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小一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王麗卿/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 講師***

前言:
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意味著在著手任何事務時一開始的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就拿孩子的發展過程來說,如果小時候養成許多好習慣,例如:生活自理得當、待人處事有禮、讀書作業自動自發、情緒穩定正向、快樂開朗,那麼在未來的學習路上一定是很順利的;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在生理功能、情緒或學習過程出了狀況,只要發現早,及早針對問題治療或補救,雖然比較辛苦,還是能享受到「先苦後樂」的欣慰。

但是,如果一開始孩子的問題沒被發覺,像是上課無法專心、聽不懂、記不住、焦慮不安、不想上學、人際關係不良,這些一開始看似不大的小問題,隨著時間不斷向前,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等到問題行為嚴重時,則需要更大的心力來補救,因此,在此筆者必須要強調一個觀念,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家長則在這個過程中舉足輕重。今天我就從這個角度來談談家長如何幫孩子在初入學階段適應新環境。

一、情緒方面:

1. 安定孩子的心,避免出現分離焦慮症或選擇性緘默症。

有些先天特質敏感或是感統失調的孩子常會害怕面對陌生人或環境,尤其是要離開最親近的人而進入到一個新環境時,例如:托兒所、幼稚園或小學,在他們的心裡產生嚴重的恐慌。一般孩子到新環境也常會有不願家長離開而哭鬧的情形,但是經過安撫或被好玩的事吸引,幾天後就適應了。

可是有些孩子對於陌生感產生的強烈情緒感受,例如:哭鬧、彆扭、亂發脾氣,如果家長以為這是過渡時期並不在意,依然把他送到學校以後轉身就走,這些觸覺敏感的孩子則整天籠罩在焦慮的情緒裡無法與外界互動,哭鬧一段時間後他則轉化為封閉自己,拒絕跟外界交流,變成在家則沒有溝通問題到學校卻出現不開口、不回應的情形,影響了正常學習。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家長在入學這段期間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如果孩子睡前哭著說不想上學或早餐過後哭了就嘔吐,一定要了解問題的原因想辦法安撫他、化解問題,如果持續半個月都沒改善,最好跟老師商量對策或以愛心志工方式在學校陪孩子一段時間穩定他的情緒,讓他能漸漸熟悉老師及同學,這樣才能消除他的焦慮感。

2. 引導孩子正向思維模式,樂觀面對困難與挫折。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困難或挫折會不屈不撓、奮發圖強,而有些人卻逃避面對、充滿沮喪,有大部分的原因是受到這個人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例如:有一個人從小在大人口中獲得一個觀念,那就是「無商不奸」,這個觀念影響他對商人的看法,因此他每次去買東西或訂貨,都非常不信任對方,總認為對方會騙他,因此,付錢時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這就是負面的思維模式造成他的問題。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從小因環境或個人經驗逐漸形成,是悲觀或樂觀?是積極或消極?後天的養成因素佔了決定性的影響,從小培養孩子正向、樂觀的思維模式是給孩子最大的寶藏。筆者在處理一些學生的學習問題時,常遇到一些資質聰慧的孩子一看到文字題或數學應用問題時馬上反應說:「我不會」,這不是他能力上學不會,而是一開始時可能因為學不好被罵「笨」的挫折感讓他心裡產生排斥,每次面對時一種心理壓力逐漸形成--「我就是笨、我就是學不會」,沒有信心使他越來越討厭看書或寫文字題。

如果當初孩子在學習閱讀文字時可能看不懂而有困難時,家長若能陪伴他一起看書,安撫他並告訴他:「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學就會的,像你小時候學走路、學講話也是慢慢學會的,學彈鋼琴也是一樣啊!不要心急,你才剛剛學國字,一定要唸出來才會懂,來!爸爸〈媽媽〉陪你一起唸出來。」一段時間後孩子熟悉了國字後就會發現他大都看懂了,他獲得的經驗是「不會的事物只要多練習,熟悉了就會了」。

這也是他以後在面對挑戰時的正向思維模式。有很多情緒障礙的孩子也都是因為負向的思維模式--「別人都在欺侮他、別人都怪他、別人都討厭他、都是別人的錯」造成他們常生氣、抱怨、攻擊別人或封閉自己。讓孩子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只看到別人的錯、挑剔別人,孩子的心量就大,不會斤斤計較,也不會悶悶不樂了。

3. 替孩子製造人際互動的機會,藉以學習人際技巧。

有些孩子或許因為是家中獨生子女從小大都是自己玩,在家的資源他獨享,沒有人跟他搶玩具,也少有機會學習分享或妥協的精神,也有一些孩子先天特質較為特殊〈固執、彆扭、畏怯、無法自我控制〉常常在團體中與同伴共處時出現糾紛或衝突,因此人緣不好,人際關係不佳。

現今的社會工作型態需要的是團隊的精神,在團隊中不能有唯我獨尊的霸氣,要與人合作必須擁有尊重、接納、容忍、不計較的心,在學校裡是培養孩子人際技巧最好的場所,也是發覺孩子的人際互動有問題的時機。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在校的人際關係不良時,可以利用假日請幾位同學或鄰居小朋友到家中玩,藉此在旁觀察孩子與人的互動問題出在哪裡,再找機會引導孩子對朋友正確的態度或心境,例如:在看電視時或讀故事書時,適時藉劇中或書中人物的情境跟他討論。

與朋友交往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如果有人排斥你或忌妒你,你該怎麼辦,這些問題都可讓孩子在遇到狀況時學會處理而慢慢累積經驗,孩子下次在面對類似問題時才會更成熟的處理。人際互動才會圓滿。

4. 運動與休閒娛樂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要件。

健康的身體是良好的學習及情緒的基礎,就像電腦的硬體設備,若無瑕疵則軟體操作順利又有效率,若經常短路,那麼操作起來則可能面臨常當機的苦惱。

現今社會居住環境及生活型態缺乏足夠的活動空間及機會讓孩子盡情發展肢體運動,使得孩子專注力、耐力、反應能力、動作協調能力、情緒穩定性都不足,這些都深深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及人際關係,所以多陪孩子運動、戶外參觀或活動有利身心及認知發展,看電視或玩電腦並非好的休閒娛樂,況且看過多的電視、玩過多的電腦遊戲會扼殺了孩子的原創性,家長只要用心規劃,就能建立一個好的運動習慣。

大腦功能出現問題的孩子,例如:癲癇、腦中不正常放電、過動症、情緒障礙、憂鬱症、妥瑞氏症等孩子更要適當的運動。「分心不是我的錯」的作者在另一本書中提起運動對大腦的影響,『運動的時候,腦中血液增加,氧氣跟著增加。運動會刺激分泌許多養分、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的前驅化學分子、生長激素....這些都是腦部需要的物質。

運動也會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分泌,這種因子會進一步刺激新神經細胞的成長,.....對ADD患者,更重要的是運動可以提升專注力、延長專注時間、提升警覺力、增加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說那麼多是因為現代的家長都忽略了這項不用花錢卻功能廣大的治療方式。

5. 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或管道。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引導或訓練孩子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孩子長大了就不會習慣把內心話說出來。許多家長一定有同樣的經驗,那就是每次問孩子說:「你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啊?」 孩子經常是聳聳肩說:「沒怎麼樣」,家長以為真的沒事,那很可能忽略了一些潛藏的危機。如果家長能將問題問得具體一點或好笑一點,例如:「今天有沒有小朋友忘了帶書包?」或「今天有沒有什麼爆笑的事?」只要孩子願意講,話匣子打開了,家長就可以再進一步地問:「老師上課講的你聽得懂嗎?」「你有沒有交到好朋友?」只要進行一段時間就會漸漸形成習慣,孩子以後回家就會自動把學校的事說出來,家長也可以了解孩子可能的一些問題,儘早引導或補救。

二、學習方面:

1. 家長適合扮演輔導而非主導的角色。

輔導是尊重及了解孩子的特質,提供孩子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並在旁陪伴、解惑、引導、精神支持,孩子能依自己的個別差異漸漸學會自主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發展自己的潛能。

根據美國應用心理學者的研究,如果父母每天撥出一小時陪伴、教導孩子,教育的效果便會增加20% 到30%。

主導的意思在此表示主觀性地依照父母自己的喜好或想法來安排,並非依照孩子的意願、特質或興趣。許多主導性強的家長經常依自己心中理想的模式來打造孩子的未來、積極地為孩子安排所有的學習活動,希望孩子在校名列前茅,各項才藝競賽脫穎而出,讓他們深感光榮。也確實有很多可塑性強的孩子在這樣的安排下學習路上一帆風順,成就卓越。

但並不是每個相同的情境都有著一樣的結果,我們可能常常看到另一種景象,就是父母積極地督促孩子的功課、安排孩子學這學那,孩子卻毫無學習意願,每天懶懶地只想玩電腦遊戲,讓父母一看到此種情景就火冒三丈,砲聲隆隆,恨鐵不能成鋼的忿怒一觸即發。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個問題必須從孩子的先天特質及學習風格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否配合來分析。

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需透過大腦的運作、處理,大腦的左右兩部份各司不同的功能,每個人的左右腦發展狀況並不相同,因此有左腦優勢學習型、右腦優勢學習型及左右腦並重的學習型。左腦優勢比較傾向理性思考、邏輯分析、條理分明、語文處理強的學習風格,右腦優勢則比較傾向感性直覺、空間藝術、創意,隨興的學習風格,如果一個做事要求嚴謹、按部就班的父母,面對的孩子卻是丟三落四,直覺隨興的孩子,彼此間都會產生挫折感,衝突可能也會難免,而且在面對學習時每個孩子的學習態度也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主動學習態度及被動學習態度,主動學習型的孩子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有高度學習意願,因此家長只要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例如:圖書環境、才藝課程、戶外教學、競賽挑戰〉,他們都會自主學習。被動學習型的孩子也有非常優秀的資質,但是學習動力不明顯,影響他們學習的因素除了環境之外,人為因素也很重要,他們適合循循善誘的方式,如果操之過急,強迫之下可能造成反效果。

因此影響他們學習的這些先天特質因素與環境交錯影響,常使得一些孩子小時了了,卻大未必佳,也會讓一些資質不錯的孩子卻失去學習意願。家長如果能依孩子的特質,順勢引導,孩子沒有壓抑比較能將潛能發展出來。

2. 如何培養孩子主動完成作業、整理書包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剛入學,沒有馬上進入情況,可能還不知道聯絡簿的功能,不知道寫功課要看聯絡簿,整理書包也要看聯絡簿,這些細節家長都必須考慮到,有些孩子理解力強,很快就能進入狀況,可是有些孩子可能很久都搞不清狀況,這段時間家長的引導與養成習慣最重要。寫功課時家長最旁邊適時給予協助,但是不要管太多,例如,字寫不好,擦掉叫他重寫,或不斷在旁邊嘮叨、囉唆,罵他「怎麼那麼笨」,這些態度及口氣都會影響孩子日後寫功課的情緒,很多孩子後來不喜歡寫功課都是因為不舒服的經驗而形成心理因素造成。

所以家長要有智慧的做啦啦隊,並規畫寫功課及休閒時段。睡覺前陪孩子一起檢查明天要帶的物品是否都準備好了,養成習慣以後你就輕鬆了。

3. 如果孩子在學習方面出現問題,該怎麼辦?

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學習注音符號有困難,或是國字學過很快就忘了,這時你不要花太多時間強迫孩子不斷抄寫企圖讓他記得,因為這麼做有可能效果不大或是引起反效果,因為這些符號或國字對他來說如果沒意義,他抄寫20遍30遍還是很快就忘了,該怎麼辦呢?

學習注音符號是認字的基礎,孩子要靠注音符號來學習閱讀國字,所以這個基礎學不會,後面的國字、閱讀學習都受影響,所以家長必須想辦法讓孩子視覺上熟悉字形,聽覺上記住語音,但是往往我們弄錯方向,孩子的學習事倍功半,課業越來越落後,加深他們的挫折感。

如何才是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呢?請家長去書店選一本孩子有興趣的圖畫書,每天都唸給他聽,讓他對其中的內容熟到耳熟能詳,他知道你唸到哪個字,在過程中你可以每天挑出一個聲符及韻符讓他熟練,例如:孩子喜歡「恐龍」,書中出現的字都可以拿出來練習,每次所選出來的符號除了個別熟悉外(ㄎ,ㄨ,ㄥ),再教他拼讀(ㄎㄨㄥ)以及學習四個聲調,一個聲符加韻符熟練之後再換另一個,可用手指頭描寫,用觸感來加強記憶,每天學習過的符號要把它以馬克筆寫在西卡紙上貼在家中他常去的地方,常常提醒他唸一唸,並做聽寫練習,這樣,積沙成塔,孩子慢慢學會注音符號,切記,要常唸書給孩子聽,再陪伴他一起朗讀,增加他的理解能力,否則,很多孩子把所有時間花在寫功課上,寫完功課什麼都記不住,年紀雖然成長,沒有知識也沒有常識,什麼都不懂,潛能也沒開發,真的很可惜,我見過很多到了六年級的學生在國字的書寫上有問題,家長都說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在練習國字,結果孩子不但國字學不會,其他的能力也都沒建立,這是始料未及的,希望前人的慘痛教訓給有類似情況的家長一個借鏡。

希望每個孩子在學習路上越來越進步,希望每位家長在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越來越放心。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