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國語第一課《東東的感謝卡》

20180831

  課堂由共讀課文開始,先說明什麼是自然段,請孩子們在唸讀課文時標示號碼順序,除了這個簡單任務,也同時交代第二個任務,就是圈起句號、問號和驚嘆號這三種句末符號。

  本以為這兩個任務很簡單,應該完成率不低,但是在組長帶讀一次之後,卻還有半數以上孩子沒確實做到。將任務將分項給予時間補做,補做之後再讀一次課文,請他們將課文裡人和事找出來,做為後續進程的準備。

  初接觸MAPS的孩子,決定從最容易上鉤,呃不是,是最容易接受的暖身搶答開始。讓每個孩子都備有小白板和白板筆,先測三題生字語詞,收心也順便檢測昨天習寫生字的作業成效。呵,果然作業寫歸寫,真正沒得參考時就不會啦!沒關係,慢慢來磨就好。

  三題測完,中間讓實習老師簡單自我介紹,介紹的內容是現成最好的題目,從中問三個問題,回答也從全體一起做答,改為分組討論依序書寫作答,再搭配搶答順位加分,呵,孩子真的卯起來討論,小屁屁總算是離開椅子了。

  有了暖身搶答的催化,接下來進入基礎架構題的討論。一開始並不說明如何「完整作答」,藉由孩子們的回答內容,展示讓孩子們發現不同處,說明差異也告知優劣,依作答完整度給予不同分數。在第一題的簡答後,第二題答案多了些文字,第三題竟出現了預期中的完整回答寫法,也就是將題目文字加上答案的組合,而且,孩子寫得非常通順,真是令人驚豔!

  開學第二天就有意外驚喜,好的開始,希望能繼績下去。

20180903
  週末將教學簡報做了修改,原本的設計是在討論過所有基礎題之後,再讓孩子們去歸納出意義段標題,但是,這樣的做法擔心會因為時間拉長,學了後面卻忘了前頭。所以,設計新的提問,改為討論了一個意義段所包含的基礎題之後,就讓孩子們寫出意義段標題。

  今天課堂上先檢討晨間時間的功課,那是一段約五十字的文句,裡頭有刻意書寫錯誤的字,請孩子們挑出後改正,將句子以正確文字謄寫到直行本裡。檢討時除公布錯字有哪些,特別提醒幾個字的書寫筆劃,也稍微提示如何從字的結構猜測字義,藉此來判斷是否用了正確的文字。另外,上週完成的書插和借書登記,也利用課堂做一下說明,同時宣布從今天起就可以開始借書,下課時,幾個愛看書的孩子就拿了書插,換回自己喜歡看的書。

  進入課程,先從三個帶生字的語詞測驗開始。有了上週的經驗,學到把字牢牢記得的多,不當一回事的有,呵,機緣尚未成熟,繼續觀察並等待好時機來推一把。語詞測驗後,複習上週討論的基礎架構題第一到三題,不寫,直接舉手回答。很奇妙,真的就從字數最少的簡答開始,然後逐漸增加文字,最後達到題目加答案的完整回答。第二題時改變更明顯了,一開始回答的完整度就有五成,很快就出現完整回答。可見在觀摩比較之後,學習進步有方向、有鷹架,搭配著小組分數的增強,「學會」不是不可能的事。

  第一、二題的複習結束後,將新設計的提問丟出:「自然段第1~3段說的是同一件事,請各組討論後,用4~6個字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寫出來。」經過引導討論後,比較各組的答案,讓孩子們找出最好的,最後歸納成「東東受傷」。簡單帶入「意義段」的概念,說明如何合併意義段,再讓他們將第一個意義段的標題抄寫在課文上,接著複習基礎架構題第三題,一樣口述答案,漸次完整。

  接續第三題,完成第四題和第五題的討論,分別照顧東東的人和他們所做的事來繕寫答案。最後統整第三題到第五題,「自然段第4~6段,作者用三件不同事情傳達出一個相同的意思,請各組討論後,用4~6個字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寫出來。」討論、比較後擇選「照顧東東」為第二個意義段的標題。

  還有最後一段和最後一題留待明天完成,預計在完成基礎架構題的討論之後,就要來帶著孩子們繪製心智圖,這一課預期的目標在共同完成第一、二層,第三層則交給他們回去思考補充。

20180904
  結束最後一題的基礎架構題,為最後一段定下「東東感謝」的標題後,帶孩子們回顧全課,問他們是否發現作者的寫作順序?提供「先寫……,再寫……,最後寫……」做為參考。有孩子很快會意過來,說出先寫原因,於是在黑板寫下,再追問:「這裡的原因,指的是哪一件事呢?」經過一些暗示後,孩子們終於察覺就是整理出的意義段標題。依此,分別將寫作順序寫下:


  (1)原因──東東受傷
  (2)經過──照顧東東
  (3)結果──東東感謝

  再帶著孩子們發現標題裡有共同語詞「東東」,將它刪去不影響聯想卻更精簡,告知他們這就是心智圖第一層的主要關鍵詞,是課文的架構基礎。讓他們在空白本裡,先將課文名稱寫在中央位置再框起,然後示範如何把第一層各分支畫出,請他們在本子裡摹畫下來。

  接著,依序從第一個分支開始討論,找出底下的細節訊息。「受傷」這一段分別從「如何發現」和「受傷原因」著手,找出「枴杖」和「滑倒」做為次要關鍵詞。「照顧」這段則是從「人」出發,分別找出「美雲」、「老師」和「其他同學」。「感謝」就從東東想表達謝意對象去思考,分別是「同學」和「老師」。

  完成心智圖的第一、二層,預期目標已達到。提醒孩子們後續可以再入探討論的內容,包括有在第一個意義段裡,看到枴杖後老師和同學的反應,以及對滑倒受傷這個原因,東東和媽媽的作法有什麼不同?第二個意義段則是引導他們去發現,照顧者從美雲到老師再到其他同學,這樣的寫法和這些人與東東的關係有關嗎?人數上從一個人到兩個人再到其他同學,又有什麼用意嗎?這些問題交給孩子們去想想,做為完成隱藏版作業的參考依據。

  利用一些時間帶孩子們思考,如果這篇課文刪除一開始的兩個問句,讀起來會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在他們用看的看不答案時,請孩子們試試用說的。幾個令人捧腹的唸讀之後,漸漸發現語氣不同會出現不同趣味,順勢說明若是直接進入第三段內容,依然可以知道東東受傷,但是透過兩個問句的引領,閱讀時想像的語氣讓腦海裡出現情境,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最後,請他們試著用問句起頭,擬一段感謝媽媽(爸爸)的話,寫一張給媽媽(爸爸)的感謝卡,做為班親會的彩蛋。

 

20180905

讓孩子們回去找各分支後頭的細節線索,停在昨天進度的多,只有少數幾個真的去思考,有一個還抄兩年前的圖,連線條折曲都一模一樣,哈,學習態度有待改進。

 

20180907

  將基礎架構題做成學單,在課程最後發下,權當後測單。雖然題目在課堂都討論過,但是評量不是我的目的,檢視才是,一方面檢視孩子閱讀題目的能力,一方面檢視課堂教的完整回答是否學會,更重要的是最後一題,真的知道課文架構嗎?9/29,在第一課有這樣的回饋,算是很滿意的,二升三之後的第一課,9顆種子萌芽,其他20個先讓他們觀摩,然後再次說明,期待他們也能早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