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班上的孩子有許多人都感冒,還有孩子得了A型流感,因此如果有家長發現孩子發少,可以參考此篇文章,照顧孩子,讓每位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來上學!
1.一定要帶孩子去看醫生:提醒大家,柚子醫師沒有現場看到您孩子的狀況,因為造成孩子發燒的原因可大可小,都需要醫生幫助判斷,柚子醫師絕對不希望好意寫出來的衛教文章,導致爸爸媽媽不帶孩子看醫生而產生意外,如果孩子發燒時精神食慾不好就掛急診,精神食慾還不錯就等門診。看診過後,請記得遵循您的醫師指示,請不要拿柚子醫師的這些注意事項去質疑你眼前的醫師。
2.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對孩子來說,母奶、配方奶、果汁、湯汁都算是水分來源,不論在任何情況之下,如果孩子不吃東西不喝水,就可能造成身體脫水,嚴重的脫水是需要住院打點滴的。
3.記錄發燒的時間及溫度:孩子發燒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天,爸爸媽媽緊張混亂的記憶,很難記得生病時的每一個小細節,有時甚至會忘記有沒有吃過藥而重複吃藥,因此請爸爸媽媽拿張紙,把孩子幾點幾分發燒、幾點幾分吃了什麼藥、做了什麼處理全部記錄下來,看醫生時也要把這張紙帶去交給醫生。
4.孩子如果熟睡就讓他好好睡:孩子生病時,良好的休息絕對是復原的關鍵,因此當孩子熟睡時,爸爸媽媽不應該太頻繁打擾孩子的睡眠,就算高燒也不一定要堅持叫孩子起床吃藥;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因為身體不舒服而睡不安穩,可以讓孩子起床吃點藥物,吃藥的目的是讓身體舒服一點,讓孩子能夠好好入睡。
5.有慢性疾病請積極退燒:如果孩子平常就有心臟疾病、慢性肺疾、慢性貧血、先天代謝疾病或者之前曾經發生過熱痙攣,發燒這件事會讓心跳加快、血液輸出量變多,增加氧氣消耗而加重身體負擔,因此要考慮積極退燒而不應放任孩子發燒。
6.沒有慢性疾病,低於39度可以不吃退燒藥:發燒本身不是壞事,體溫上升有助於減低入侵人體的微生物複製,增加人體對付發炎的應對能力,因此一個健康的孩子體溫低於39度可以考慮不吃退燒藥。
7.先服口服退燒藥,無法退燒再考慮用肛門塞劑:很多爸爸媽媽會因為孩子高燒就優先使用肛門塞劑,事實上口服退燒藥跟肛門塞劑的藥效時間差距不會太大,因為心急而先使用肛門塞劑只會多增加孩子的不良情緒反應,爸爸媽媽自己將心比心想想看,孩子的身體就已經很不舒服了,結果爸爸媽媽拿東西硬塞進孩子的屁股裡,孩子當然心情更不好,因此能夠口服退燒藥物還是盡量口服,另外有些爸爸媽媽會說,孩子正在睡覺,無法叫起來吃藥,因此只好用肛門塞劑,事實上請爸爸媽媽看上面的第4點,如果孩子睡得不錯,根本不需要急著叫孩子起床只為了退燒。
8.孩子會冷或全身發抖,請加強保暖:當孩子體溫要升高之前,身體會減少流汗,全身畏寒發抖,一直抖動到身體設定的發燒體溫才會停止,因此當孩子全身發冷發抖時,我們可以幫忙孩子加多衣物、喝溫開水或是蓋棉被加強保暖,主要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不要發燒,而是在發燒之前讓孩子不要那麼不舒服。
9.孩子會熱或全身流汗,請減少衣物幫助散熱:當孩子體溫到達設定的發燒溫度時,身體會啟動退燒機制,孩子會開始覺得好熱好熱或者全身流汗,這時候請讓孩子衣物寬鬆、維持室內通風、甚至吹冷氣都沒有關係,主要的目的不是讓孩子迅速退燒,而是讓孩子在退燒的過程當中不要那麼不舒服。
10.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形,請再去看醫生:一定有些爸爸媽媽會在心中問,發燒的過程中發生熱痙攣怎麼辦?事實上這是柚子醫師之後一定會寫到的系列內容之一,對於任何疾病,柚子醫師就算千言萬語也講不完所有孩子的每個狀況,因此當孩子發燒時,出現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形,請不要直覺認定沒事,柚子醫師常常都建議,再帶去給醫生檢查一下,檢查之後就算沒有問題,求心安都好。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601-%E6%9F%9A%E5%AD%90%E9%86%AB%E5%B8%AB%EF%BC%9A%E5%AD%A9%E5%AD%90%E7%99%BC%E7%87%92%E6%99%82%EF%BC%8C%E7%B5%A6%E7%88%B8%E5%AA%BD%E7%9A%8410%E9%BB%9E%E5%BB%BA%E8%AD%B0%E5%81%9A%E6%B3%95/?page=3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有一天,動物們決定去隔壁學校看看。老師對大家說:「大家一起走路去吧!」小鳥問:「我的腿短,可以飛過去嗎?」海豚也問:「我可以游泳過去嗎?」老師回答:「不行,大家都要用走的,沒有特殊待遇。」這下麻煩了,小馬和小狗不一會兒就抵達終點,但是小鳥走得很困難,海豚一離開水,根本動彈不得。
原本大家可以用各自的方式抵達終點,卻因為老師無視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造成有些動物無法發揮出實力。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就像故事中的小鳥一樣,在還沒有機會證明自己能展翅高飛前,就先被認定是隻笨鳥,因而喪失了信心。
即使身為父母,也不一定能看見並欣賞孩子的獨特。
餐廳裡一群媽媽們的育兒經,最能引起共鳴的是抱怨小孩。一位家長大吐苦水:「我兒子考試容易粗心,同樣的題目一錯再錯……每晚陪他寫功課比白天上班還累。」「那他總有優點吧?」這位媽媽思考了一會說:「只能說他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以後可以做什麼?」聽完令人倒抽一口氣,不知何時,「善良」如此珍貴稀有的特質,卻因為無助於學習,而被視為一文不值?
研究發現:性格影響學習,但最易被忽視
學習能否成功,往往受到智力(認知能力)與非智力(非認知能力)兩種因素的影響。前者指的是孩子擅長什麼、學什麼比較容易,常用分數、性向測驗來判斷孩子的智力及能力表現。
後者則包含動機、興趣、性格等,無論孩子的天賦潛能如何,都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才能將潛能化為可以在學習中展現的真實能力。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是性格。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展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國外統計(出處待查)用來描述性格特質的英語詞彙接近兩萬個,突顯了性格的龐雜度,因此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性格的心理測驗。事實上,性格沒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評量,有與生俱來的因素,更受後天文化環境影響,無法全然改變,卻可以調整。
文章來源: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636-%E4%B8%8D%E5%8F%AA%E9%81%A9%E6%89%8D%EF%BC%8C%E9%82%84%E8%A6%81%E9%81%A9%E6%80%A7%E3%80%80%E8%AE%93%E6%80%A7%E6%A0%BC%E6%88%90%E7%82%BA%E6%88%90%E5%8A%9F%E5%8A%A9%E5%8A%9B/?page=4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員說,苦於無法讓幼兒入睡、或者幼兒睡眠品質不佳的家長,只要做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看到顯著的變化:在睡前幾小時,就關掉家裡所有的藍光產品。
因為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在睡前1小時暴露在藍光下,會完全抑制學前兒體內的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能讓人入睡的賀爾蒙,幼兒的身體要在停止接觸藍光50分鐘以後才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
該研究上週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生理學報告》。這是第一個針對藍光對幼兒內分泌影響所做的研究。在3C產品普及於各年齡層的此時,這份研究即時提出證據,證明由於幼兒眼睛構造尚未成熟,藍光對於成長中的幼兒影響更大,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影響生理時鐘運作。
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藍光對於成人的影響已經有很充分的研究,但藍光對學前兒童在生理、健康、發展各方面的影響,我們還不知道。」領導本研究的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睡眠實驗室研究員拉米瑟·阿卡沁(Lameese Akacem)說:「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發現幼兒對藍光極度敏感。」
為了做研究,研究員用10個健康的、3至5歲的孩子進行7天的實驗。在第1天至第5天,這10個孩子遵循嚴格的就寢時間,以將他們的生理時鐘調整到最正常的狀態,到了第5天,這些孩子的身體在傍晚同一時間就會大量分泌褪黑激素。
到了第6天,研究團隊到這些孩子的家裡創造一個陰暗的環境,用黑色玻璃紙蓋著窗戶,把所有的電燈都換上低瓦數燈泡,來確認所有的孩子都暴露在同樣的光線下,因為曝光的程度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
幼兒比成人對藍光更敏感
當天下午,研究員多次取樣孩子的唾液來確定他們褪黑激素分泌的程度。第2天傍晚,他們邀請孩子們在一張光桌上畫圖或玩桌遊1小時,這張光桌持續發射出約1仟燭光的藍光量。
然後研究員再度採樣孩子們的唾液,並與前1晚的採樣比較。
結果發現,暴露在1仟燭光藍光下1小時以後,幼兒褪黑激素的分泌量驟減88%。直到遠離光源50分鐘後,褪黑激素的分泌才恢復正常。研究員指出,過去曾有類似針對成人的研究發現,暴露在1萬燭光的藍光下1小時後,成人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減少39%,可見幼兒對藍光更為敏感。
出自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482-%E5%B9%BC%E5%85%92%E6%AF%94%E6%88%90%E4%BA%BA%E5%B0%8D%E8%97%8D%E5%85%89%E6%9B%B4%E6%95%8F%E6%84%9F%EF%BC%8C%E7%9D%A1%E5%89%8D1%E5%B0%8F%E6%99%82%E5%88%A5%E7%94%A83C/?page=2
現代家庭小孩都生得少,孩子集所有長輩寵愛於一身,大人們總是讚美或包容他,因此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但是,現實的世界並不是以他為核心在運轉,當批評的言論開始出現,或遇到不順心的狀況時,往往無法接受。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自己無法接受的情況時,可能會哭鬧或摔東西,反應激烈一些的還會撞牆或撞地板。遇到孩子玻璃心碎滿地的時候,爸媽可能忍不住會想:「為什麼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這麼差呢?」
當孩子遇到失敗、不順心或無法處理的狀況,會覺得挫折,而且情緒也會大受影響,是正常的嗎?爸爸媽媽不妨反過來想一下,當自己遇到挫折時,是不是也會感到悲傷、憤怒或失落?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是不是偶爾也會因為挫折而哭泣或悶悶不樂呢?即使是大人,難免也會因挫折而退縮或逃避吧。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想哭想鬧是正常的,但大人因為怕吵、怕被笑、怕被責怪或怕浪費時間,因此會要求他自我控制。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曾跟孩子說:「這一點挫折有什麼嘛,你是男生,要勇敢一點,有什麼好哭的呢?」任何人都會有情緒,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或擔心吵到鄰居,而要求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
爸媽們,別再責怪小孩遇到挫折時總是出現負面情緒,反而應該想辦法提升他對挫折的忍受度,也就是「抗挫力」。抗挫力較高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比較會以正面、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想要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可以依照下面步驟著手:
1.建立成就感
不要去挑剔孩子不好的部分,反而應該放大好的部分,讓他獲得成就感。例如孩子疊積木時,每次疊到第三個就倒,此時家長應該先讚賞他已經很努力疊到兩個了!讓他覺得:「我也做得到!」才能建立成就感。
2.給予適當挑戰
當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後,大人可以開始把難度提升,給予適度的挑戰。在孩子能力範圍之下,鼓勵他多做一些,例如寫作業時再多寫一行生字,當孩子達到目標後,不只會更有成就感,自信心也會跟著提升。
3.放手讓孩子做
現代家長總是幫孩子做得太多,當問題出現時,老是急著幫忙處理,久而久之,當孩子獨自面對挑戰時,會因信心不足而逃避。家長們請學會放手,只要在一旁默默觀察,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即可。這樣才能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成長,並且相信自己會越來越好。
4.鼓勵、讚賞
提升孩子的抗挫力絕非一天兩天的事,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如預期的時候,家長應針對好的部分給予鼓勵及讚賞,多跟孩子說:「你真的好棒!」之後再鼓勵他繼續嘗試看看。這樣做能減輕因挫折所帶來的壓力,也能幫助孩子以正向的心態面對挫折。
5.預習挫折
預習挫折就是:「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免不了挫折,如果能準備好面對挑戰,並且想好萬一情況不如意時該怎麼辦?這樣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才懂得如何尋找資源及找到適當的人來幫忙解決問題。
出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803-%E5%BC%B5%E6%97%AD%E9%8E%A7%EF%BC%9A%E6%8B%92%E7%95%B6%E7%8E%BB%E7%92%83%E5%BF%83%E5%B0%8F%E5%AD%A9%EF%BC%8C%E6%8F%90%E5%8D%87%E5%AD%A9%E5%AD%90%E6%8C%AB%E6%8A%98%E5%BF%8D%E5%8F%97/?page=2
現在因少子化時代來臨,許多家長只有生一、兩個孩子,因此對孩子呵護至極,且幫他們把任何事都做得好好的,其實放手讓孩子學會做事、負責任,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抗挫力!放手讓他們去嘗試新事物,藉由挑戰目標提升成就感,適時的給予鼓勵,讓他們可以不斷進步,就算遇到挫折也不放棄,這才是孩子應該學會的能力!
想完全杜絕孩子說謊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畢竟日常生活中無論從電視、電影、甚至書籍當中都充滿「謊言」,例如聖誕老人的故事讓孩子感到幸福,或是牙仙子讓孩子不害怕拔牙,甚至連家長本身在社交行為上,難免都需要以善意的謊言來做一些巧妙的掩飾跟偽裝。
經研究顯示,當家長發現孩子撒謊時,說教和處罰其實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要根除或降低說謊的頻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說實話的好習慣;美國耶魯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艾倫・卡斯汀(Alan Kazdin)更在《時代雜誌》上提供了3大方法,養成孩子開口說實話的好習慣:
請孩子分享今天學校發生的事,讓他們習慣每天都描述真實發生的事情,這是一種練習,孩子習慣後自然就會運用到其他場合上,當孩子願意跟你分享他的一天,你應該發自內心的稱讚他,像是「你跟我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很棒喔!」,再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或擊掌,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正面的鼓勵,就算你不刻意練習,孩子也會願意跟你坦誠相對。
然而,如果你不小心抓到孩子說謊,家長可以這麼與孩子說:「你沒有說實話,這樣你在外面可能會惹上麻煩,最好要誠實喔!」不需要嚴厲苛責,因為你的言語與音調本身就表達出你的不讚賞,溫和的處罰甚至比嚴厲更有效!
以身作則就是家長必須明白的做到誠實以對,你不需要言過其實,只要跟孩子分享今天發生的真實事件就好了,你希望孩子變得誠實,那麼盡量提供愈多可供參考的經驗愈好;時間上可以挑在晚飯開始或結束後都可以,然後請每個人都說說今天發現了什麼,並由旁人具體給予稱讚,這麼做的好處是家長示範了如何說實話,孩子也有練習的機會。
總而言之,處罰不太可能改變孩子的習慣,或是看到你希望孩子具備的行為,這不代表你只能坐視不管,而是用溫和的處罰,像是失去某些權力、短時間禁足、顯露出不高興的表情等,這都會比打罵或是直接奪走孩子的物品來得更加有效。
想養成孩子誠實的好習慣,最重要的就是要練習說實話,你必須停止跟孩子這樣說:「你看,說實話多麼容易,你真的不需要說謊。」這樣不僅毫無幫助,更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家長們不妨花2到3個禮拜的時間嘗試這3招,看看孩子進步的狀況,通常在使用這些技巧的2、3三周後,說謊的頻率就逐漸的降低,雖然這不意味著未來孩子就完全不會說謊,但是透過小小的鼓勵與提醒,說謊自然就不再是孩子開口唯一的選擇。
出自翻轉教育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177
班上孩子有意無意也會不小心說謊,
老師和家長們可以利用以上3點培養孩子平時不說謊的習慣,
除了最重要的以身作則外,
以鼓勵代替責備也很重要,
讓孩子不在擔心一直被責備,
進而能勇敢表達自我的想法,
讓親師生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