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孩子才懂學習的喜悅

【親職教育文章分享】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孩子才懂學習的喜悅

文章來源:2016-03 日月文化   作者:茱莉亞‧卡麥隆、艾瑪‧萊弗利

 

減輕壓力──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孩子身上的壓力來自許多方面。在學校裡,老師可能沒有考慮其他科目的作業量,又給了許多可觀的作業。課表和課外活動排得滿滿的──今天我們有歌唱班、足球練習、合唱團、作業等;而且最好要練習一個半小時的吉他,因為星期六早上就要上課了,更何況我們昨天沒有練習。喔,對了!為了進入好大學,我們最好在這些項目上都表現優異,不是嗎?

 

放下過多期待,給孩子喘息空間 

   

      曾幾何時,上私立幼稚園變得跟申請大學一樣競爭激烈,家長們想盡辦法為孩子找家教,好讓他們進入公立學校的「資優班」。我們必須保護孩子免於承受過多的「愈多愈好,愈好愈多」的期望。當一個孩子才剛學小提琴,就必須承擔當個「優秀的」小提琴家的期望時,他可能會在此學習過程中失去樂趣,而開始覺得如果自己不夠好,就一定會讓人失望。當父母只獎勵孩子的成就,而非獎勵他們的努力和興趣時,孩子會以為只有成功才值得被父母疼愛。

      克絲汀是一位在曼哈頓長大的作家,她的銀行家父母把最好的一切給了這個獨生女。從幼稚園到中學,克絲汀念最好的學校,甚至還有機會與崇拜的作家見面,並分享她的作品。當克絲汀還在念中學時,她的一部短篇小說就已經在一本著名的雜誌上刊載。

      克絲汀分享她的經驗說:「我感激所擁有的幸運,但這些幸運來得太多、太快了。我的很多機會都是來自所居住的環境及父母所賜予,並不是因為我本身的天分或 興趣──這讓我成長得太快──我那時是個小大人,而不是小孩。」

      克絲汀就讀一所非常難進入、但她形容「比念高中還容易」的大學。現在二十多歲的她,十分專業、幹練。她一邊尋覓寫作的工作,一邊當起健身教練養活自己。她說:「我的最大問題是,給自己太多壓力。每天都像是從零開始;我永遠在追尋一個不可能、遙不可及且永遠達不到的目標。」

        在克絲汀努力恢復創造力的同時,她開始覺察到自己有玩樂及嘗試的權利。一定要成功的壓力,常使她很難在嘗試新事物時維持平常心。她說:「我只有二十六歲,但我常覺得自己老到無法嘗試任何新的事物;我不希望被視為失敗者。」

 

全心支持,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在教養孩子時,父母必須對自己使用的語言和傳遞的訊息有所警覺。孩子不是無感的,父母的責任是盡可能地維持一個環境,讓孩子在嘗試新事物時,不必害怕「丟臉」。當外在的壓力讓他們分心時,我們得提醒孩子:不管有沒有成就,他們都是重要的、值得被愛的。

      艾瑞克擁有長春藤聯盟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由第一代的日本移民父母在費城撫養長大。他提到家裡給他的成功施加壓力。

      「我們不僅要在學業上表現優異,在別的領域也要超越別人。我們很小就開始補習──我學習音樂,弟弟則學習高爾夫。家裡的紀律嚴明,我們十點就得上床睡覺,五點準時起床。我們練習樂器或運動,而我們總是提前把功課做完。我們閱讀廣泛,父母在教育裡添加了各式各樣的內容。我們兄弟倆都念長春藤盟校,弟弟現在當律師,我則是一名科學家。我認為自己很有創造力嗎?我不知道。」

      艾瑞克現在有個女兒。「我非常了解學術界的菁英主義及知識分子的勢利眼。我很不想這樣說,特別是我花了十年在做博士後研究,但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相信這些東西。」

    有著學術特權及榮耀的艾瑞克,重新思考要怎麼鼓勵女兒走人生的路。他說:「或許我不該這樣講,我知道擁有高學歷的優勢,但我真的不在乎女兒是否上大學。 她現在只有七歲,而且常說她想成為甜點主廚。她非常有創造力,我不想壓抑她的創造力。如果她念廚藝學校,而且開了夢想中的烘焙店,會比不上我這個有許多學位的爸爸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不對子女施壓的父母,需要很大的勇氣──通常父母會希望孩子擁有他們自己所沒有或已經擁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希望孩子成功,但若退後一步,好好地觀察孩子的表現,而不是觀察孩子表現得有多好,會讓孩子知道,父母已經聽到他們獨特的聲音,而他們的聲音值得被聽到。
當我們催逼孩子達成目標,那意味著我們重視結果而非過程。然而,參與過程的喜悅才是必須在家庭裡鼓勵和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