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績好還重要的事:建立起一輩子都受用的學習習慣

 

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mobile/heng711/11613862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快去唸書!別再滑手機了!」這句話,你一定不陌生,也許正是你家中,親子之間每天上演的對戰戲碼。有的孩子回到家,願意主動唸書寫作業,有的卻需要三催四請,甚至要父母使出河東獅子吼,怎麼回事呢?

 

從小,我的父母給了我一個特別的「禮物」,便是在我剛進入學校唸書時,要求我每天晚上在同一時間,得乖乖坐在書桌前讀書、寫作業,為我建立起定時研讀課業(study)的習慣。即使離開校園許久,每天晚上,我仍習慣進書房去研讀,可能是閱讀,也可能是寫作。至今,受用無窮。

 

因此,我也鼓勵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起主動研讀課業的習慣;亦即,每天放學後,就能在固定時間讀書、寫作業與溫習功課。

 

所謂主動,就是不需要大人提醒或逼迫,孩子便願意投入心思去做的態度。因此,習慣建立的初期,父母需要多花一些心思。但是,簡單而言,只要把握三個原則即可,亦即「小處著手」、「逐步漸進」與「反覆堅持」

 

  • 小處著手:從簡單,做得到的開始做起,順勢而為。
  • 逐步漸進:依照年齡成長,逐步拉長研讀課業的時間。
  • 反覆堅持:每天都要堅持做到。

 

 

從小學開始練習每日定時研讀課業

 

首先,每日定時研讀課業的習慣,該從何時開始做起?

 

我認為,國小一年級是一個絕佳的時間點。因為,孩子開始有系統地學習基礎知識,除了學校的課堂學習外,課後複習的功夫也不能馬虎。而這時,父母對孩子仍有一定程度的威嚴與影響力。

 

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前的半年起,父母最好開始向孩子預告會有這樣的安排,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而從開學第一天起,就要求孩子每天在晚飯後,稍事休息後,於固定時間開啟研讀課業的活動。也許是晚上六點半或七點,都可以;一旦確定時間,每天時間一到,就要求孩子坐在書桌前開始進行研讀。

 

再來,要研讀多長的時間呢?一開始也許20分鐘到半小時即可。請注意,務必從孩子可以做得到的開始,有的孩子一次只能專注10分鐘,那麼,就從坐在書桌前閱讀10分鐘開始吧!

 

接下來,每升上一個年級,就延長研讀課業的時間。例如,升上小學二年級後,從半小時延長為45分鐘,三年級1小時……等,沒有一套固定的時間標準,必須視孩子的狀況而定。延長的時間也必須要是孩子能夠做得到的才行。如果一口氣增加太多的研讀時間,孩子很容易因為做不到而放棄。

 

如此堅持下去,到了孩子約小學五年級時,便會自己視功課量、考試以及身心狀態做彈性調整,家長已經不用再為孩子規定研讀課業的時間了。只要孩子能在放學後,每天晚上固定時間,坐到書桌前開始讀書,就已經建立起主動研讀課業的習慣了。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規劃研讀內容

 

把握上述小處著手、逐步漸進、反覆堅持原則,要建立主動研讀的好習慣並不難。但在這過程中,家長還有些需注意的事情:

 

(一)創造利於研讀的情境氛圍:

 

這裡說的情境氛圍,不是要家長幫孩子購置多麼高級的書桌或文具,而是在這段研讀課業的時間內,全家人放下手邊的工作一起閱讀。請家長在孩子研讀課業的時段,關上電視、放下手機,一起拿起書報雜誌,在一旁陪著孩子一起閱讀吧!言教不如身教,以身作則比不斷嘮叨還有用得多。

 

(二)只規定研讀時間,不規定研讀內容:

 

在這段研讀課業的時間裡,孩子要讀些什麼書,可以試著由孩子自己決定。若孩子的學校作業已經完成,那麼就複習老師白天所教的內容,溫習過了,則預習明天的學習進度;課內的完成了,接著就讀點課外讀物吧!總之,這段時間就是只做研讀有關的事情,但內容是什麼,家長可以給孩子點自由度,學習自己做規劃。

 

(三)與孩子一起討論研讀計畫:

 

延續上一點,當孩子不知道自己在這段時間可以做什麼時,家長千萬別急著下指導棋,不妨透過提問引導孩子思索什麼是需要優先研讀的功課。例如,老師指派的家庭作業,應該優先完成,明天要考試的科目,應該優先複習,當天老師所教授的內容,當天也要溫習……等。多次討論後,孩子便會逐漸學會如何為自己做讀書計畫,規劃研讀功課的內容與先後順序。

 

(四)陪伴但不過度干涉:

 

有的家長在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全程緊迫盯人,一題一題地監督,邊看還要邊指導,順便一題一題再教過一遍,弄得親子之間緊張兮兮、疲憊不堪。請放手讓孩子自行完成功課吧!完成後,家長頂多幫孩子檢查一下,提醒孩子訂正錯誤處即可。

 

(五)鼓勵孩子自行解決課業疑難:

 

當孩子在研讀課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了,家長該不該出手呢?首先,孩子沒有主動發問,家長大可以不必太過熱心地主動幫忙。但過程中,家長可以提醒孩子:「若有遇到不會的題目,可以問爸爸媽媽,我們願意幫助你。」但若孩子太常呼救,一點小問題都要討救兵,顯然過度依賴父母,家長則要鼓勵孩子先自行嘗試各種解決方案。例如,翻閱參考書籍,上網查找資料,或者,打電話與同學討論等。

 

(六)提醒孩子適度休息:

 

有的孩子一旦投入自己有興趣的課業學習時,便會進入忘我的「心流」狀態,等感到累的時候,時間已經過了很久了。家長要提醒孩子至少每半小起身活動一下,讓大腦及眼睛都能獲得充分休息。但也不必太頻繁地提醒,以免時常打斷孩子的在課業學習中的心流體驗。

 

(七)引導孩子體驗研讀課業後的成就感:

 

我雖然沒有很喜歡為考試而唸書,但卻時常能體驗到來自於研讀課業本身的正向情感,像是,全心投入解題時出現的心流狀態,或者解開課業疑難時的成就感。而家長也可以在孩子完成課業研讀活動後,安排一些孩子會喜歡的酬賞物,例如,允許孩子吃點喜歡的食物,或者玩一下電腦遊戲。但對孩子最具有威力的酬賞安排,絕對是來自父母的肯定與讚賞。請不吝惜地告訴孩子:「我看到你今晚讀書如此投入,你是個用功的孩子!」

 

 

之前沒做到,現在起步還來得及嗎?

 

大抵而言,面對讀書考試及課業壓力,研讀課業都不會是個輕鬆有趣的過程。但若能從小建立起習慣,孩子便有能力對抗強度日升的課業壓力,也就是擁有堅持下去的意志力。

 

同時,當孩子能領受到這份習慣帶給他的好處時(例如,為他帶來好成績),即使面對課業壓力仍感痛苦,對於讀書學習也會抱持比較正向積極的態度,也不需要大人三催四請才願意進房去唸書。

 

如果錯過了從小建立定時研讀習慣的黃金時段,怎麼辦?

 

許多家長沒有從小規範孩子定時研讀功課,上了國中才猛然發現,孩子對課業抱著隨性的態度,成績當然每況愈下。現在開始建立習慣,還來得及嗎?當然來得及,但絕非一蹴可幾。遵照相同的原則,從孩子做得到的開始做起。

 

就我的觀察,一個資質一般的國中生,每天晚上需要花費至少1.5小時研讀課業,才足以應付課業與考試。但對於從來沒有定時研讀課業習慣的孩子,要他一口氣坐在書桌前唸書超過半小時,真是要他的命呀!家長仍需從孩子做得到的做起。不如,每天晚上從研讀課業20分鐘起步吧!若能持續做得到,一個月後再延長10分鐘,讓孩子逐步適應這樣的作息與步調。

 

但在這過程中,家長得有更多的堅持,以及對孩子給出更多的鼓勵與肯定才行。

 

 

扼殺孩子學習慾望的五大言行

 

最後,大部分的家長都是求好心切的,特別是在孩子的課業學習上,有時候會因為過多的焦慮,而妨礙孩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若家長有以下五種言行,便可能澆熄孩子讀書學習的熱情:

 

  • 過度干涉—小從平日作業、大到考前複習,無不參與,孩子無法學到如何自行解決學習問題。
  • 緊迫盯人—在孩子研讀課業的過程中,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並營造出嚴肅高壓的讀書氛圍。而生活中的話題永遠圍繞在課業,讓孩子的得不到喘息的空間。
  • 批評指責—頻頻找孩子的缺點,指出孩子錯誤或不夠努力之處,讓孩子感覺挫敗累累。而當孩子有進步或表現良好的地方,卻沒有適時稱讚,或視為所當然。
  • 頻繁打擾—不管是問候關懷,或者監督指導,頻頻打斷孩子專注投入,沒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醞釀心流發生。
  • 標準不一—有時嚴格要求孩子研讀課業,有時則允許孩子拖延甚至不唸書,完全視家長自己的心情狀態來規範孩子卻不自知。大抵而言,孩子小的時候應該嚴格規範,堅持做到,漸漸長大則應信任放手。

 

課業學習是孩子成長過中的重要任務,對孩子而言是一大挑戰。如何陪伴孩子走一段學習路,家長用力要用在刀口上,孩子的學習態度對了,自然能學得好、學得久,這正是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禮物。

 

(本文撰寫於2018年9月18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