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鷗(海鳦仔) 〔Ⅱ〕 L22-28cm W47-55cm 不普遍的夏候鳥、留鳥
小燕鷗在台灣屬於夏候鳥,喜歡在海岸地帶活動。黃的嘴後腳十分醒目。攝影:DW
燕鷗屬與鷗屬:燕鷗屬與鷗屬都是鷗科家族的一員,短嘴和短腳,飛翔能力強,大多集體築巢在海岸地帶。二者不同點如下表:(盧冠安,民95)
|
鷗屬
|
燕鷗屬
|
嘴型
|
尖端下鉤
|
尖直似鷺
|
體型
|
較胖
|
較瘦
|
尾型
|
圓尾
|
叉尾
|
翼型
|
尖端較圓
|
尖端尖細
|
覓食方式
|
撿拾水面或地面上食物
(以屍體為主)
|
在空中飛行,見到水中有食物即俯衝入水捕食
|
浮游水面
|
會
|
不會
|
特徵小燕鷗黃色的嘴和黃色的腳是很醒目的標記,很好辨認。牠是台灣唯一一種在本島繁殖的鷗科鳥類,為夏候鳥,每年秋冬再飛回南方渡冬。但是也有少部分族群留下來成為留鳥。
鄉土名稱小燕鷗的尾羽分叉好像燕子一般,加上牠們棲息在海邊,所以有了「海鳦仔」的名稱。至於中文名之由來,則是因為牠的體型在燕鷗屬中算是體型較小的緣故。
習性與覓食小燕鷗生活在海岸、河口、鹽田、魚塭等地,常形成大群落,數量可達千隻,十分壯觀,常可見牠們在水面上輕盈飄飛,或在空中定點鼓翼飛行,頭及嘴朝下,兩眼凝視水面,只要見到獵物——小魚,就會從空中直接衝入水中,用嘴獵殺,偶爾也會吃甲殼類及水生昆蟲。
求偶與繁殖繁殖季在4~7月,小燕鷗會在空中展示飛行、捕食的技巧,藉以獲得異性的青睞,公鳥也會啣尾小魚當作禮物來擄獲另一半的芳心。雙方情投意合之後,牠們便會在地面找個小凹槽,再撲上一些卵石、細石就完成了愛的小窩,真是很方便吧。小燕鷗一窩蛋2~3枚,由公、母鳥輪流孵育,若有人或其他動物接近時,只要超過牠的忍受度,小燕鷗就會以轟炸機的方式來回俯衝驅離,甚至還不時夾雜「黃金」攻勢,不斷朝您噴出排泄物,直到「敵人」離開為止。
一般鳥的體溫約在42℃,鳥類會利用體溫讓卵得到熱量,幼鳥才能順利孵出,不過羽毛的保溫效果卻也讓親鳥無法將體溫傳到蛋上面,因此部分親鳥會有孵卵斑——在腹部會有部分皮膚是裸露的。然而,對於海邊沙灘孵卵的小燕鷗或東方環頸鴴而言,沙灘的溫度早就超過這個溫度,因此牠們其實不需「孵蛋」,頂多是蹲在上頭翻轉鳥蛋,並為蛋遮陽罷了(否則蛋被煮熟可就糟了)!甚至,有時還會以腹部羽毛沾濕,將水淋在蛋的上頭降溫唷!相較其他鳥兒來說,牠們少了孵蛋的工作,不過,這並沒有比較輕鬆,因為夏日的太陽加上沙灘的熱度,其實更教人難受呢!
小燕鷗的育雛工作主要是母鳥負責,公鳥則是負責找尋食物,是標準的「女主內,男主外」。小燕鷗會等到喉囊中儲存了好幾尾魚之後,才一次帶回來餵食。
幼雛避敵小燕鷗的幼雛屬於「半早熟性鳥類」,一孵化不久即可行動自如,不過哺育的工作還是要靠爸爸、媽媽協助唷。親鳥在幼鳥孵化後,會把破掉的蛋殼啣去遠方丟棄,以免引來天敵,然後親鳥會飛回巢裡,保護小寶寶,並且繼續為其遮陰。約2~3天後,小家庭會開始遷移,剛孵化出來的幼雛如果遇到危險會立刻蹲下,藉著天生的保護色,和礫石環境融為一體,真的不容易發現。
人類的干擾因為海邊沙灘時常有人車經過,有許多人喜歡把越野車開進沙地「飆車」,小燕鷗的卵以及幼雛常有被車子碾斃的情形發生。另外,也有些卵被人偷帶走,而海邊的工業區開發也一步步破壞牠們生存的環境,所以小燕鷗在台灣的處境其實還蠻艱辛的,有賴民眾的重視與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