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長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虛榮?台灣家長養不出人才,因為這4點

嚴長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虛榮?台灣家長養不出人才,因為這4點

 

3月 2018年23

 

收藏

                             

 

 

文/嚴長壽

 

我們今天討論教育問題,

不能只關注在孩子身上,

容我說一句可能會冒犯的話,

我覺得,家長本身就得

從觀念先進行再教育。

當我們不願正視自己的問題,

覺悟自己擁有的權利及影響力,

事情便永遠無法改變。

為什麼家長本身會成為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到

底哪些根深柢固的觀念,

成為子女、老師們都難以抵擋的壓力?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台灣家長最容易有的 4 點盲點

願意繼續看我這本書的家長們,

何妨問問自己,是否也有以下盲點而不自知。

 

盲點一: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即使教改進行了許多年,

對大多數家長來說,

鼓勵孩子讀書、拚命擠進明星高中,

然後考進國立大學,

仍然是最讓人安心的一條道路。

很多人提到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於是填滿很多不必要的學習,

這就好像一個人被不斷餵食,

卻不讓他有消化反芻的機會。

 

當我們看到各式補習班林立街頭,

不過是反映社會這種心理現象而已;

某種角度來說,

這也是家長與學生

另一種虛榮與沒自信的表現。

無數的考試和分數織成一張大網,

讓一整個世代的年輕學子,囚困其中,

成為永遠逃不出去的籠中鳥。

國中還正值青春時期,

卻這麼早就全盤否定自己的人生,

怎不讓人心驚?

這一切,許多父母的不安全感和虛榮心難辭其咎。

 

 

 

盲點二:繼續膜拜

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七○年代,台灣工業正待起飛,

整體經濟環境正由一個農業大國,

逐步蛻變成生產基地、世界工廠,

需要大量人才投身工業生產。

因應時代需求,

當時的學校教育具有強烈的現實取向,

為了分工和效率,把一天劃分成許多時段,

如同工廠生產線一樣,

上工、休息,按表操課,

把知識一塊一塊往腦袋裡填塞,

努力把人訓練成聽話的機器,

成為可以投入工業生產的「人才」。

但是,當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

許多工作已經被機器人取代,

台灣必須向上提升、進入新的開創時代,

競爭力不能再只倚靠大量製造。

但在我們的環境中,

只有科技產業一枝獨秀,

我們的教育遠遠落後於社會發展。

 

這種體制,對於人力資源

更是一種殘酷的浪費,

因為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

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裡,

變得愈來愈沒有價值。

當時代往前走,從大結構來看,

我們應該從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

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值框限未來。

諷刺的是,設計今天教育制度的人,

都是上個世代的人,

甚至很多是早已過時的人物,

對未來社會很難再有發言權,

過去栽培他們的方法,

又怎麼能繼續硬套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李安的幸運

是很多不幸累積出來的

國際大導演李安考大學時,

落榜兩次,這種挫敗的感覺,

總令他覺得對不起父親,一輩子遺憾。

直到他進了當年的國立藝專

(現已改制為台灣藝術大學)念電影,

第一次登台演舞台劇,

才電光火石般點亮內心,

找到自己的天賦,

經由多年不懈的努力,

成為世界級大導演。

他的幸運,或許是很多不幸累積出來的。

 

但是,除了大家熟知的李安,

其他在眾人目光不及之處,

藏有多少才華遭埋沒、抑鬱以終的李安?

身為家長的我們,

難道還要繼續膜拜傳統升學主義,

扼殺孩子智育以外的天賦?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

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許多家長將自己一生達不到的夢想,

寄託在孩子身上,

但大多數父母的夢想,

都是依循「安穩的社會階梯」,

對於「成功人生」懷有一種既定看法,

包括:坐擁高薪、在知名大公司工作、

年終豐厚、晉升快速......,

總希望孩子在職業的選擇上,

搶搭主流或所謂的「趨勢」

彷彿最多人走的路,

就是最平坦、最安全的路。

 

不只台灣,美國也是如此

這樣的情形,不只出現在台灣,

美國也是如此。

過去十幾年,

許多美國和台灣的菁英家族孩子,

紛紛選擇念金融;

畢業後,都進入華爾街投資銀行界,

學習購併、炒作、設計金融商品。

這批美國各大名校培育出來的優秀菁英,

最後都被訓練成金融操盤手,

比的都是如何投機、

如何在最年輕時大賺一筆,

整個社會也鼓勵這樣的風氣,

紛紛報導年輕人第一年進入華爾街後,

就能拿到多少驚人報酬。

 

金融風暴就是體制下的悲劇

二○○八年九月爆發的金融風暴,

不就是這樣發生的嗎?

整個社會價值觀,

鼓勵最聰明的菁英變成貪婪的操盤手,

而且是用別人的錢下注。

只憑聰明與取巧,

而沒有倫理與公義思維,

並不足以成就一個真正有視野的未來領袖。

難道身為父母,

希望自己的孩子集所有才幹於一身,

卻只是協助跨國公司做假帳的貪婪員工?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

每隔一段時期,

社會上就會交替出現一些熱門職業,

成為大眾目光的焦點、追逐的方向,

例如:之前火紅的「科技新貴」,

或台灣早期俗諺:

「要賺錢,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

(現在醫生還是很熱門,

但很多醫學生不再選擇辛苦的、

可能隨時挨告的外科)。

過去幾年,

則是因為經濟衰退等各種原因,

許多父母的不安全感加重,

要求孩子全力謀取公職,

不管合不合適,

先捧到一個「鐵飯碗」再說。

曾幾何時,公務員變成新的安全標章、

年輕人逃避風險的避風港,

甚至是金龜婿的必要條件?

 

很多碩、博士生,

也加入考公職的龐大陣容,

因為擁有高學歷,

對於職等升遷加分有幫助。

這樣,我們如何期待抱持這種觀念

進入公職、掌握國家資源的人,

會有責任心和使命感,

為國家永續未來設想呢?

 

重要的東西無法量化

因為考試只容許「有強記能力」

的考生出頭,

考試考不出熱忱、考不出責任心、

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溝通力、

考不出領導力,

考試當然也考不出有遠見、

企圖心和決策能力的未來領袖,

考試更考不出一個人的品格、品味;

至於藝術、文化、教養內涵,

更是統統考不出來。

 

芬蘭教育並不會公開分數

曾長居芬蘭多年的教育研究專家陳之華觀察,

在芬蘭的學校,

考試分數是你和老師兩人之間的祕密,

不能任意公開,否則等於侵犯人權,

製造彼此競爭,甚至是敵對的心理。

 

而北歐的家長之間,

也少有打聽別人孩子考第幾名,

甚至有些科目還會設計難易不同的考卷,

因為考試是評量學生自己學習消化的程度,

而不是用一把尺,比較誰高人一等。

 

台灣教育教出傑出卻道德淪喪的人才

如果我們今天質疑:

為什麼會出現考試傑出的學生,

一路順遂成為政治領袖,

最後卻在道德和品格素養上淪喪,

不如回頭來看,是否台灣的教育內涵,

本身便缺乏教導做人等其他更重要的元素。

 

 

 

找出孩子的天賦就能發光發熱

我們的社會,也不必每個人都是領袖人才,

如果家長能夠認真協助孩子,

探索自己的潛能與天賦,

其實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信的泉源,

在他天賦的領域為社會發光發熱。

 

對學歷的自卑

都是整個社會、整題環境造成

多年前,我受邀為大陸復旦大學、

交通大學、中歐管理學院聯合EMBA班演講,

當時面對全場幾百位大陸名校生,

我坦言,自己經過了很多、很多年,

才終於體認到,過去我對學歷的自卑,

是整個社會、整體環境造成的,

而不是我真有多差、才智多不如人。

可是,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

我會對自己只有普通高中畢業、

沒有念大學感到缺憾?

我們無形中受這種「國之棟梁」

的菁英觀念毒害之深,

連我自己都花了很多年才掙脫。

 

嚴長壽從小弟當到總經理的過程

更是扎實的念了社會大學

其實,從另一個學習管道成長的我,

從美國運通當傳達小弟到總經理的過程,

絕對比大部分的大學教育充實,

我等於扎扎實實念了一所豐富的社會大學;

而我從當上美國運通總經理後,

直接看到、學到一個國際公司的管理,

也絕對不亞於一般研究所、

EMBA班能提供的內容。

而後過去三十多年,

我從經營亞都飯店,

到進一步參加各種國際組織,

甚至最終都能擔任舉足輕重的領導角色,

種種經驗轉化成我對台灣未來遠景的殷切建言,

我想,也足以做為

我從生命經驗中提煉出的博士論文。

 

以我自己親身的經歷,

我認為,身為家長的我們必須率先改變觀念,

接受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梁,

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

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