時也在一樓、一踏上走廊時朝外合攏傘具,才不會把過多的雨水灑在走廊地板上。
4.合傘後,立刻用束帶綁好,走到教室再掛在指定位置晾乾。
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指導的技巧當然還是得看環境和對象來調整,但我想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會「擔心」,那就應該找到正確的「指導方法」來幫助學生或孩子遇到情境時解決問題的方法。
多數的大人看到的是自己眼前被照顧得很安全的乖乖小孩,卻看不見他們在社會圈、工作環境中缺乏應變能力的窘態,聽不到老闆、朋友指責或抱怨的聲音,所以當小孩從辦公室、從學校皺著眉頭、臭著臉回家,第一時間就是安慰小孩、幫著臭罵外面的烏煙瘴氣,然後孩子就永遠是孩子,始終成不了獨立負責的大人。
不要因為「怕」就放棄嘗試的勇氣!
不過我知道膽小的其實不是孩子,而是擔心孩子「翅膀硬了就飛走」的大人,因為孩子的「依賴」是我們「被需要」的虛榮心。
文章轉貼自【親子天下-作者KK笑】
為什麼要學國字呢?在學國字前孩子應該先具備哪些先備知識和能力呢?國字看起來很難,孩子會不會覺得挫折呢?如何幫孩子建立信心呢?有趣好玩的繪本和讓人好奇的尋寶模式永遠是最好的教學好幫手。跟我的孩子們一起期待學國字吧!
有趣的故事永遠讓孩子充滿好奇
有需求才有發明,是不變的真理。所以學國字要跟孩子說為什麼要學,如果照實說是為了溝通、為了記錄,孩子可能還不能體會必要性。所以我選了有趣的繪本故事「不會寫字的獅子」來幫忙。
不會寫字的獅子可至文建會的網站取得動畫做導讀,直接念故事也很棒!
小朋友被故事裡,因為不會寫字卻想寫情書的獅子遇到一堆動物寫出的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書,弄得很崩潰,全笑翻了,卻也了解了不會寫字這件事真的讓獅子很困擾,自己也可能會有同樣的問題,所以對學寫字也多了一份認同,至少以後可以自己寫情書(誤)
生動的象形字動畫讓人身歷其境
文字的起源是從古人以圖畫形式來記錄山川景物,有一部年代非常久遠的漢字動畫「三十六個字」將象形字的起源編成生動可愛的動畫,對白充滿童趣,畫面線條簡單呈現動物植物和人類的象形字,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就了解了文字的起源,是從畫字開始,中國字是現今流傳在世上還在使用的唯一圖象起源的文字(另一種是古埃及文字,已沒有再使用),讓孩子了解身邊的一草一本都有其代表的文字。
可上網搜尋相關影片,此外網路上也有不少關於漢字動畫的影片,另一部小寶的漢字夢也相當有趣。
用提問和任務讓孩子主動參與學習
老師單方面的講述,孩子被動聆聽,對專注力較弱的低年級學生是較不利的。在低年級教學裡,讓孩子能適度的參與和互動式的回答,能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達到較佳的學習成效。
這裡針對國字的暖身課程,我有幾個做法提供給大家
首先,以積木的概念,來解釋國字是由筆畫組合而成:這裡老師特意詢問學生有沒有玩過積木,而積木拿來搭建物品時要注意什麼?發現學生能說出,必須細心注意平衡,要按步就班好好堆疊,這樣的態度也正是學國字需要的。
此時請學生打開介紹基本筆畫的部份,請學生在筆畫上方標上號碼,方便待會的筆畫尋寶遊戲。
接著,進行注音符號裡的筆畫尋寶遊戲:目的是為了拉近孩子對筆畫的距離,引導他們觀察已經學過的注音符號裡躲了哪些筆畫?這裡同時是為了將來以部件教學來幫助識字做準備,將國字的組合和拆解建立一點先備印象。這時比起過去單一解述的教室樣貌,每個孩子接收到老師的任務指令後,紛紛找出注音符號是由哪些筆畫組成,起此彼落的聲音反映了他們的投入。
最後用數字的國字來引導學生猜測可能的學習順序,猜謎讓人躍躍欲試,老師也在說明自己如何寫字的順序,來開始帶入到筆順和書寫原則:如同樣是橫畫,從一到二,再寫到三,橫畫的長短變化;從十的書寫,了解書寫時先橫後豎,八的書寫了解先左再右等原則;最後橫的停筆要緩,不要飄,才看得出慎重用心這點,我用爸爸開車來比喻,慢慢起步,穩穩停車!
寫字的態度很重要,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慎重地帶孩子認識構成國字的筆畫,用趣味的方式引起動機,再用學過的注音來加深印象,最終在畫寫國字時,仔細帶著孩子做好每個細節!
專注的態度,從老師開始身教。更重要的是時時在回應孩子的答案時,都給予肯定,帶著鼓勵的語氣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是從不會寫字開始的,即使是自己的名字,也是要寫上很多次才能寫好,有些小孩從入學起所有東西都用姓名貼,有時連學習單也要貼,經過四十天後,全班每個孩子寫自已的名字時,都已經出現落差很大的情形,這點不能光用小肌肉不精熟來帶過,必須先從要求孩子將名字寫成一排開始,一步一步要求,一定能進步。
最後說明一點,課堂中並沒有足夠時間將所有注音符號裡的筆畫都找出來,只需要讓孩子發表一些就可以,不過我先後上了兩個班,發現兩班小孩發表找出的不太一樣,在後面的班級我就故意鼓吹他們要不要挑戰另一班,一起來將注音符號的筆畫寶物都找出來,小孩子真的很可愛,馬上上勾大聲喊要!
下課時,一個小女生興奮地對我說:「老師,我好喜歡寫國字喲!」是對我最大的肯定啦!
讓孩子對國字充滿期待是最棒的學習動機了!
【好文分享自絮語呢喃─霓老師的窩】
與教師談教學時,聽到認真教師的「心酸血淚史」,心中感觸良多。
在教育現場,不是每個孩子都具備十足的學習力,一個班上總是會遇上幾個「特殊個案」,如果孩子可以在師長父母的支持鼓勵下學習,可以嘗到學會後的快樂果實,誰不想要呢?
但是,想要得到學會後的甜美果實,要先付出,即便過程可能辛苦,可能會摔倒。
某些孩子之所以會變成「學習弱勢」,很多時候是因為特殊的家庭背景所致,家庭功能不健全、隔代教養、文化不利、經濟弱勢、父母忙於工作疏忽孩子、過度寵溺孩子、特權庇護等等,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在班上的學習是呈現「弱勢」狀態。
或許有人會認為,家長自己都無能力照顧好孩子,孩子到學校來不是自生自滅任其發展,完全不過問;就是雞毛蒜皮管一堆,打擊教師專業。
家長一對一教導自己的孩子都不盡心,老師一人對近30人,又不是千手觀音,能拿這種「學習弱勢」的孩子怎麼辦?
難道姑且這樣罷了,反正一個班就那幾個?相信多數的老師無法眼睜睜看著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對教室失去溫度,再困難也會力挽狂瀾,不放棄任何一位孩子。
我這裡要說的「學習弱勢」,並不是指偏鄉那種資源缺乏情形下的文化不利,相反的,有些家庭背景不差,甚至經濟能力很好,但奇怪的是,如果家境不錯,又怎會有「學習弱勢」?
一般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偏鄉,送書、送電腦、送許多資源入山,暑假也有許多充滿熱忱的教師入偏鄉服務,想盡辦法拉近城鄉差距,提升孩子能力。那種「學習弱勢」比較偏向資源不足、師資不齊或家庭經濟問題等造成的。
但是,屏除家庭功能不健全、隔代教養、文化、經濟不利之外的因素而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有著「學習弱勢」的情形存在。
說起來矛盾,這種因為家長「過度溺愛」而產生「學習弱勢」的問題,有時更是考驗老師的耐力,家長只要稍一過力,就會將老師的教學熱忱消滅殆盡。
許多家長忙於工作,無暇管教孩子,卻又因彌補心態作祟導致過度寵溺孩子,造成孩子只要開口要求任何事物家長隨即允諾,讓孩子養尊處優,予取予求。
孩子在校只要「自覺」學習有壓力或委屈,回家向父母「示弱」,父母就心疼不已,一狀告上學校投訴老師。
這種被投訴的狀況多數是因為老師「太認真」,很多時候是因為老師的責任心使然,希望孩子務實,希望孩子腳踏實地,但家長希望的是孩子別有壓力,快樂就好。
孩子一個人在家時是「王」,在父母眼裡是「最愛的寶貝」,是「掌上明珠」,是「祖父母的金孫」。
但是,到學校來就應該收起自己尊貴的身分,你就是一個「學生」,不是「少爺」,不是「公主」,和大家一樣,就是一個「單純的學生」。
到學校應該學習各項知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並積極拓寬自己的眼界,充實自己未來的生存能力。
學習的過程中會有壓力、會感到辛苦那是必然的,但那壓力的來源是因為要挑戰自己,征服自己。
挑戰從未踏入的叢林荊棘,想要順利的走出叢林,不免被荊棘劃傷,不免遇到野獸攻擊,或失足落入獵人捕捉動物的陷阱中,要能順利平安出關,想必會遭遇挫折。總之,在叢林摸索的進程中絕不會是一條順暢坦途。
但是,有些父母會忘記這點,孩子帶著「少爺」或「公主」的身分入校,對待他們的孩子要「特別寬容」,不能有所要求。
孩子如果課堂上不願意學習,要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
回家功課不想寫,不願動腦,老師也不可以讓孩子補寫,因為補寫會占用到下課玩樂的時間。
最好也不要補救教學,因為補救教學一樣會犧牲到下課時間。
孩子只要覺得學習有點辛苦就受不了,想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用大腦的生活。
家長因為太過寵溺孩子,捨不得孩子皺眉,捨不得孩子臉上少了笑容,更捨不得孩子的臉頰上滑落辛苦的汗珠。
時間一拉長,孩子悠遊自在過日子的代價就是「不進則退」,課業愈來愈跟不上,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等到猛然發現時已遠遠落後同學太多以致於想救也不知從何救起。
這種「學習弱勢」,無關教育資源多寡,無關城鄉差距,無關家庭經濟,無關教師的教學品質。
孩子的「學習弱勢」,也會造成他在團體中的自卑心態,自覺不如人而看輕自己。
當看到同學傑出表現時,自卑、羨慕、自責、嫉妒、眼紅……想要取得好表現,卻又怕辛苦;幻想下次要進步,卻又有沒實踐的勇氣與毅力。
沒想到原本想要悠哉度日的想法,在看見自己與同儕的差異愈拉愈大,距離愈離愈遠,最後竟變成孩子內心最大壓力及痛苦的來源,大相矛盾。
就是父母過度保護,無止盡寵溺孩子的代價。
父母害怕孩子不快樂,因而大量減低了孩子該面對的現實挑戰,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家長在孩子尚未遇到問題前,就急著把問題解決了,孩子從沒好好思考如何解決難題、面對突發事件;孩子在遇到學習困難時,家長心疼孩子受苦委屈,大人代勞,或是關說求情。
孩子沒有在正確的引導下發展出「轉化逆境」的能力,遭遇困境只想要逃避,嬌生慣養「挫折忍受度」降低,以致於適應生活的能力也相對降低。
抗壓力低就容易產生各種不適應症、偏差行為及退化行為。
孩子長愈大,反而愈脆弱。
當孩子漸長,父母老去,人生課題何其多,父母再愛孩子也無法為他承擔未來的人生。
如果希望老來安心高枕無憂,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迎向挑戰,學習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