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結束,孩子考壞了,父母該怎麼做? 作者:彭菊仙

期中考結束,孩子考壞了,父母該怎麼做?

 

 

作者:彭菊仙

2017/11/04

 

 

 

孩子考壞,父母有「三不」和「三要」

當孩子考差時,爸媽不可能完全不在意,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孩子比我們更在意、更難過、更憂心。

此時,父母有三件事情絕對不要做:

一、過度安慰孩子

二、斥責痛罵孩子

三、與別人比較

 

因為此時孩子的情緒混亂,慈愛的父母很可能怕孩子太過傷心而刻意或過度地安慰孩子,比如跟孩子說:「你也沒考多差嘛,別太難過啦!」、「分數沒什麼大不了,健康快樂比較重要!」、「你已經很棒了,很多人比你考得更差啊!」…,或許這些話可以立即緩和孩子難過的情緒,但卻很可能錯誤引導孩子對學習成果的評估,甚至無法做到正確的自我反省。

而當孩子考砸時,一定會產生挫敗感、自我形象低落,在當下若是父母口無遮攔地痛斥責罵,孩子不只輸掉成績而已,必會輸掉自己的信心,因而建構出低落的自我印象(low self-image),從此對學習與考試更加反感甚至害怕;而已經盡力準備考試卻考不好的孩子更可能對不諒解的父母親產生恨意,升起叛逆之心。

孩子在此時尤其不需要被拿來跟別人比較,因為他將會認為爸媽愛「分數」遠遠勝過愛他,這會逼使他將來避免和爸媽討論任何有關課業與成績的問題。

當看到孩子令人怵目驚心的分數時,父母要先具備三樣寶物:

  • 一個很強的心臟
  • 安靜的嘴
  • 淡定的臉

 

每次考完試,父母不妨先預想孩子可能的最壞成績以及最好的成績,先做好心理準備,就能降低衝擊。看到孩子的壞成績,不需要多說什麼,也不需評價什麼,更不要急著教導什麼,先平靜的說一聲:「好,我知道你的分數了!」,然後給孩子喜愛的點心或是讓他先轉移到別的事物,父母只需靜靜的陪在一旁。

 

心情沉重的孩子此時最需要的就是平和消化情緒的時間與空間」,父母要比孩子先平靜與淡定,才可能創造出平撫情緒的時空等孩子走過低點、比較能接受考試結果時,再來找時機和孩子理性討論問題以及思考如何進步的具體作法。

 

跟已經努力的孩子說謝謝,送他「努力獎」

 

對於願意付出努力但成果未必豐碩的孩子,父母可以誠心誠意的和他說:「謝謝你願意努力,謝謝你們願意按部就班地複習不偷懶!」;孩子對於不擅長的科目卻願意持續耕耘,父母更要跟孩子說聲謝謝,因為他們的不放棄將永遠有進步的希望。爸媽可以跟孩子說:「努力雖然不見得一定會看到成果,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有成果,我相信你不斷累積,終究一定會有所進步!」

努力,是最珍貴的價值;願意努力,就值得嘉許。即使成果不佳,父母還是願意對孩子的付出說謝謝,足以讓孩子珍視自己「願意持續努力」的特質,而這絕對是孩子學習上最寶貴的資產。

對於喜愛被看見、被肯定的孩子,父母不妨送他一個「努力獎」,受到激勵地孩子可能會因此更加倍地檢討錯誤、想方設法讓自己進步。

 

和孩子並肩作戰:仔細訂正、找出問題、訂定策略

 

當孩子情緒平復,我們就要帶著孩子進入最重要的「訂正與檢討」工作,考試,是在評核一個人是否學會,所以針對錯誤的題目,一定要認真的一題一題弄懂,仔細的重做一次。

接著,就要檢討寫錯的原因,是觀念不清楚?沒有學通?不夠熟練?粗心大意?還是時間不夠?爸媽可以問問孩子自己覺得該怎麼改善比較好?有沒有想法?如果孩子心中無腹案,爸媽可以提供一些作法讓孩子參考。

如果是複習時間不夠,是否下次考試前提前準備,增加複習的時間,並訂定更周詳的讀書計畫?

如果是不知道怎麼抓重點或是讀得不夠仔細,是否需要爸媽適時出手協助引導如何讀書,並且做必要的檢核?

如果是粗心大意,那是什麼地方容易出錯呢?該想什麼方法來避免這類的錯誤?

如果是動作不夠快,那麼是否要額外花一些時間做考試速度的磨練呢?

唯有非常細膩的把潛在的學習問題找出來,才不會每一次都栽在老問題上;唯有對症下藥,才可能有突破的可能。

 

訂定合理的目標,而非夢幻的期待

 

最後,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來設定下次的目標。父母多半求好心切,不小心就陷入夢幻的期望。事實上,根據孩子平日大大小小的考試,父母應該能找到孩子的常態表現範圍,這可以幫助父母對孩子訂出很實際、可預期的目標。訂定一個遠在天邊的「夢幻期望」,只會讓孩子望而生畏,不斷挫折後產生「習得的無助」的反應,也就是還沒開始努力,孩子就已經投降放棄。

 

一個好目標應該是:具體量化、孩子可以達到、但稍加一點挑戰性

 

比如孩子數學的分數常態分佈在75-85之間,那麼不妨把目標訂定在83-87之間,這樣的數值孩子有可能達到,但卻具有一些挑戰性。如果爸媽做出不合實際的期望,將目標訂定在90-100分,那麼一定會造成孩子莫大的壓力,甚至根本引不起孩子嘗試的動力,因為他會覺得那根本是天方夜譚;而孩子若能達到預定的目標,一定會增加信心,並能將「成功」的經驗遷移擴散,帶動其他科目的學習,形成良性正向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