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憂鬱」--- 你我心中的那片烏雲
諮商中心 廖文慈
『憂鬱』是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最常經驗到的負向情緒之一。它會賦與人一種神秘、溫柔的特殊浪漫感受,所以,古今中外有許多詩人、作家喜歡描述、稱頌這種憂鬱的特質。
然而,對身處在憂鬱情緒中的人來說,那種感受並不像詩文裡描述的那般浪漫,也不像他人看到的那般平靜,而是相當不舒服、不愉快的。憂鬱的人往往感覺心情低落、消沈、有失落感,希望能得到支持、撫慰,同時也會自責、覺得有罪惡感。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憂鬱經驗只是暫時的情緒狀態,會逐漸恢復;但也有少數人的憂鬱情緒並不會隨著時間自然恢復,或恢復時間過長,而對個人日常生活的功能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此時就需要醫療方面的協助。因此,憂鬱(depression)一詞其實有許多不同的意義,可以指的是一種情緒狀態,也可以代表症狀、症候群,或是一種臨床疾病。有許多研究指出,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似乎是在一個連續向度上的不同位置,兩著僅有程度上的差異,在本質上並無不同。
大體而言,憂鬱經驗的內容,包括了以下四方面:(一)情緒方面:悲傷、沮喪、低落的感受。(二)認知方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如他人、做得不對,而且缺乏能力、得不到幫助;對事情持悲觀看法,對未來覺得失望、絕望,同時對環境有不滿、厭惡的想法。(三)生理方面:胃口改變、睡眠困擾、疲倦、體重驟增或驟減、性興趣降低等。(四)行為方面:哭泣、動作緩慢、社交退縮、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甚至有自我傷害、自殺的行為出現。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憂鬱對個人的影響頗為廣泛,不僅僅限於情緒層面而已。一些研究也指出,憂鬱症狀的表現有文化上的差異,例如:華人常以身體症狀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來表達自己的憂鬱,而較少顯露內心的情緒經驗(如:會說自己很累、頭痛,而不會說自己心情不好。)。有學者認為這可能和社會化的歷程有關,在華人的社會化訓練過程中,常學習著壓抑不舒服的感受,把這些感受疏導到軀體中,因而憂鬱的表現多以身體症狀、生理反應為主。
那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憂鬱程度呢?概括地來說,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層面的許多因素,都和憂鬱情緒有關。就心理層面而言,個人過去的成長經驗、早期與重要他人的失落分離經驗,都可能讓個體在體質上特別脆弱,面對生活變動,容易心情低落,感覺鬱悶。除此之外,個人的性格特質、思考模式等,也都和憂鬱程度有關。例如:完美主義、過高的自我要求和道德標準、強烈的成就需求或人際需求、內向或神經質的性格傾向,都和憂鬱程度呈現高相關。而許多研究也指出,憂鬱者對自我、環境和未來,皆抱持著負面看法。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沒有能力的,習慣於自貶、自責,同時,傾向於以消極、負向的方式去解釋外在環境和經驗,對事情的後果和未來,亦抱持著無望、悲觀的想法。此外,研究也指出,憂鬱者常有一些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例如:只根據一小部份的資料,就下全盤結論;或把某件事得到的結論,推論至所有事情上(如:微積分期末考考砸了,就覺得其他科也一定考不好。)。憂鬱者很容易過度強調自己和身邊事件的關聯性,認為自己應為所有事負責(如:考壞了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或他人的衝突都是因為自己……。)。在想法上,常會有過於極端的二分主義,非黑及白,缺乏彈性。整體而言,過去學者對憂鬱者的思考模式有非常多的研究和理論。
而在社會因素方面,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持,也和憂鬱程度有所關聯。生活上的變動,例如:離家、與同學或室友的衝突、追求異性被拒絕、分手經驗、考試成績不佳……種種親密關係、成就表現方面的挫折,都會讓個體感受到壓力。有時不一定是重大生活事件,一些生活瑣事(如:不確定要選什麼課、在社交場合感到侷促不安……等)都可能是壓力的來源。個體感受到的壓力越大,越容易有情緒困擾產生。而社會支持,則在生活壓力和個人的身心健康間,扮演了緩衝的角色,它能保護個人,使其免於生活壓力的負面影響。當面臨生活中的種種變動與挫折時,若有人能給我們一些安慰、關心,聽我們描述事情的經過和感受,似乎事情不再那麼嚴重,心情也不那麼鬱悶。有時候,甚至只是陪伴,或是默默的支持、尊重我們的決定,也能給予我們莫大的勇氣。這些支持可能來自家人、朋友,或是師長、輔導人員,除了情緒上的支持之外,有時也可能是一些訊息、建議,或是一起討論、經驗分享。當個人擁有的社會支持越多時,憂鬱程度往往也會隨之下降。
除了上述心理、社會層面的相關因素外,生物學方面的因素,諸如:基因影響、神經化學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的不平衡,如: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血壓胺(serotonin)過低,也都和憂鬱情緒有關。有些憂鬱情緒則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或一年內的某個季節會特別明顯,例如:女性在月經來臨前、服避孕藥後,感到憂鬱的比率略有增加;而產後則容易併發憂鬱症。研究也發現,某些人在冬季特別容易感到憂鬱,這極可能和接受日照時間長短有關。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神經內分泌系統也和憂鬱情緒有高度相關。整體而言,個體所經驗到的憂鬱情緒,往往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引發,而是許多因素互動之後的結果。
憂鬱是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經驗,但它不一定是全然負向的,它代表了我們對生活周遭種種仍然有所感覺、有所依戀。我們需要的,是不讓自己陷入過度的憂鬱情緒之中,而仍能保持對生活的希望與樂觀。所以,適時、適度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壓力、提昇自己的挫折容忍度、多採用正向的思考方式、對自己說些鼓勵的話;心情鬱悶的時候換個環境散散心、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找好朋友談談、找專業輔導人員協助……等等,都是避免讓自己長期陷入情緒深淵的方法。這些方向,都能讓我們擁有更寬容的生活哲學、更快樂的自己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