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證實 台灣食鹽也含「塑膠微粒」

學生遇挫放棄 教師及時輔導很重要

 

教育部每年投入國中小補救教學近10億元,每年受輔學生約36萬人次。但近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英語的待加強比率(C)仍維持約30%;今年數學得C的考生首次跌到30%以下,但英語仍有30.77%得C。不禁令人懷疑,究竟「救」了什麼?學者表示,重點不是怎麼教,而是怎麼學。學生一旦有挫折就會放棄,教師的及時輔導很重要。

教育部國教署統計,高中階段近三年的補救教學進步率分別是47.29%、53.20%、50.46%;國中小階段,數學科106年的進步率為66.99%,比105年的72.96%減少許多。國語和英語106年的進步率,則比105年成長7%和4%。

 

李家同:先了解學生程度 再從那教起

 

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說,好的補救教育,一定要先知道學生的程度在哪裡,然後從那裡教起,可是他常發現補救教育幾乎淪為伴讀,這種伴讀式的補救教育,不可能成功。補救教育必須從小學的低年級開始,進入國中以後再補救為時已晚。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說,補救教學是事後的補救,其實是來不及了。學生學習遇挫再補救「很難」。最好能在課堂上差異化教學,或是及時輔導這些學生學習。

 

陳超明:改稱學習輔導 撕負面標籤

 

陳超明說,補救教學名詞應改為學習輔導。很多學生、家長不願參加,就是因為這個字詞有些負面意涵,怕被貼標籤。一些弱勢學生或學習緩慢的學生,可能都需要個別輔導。重點是學習,不是只有教而已。

國教署表示,已將補救教學向下延伸到小一開始;且除了課後補救,也在課中補救。自106學年度起補助縣市依學校規模及屬性,提供課中補救教學增置教師,以協助學校能依學生個別需求提供合宜教學課程規畫與教學資源。

另外,國教署指出,國中教育會考的待加強比率自103年至107年,英語由33.73%降低至30.77%、數學由33.40%降低至28.72%,由5年趨勢顯示,待加強人數呈現減少趨勢。

教育部今舉行106年度補救教學績優楷模頒獎典禮。獲得績優教學團隊學校的北市三民國中,以分組教學搭配課中補救教學,八、九年級數學課,統一用「跑班」進行,避免學生被標籤化。經過一學年,原本數學考個位數的孩子,可以進步到80分。

三民國中教務主任陳美伶說,老師要照顧補救班孩子的身心靈,「不能只靠老師一頭熱」,單方面強調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是應該先讓孩子有學習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