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4514
小熊的摯愛離開了,怎麼辦?我們如何幫助小熊?
跟著書,一步一步走,我們一起走出悲傷。
每個人都會面臨摯愛的親友離開自己,會感到沉重悲慟,甚至難以承受。而當小朋友面對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緒呢?
發生的事情,就是發生了,它永遠不會消失。面對告別,無論是生離還是死別,都有ㄧ段路需要走,伴隨而來的各種情緒,是需要被面對被正視的,不要因為害怕沒有人理解你,就把悲傷埋起來。在本書中,我們將跟著小熊面對悲傷、想念摯愛、宣洩情緒、封藏思念等,透過實作引導孩子和成年人都能慢慢地接受並面對現實,消化悲傷,進而漸漸回到生活的正軌中,和回憶、思念和平共存著。
書中圖象畫面內斂而細膩,溫潤的色調暖化內心冰冷的溫度。內頁預留許多空白處,幫助保留下我們和摯愛的點滴,也陪伴我們渡過憂傷,世界運轉著,我們持續走著,摯愛不曾離去,依舊在我們心中。
本書特色
因為我好想念你〜面對告別,你並不孤單
這本書讓摯愛離去、悲傷籠罩的人們,內心逐漸溫暖而勇敢。
※這是一本教學的書,也是一本陪伴的書,
教你怎麼面對哀傷、封存回憶,也陪伴你度過最難的人生階段。
※故事情節彷若真實人生,小熊就像是你、我或是身邊任何一個人,
我們都會面對這樣的事,也必須學習處理這樣的事。
※書中藉由有趣且新穎的實作帶領我們解讀自己的情緒、回憶摯愛,跟著小熊的步伐,我們也能慢慢走出悲傷,把回憶化為動力,堅強且堅定的持續向前走。
※這本書適合孩子讀,也適合成年人讀,更適合孩子和成年人一起讀、一起做。
專家推薦
「會難過不代表就是你的錯」「我看到《因為我好想念你》這本書的時候,相當高興,因為這是兒童悲傷輔導的重要教材,大人可以依著孩子的速度,陪伴與執行。我們會悲傷,因為我們有愛,跟您分享,也許對各位朋友有些幫助!」──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讓孩子明瞭,「因為我好想你」的這份情緒是相當棒的,有了適度的宣洩之後,默默的收藏在心裡吧。」──親職教育講師 澤爸
「繪本《因為我好想念你》的作者艾雪.波瑟,是一位十歲女孩的母親,也是德國專業的悲傷輔導師,他蹲下來以孩子的角度出發,溫柔、清新的書寫出主角小熊面對摯愛之死的沉重與害怕。」──作家 番紅花
*無注音
*適讀年齡:6歲以上
作者簡介
艾雪.波瑟(Aye Bosse)/文字創作
德國漢堡人,是一位作家,女演員和悲傷顧問,和女兒丈夫一起生活。他特別關注“兒童與哀悼”的話題,這本書也是源於此,他認為哀傷本身並沒有對錯,更希望能鼓勵孩子在面對悲傷時能積極且敢於哀悼。
繪者簡介
安德里亞斯.克蘭姆特(Andress Klammt)/圖像創作
德國漢堡人,現為插畫師。擔任多家雜誌、出版社、音樂家和時尚品牌的自由插畫師。他總是不斷尋求靈感,致力於手繪、拼貼、設計和美術。他樂於將正面、有趣和樂觀的概念融入創作中。
得獎記錄
2014 IF 包裝設計獎
2009 ADC (Art Design Club 美術設計俱樂部)獎
2009 DDC (Deutscher Designer Club 德國設計師俱樂部)獎項
2008 output 設計獎
2008 ADC 設計獎
2007 百張最佳海報獎
會難過不代表就是你的錯
「原來無論你擁有什麼樣的力量,當你被奪走了最心愛的東西,你的悲傷都跟孩子無異。」~江南
因為死亡議題,超出了兒童的人生經驗,所以特別需要大人指引。不過,大人自己,未必懂得面對,不管是自己的臨終,或是親人的逝去。
所以幫助孩子度過傷痛的第一步,是大人的自助,特別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當然,不是容易的事。
打理喪葬事宜本身就消耗甚巨,如果把親人過世前,幾個月、幾年的照顧或醫院往返都算進去,那照顧者的壓力,可以大到身心俱疲,甚至可能有厭世的念頭。死亡常衝擊個人的,是關於生存的意義,這會讓人反覆質問自己:到底這麼辛苦活著,是為了什麼?
大人在情緒上迷惘,就難以面對孩子內在的混亂。說不定,連足夠的耐心都拿不出來。
面對重大壓力的時候,孩子的行為有可能退化,像是比較幼稚、衝動。大人處理不來的情緒,就可能以此為出口,轉移到孩子身上,苛責孩子的行為不當。
如果離開這個世界的,就是孩子平時依賴的主要照顧者。那麼,接續擔負起照顧之責的大人,難以一時間取得孩子的全然信任,這連帶而來的挫敗感,大人自己要靜下心來理解、覺察。
當大人過度悲傷,孩子看在眼裡,也很可能會擔心加重大人的負擔,而不敢把自己的難受表達出來。大人沒站穩陣腳,首先影響到的,就是沒辦法給孩子穩定的生活環境—這幾乎是孩子面對重大壓力,最基本且核心的輔導策略。
第二步,是傾聽比說教更重要。這種互動的習慣,顯然是平時就要養成。
大人的內在整理到一個段落,才可能拿得出耐心與愛心,讓孩子盡可能談談自己的感覺。傳統的教養,常會逃避或責備負面情緒的發生,這反而會製造問題。
孩子常會有一種心態,「發生了不好的事,是不是我的錯?」
這種心態,大人也會有,「要是我那時候早一點發現,會不會…」。只是,大人相對有能力去排解這種愧疚,但孩子可能就更難甩開罪惡感的糾纏。
讓孩子放心地說,同理孩子的低落,溫柔回應孩子的提問,是這個階段的要務。這能讓孩子願意信賴大人,有堅實的信任關係,是啟動復原之路的良好開始。
第三步,利用非語言的媒材幫助孩子表達感受。
《因為我好想念你》這本書,在這個階段就是很好的教材。只要主題上有探討「失落」經驗的繪本,像是遺失了心愛的東西,或者跟寵物過世相關的故事,都可以拿來跟孩子探討。
有時候,孩子需要漸進式地理解超出他生命經驗的事,有個暫時可以類比的情節或狀況會蠻好。繪本的結局通常以正向收尾,替代性地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悲傷,然後替代性地療癒,這會是一個反反覆覆的歷程,別期待一次解決。
哀悼是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歷程,不想花時間哀悼,心靈上的傷口也難癒合。
另外,用畫畫、戲劇的方式,引導孩子表達深沉的情緒經驗,也很被鼓勵。如果有類似主題的兒童劇表演或者影片,也可以積極參與或使用。
第四步,注意周年效應。
在特殊的日子,像是忌日周年,或者父親節、母親節,或者原本固定回鄉探訪的時間,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反應,所謂「觸景傷情」。其實,大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變化,面對摯愛的離世,有時候要用「年」為單位,來緩解內在的傷痛。
傷痛會突然在無預期的角落出現,這是常態。它提醒我們,我們只是遺忘,它依然在記憶深處,等著被喚醒。
這是一個告別的過程,因為有些角色難以代替,我們心裡總有個空缺,偷偷地寄望奇蹟。讓孩子寫下對逝者的想念,畫出祝福的卡片,或讓孩子有機會對著想念的對象,講講悄悄話或心裡的祕密,這是孩子跟逝者建立連結的方式。
第五步,請教專業人員。
如果是在安寧病房,可以要求照會心理師。如果孩子的情緒行為持續讓他自己處在困擾的狀態,可以請教心智科醫師。
在網路上打「悲傷輔導」,可以找到不少文章,跟相關機構的資訊。《因為我好想念你》這本書,在文末的部分,也提供了一些機構,可以參考。
我看到《因為我好想念你》這本書的時候,相當高興,因為這是兒童悲傷輔導的重要教材,大人可以依著孩子的速度,陪伴與執行。我們會悲傷,因為我們有愛,跟您分享,也許對各位朋友有些幫助!
.
以上文字出自
因為我好想念你:和你談談告別、思念與回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4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