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傳染病注意事項

 

傳染性疾病

注意事項

腸病毒

手口足症

疱疹性咽峽炎

症狀:

1.手足口症:發燒及口腔、手掌、腳掌及或膝蓋、臀部出現小水疱或紅疹。

2.疱疹性咽峽炎:突然發燒、嘔吐且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傳染方式:

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

注意事項:

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

2.注意咳嗽禮儀,請戴口罩。

3.落實個人健康管理: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4.病童須發病日起請假7〈不上課不到補習班或課後照護中心,須在家休息〉。

5.教室環境(經常接觸的物品,如鍵盤、課桌椅、門把、地板)加強衛生消毒及通風,可用1ml漂白水和100ml的清水做消毒。                                  

流感

(A型或B型)

症狀:

1.突然發燒(耳溫38°C↑)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

2.流感分A、B、C三種型別,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引起季節性的流行。

傳染方式:

藉由咳嗽、打噴嚏等飛沫傳播,經快篩確認。

注意事項:

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

2.注意咳嗽禮儀,請戴口罩。

3.落實個人健康管理: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

4.每年按時接種流感疫苗。    

5.病童須症狀解除(無發燒、呼吸道症狀、肌肉酸痛、頭痛、極度疲倦感)後24小時再返校上課〈不上課不到補習班或課後照護中心,須在家休息〉。

6.教室環境(經常接觸的物品,如鍵盤、課桌椅、門把、地板)加強消毒及通風, 

  (1:100=漂白水:清水)            

水痘

症狀:

1.微燒(37.5-39°C)、顫抖、腹痛、肌肉或關節酸痛約2~5天,全身分批出現大小不一的表淺性水疱,由臉往身體及手腳,由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而後結痂。

傳染方式:

經由皮膚直接接觸(接觸到水疱)、飛沫傳染。

注意事項:

1.預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水痘疫苗。                                                                                   2.應注重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勤洗手。

3.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4.若學童出現疑似水痘症狀,應儘速就醫,建議在家休養,直到全身所有水疱均結痂為止,且醫師評估傳染力已大幅降低後再復課尤佳〈不上課不到補習班或課後照護中心,須在家休息〉。

6.教室環境加強衛生消毒及通風(1:100=漂白水:清水)。                                   

諾羅病毒

輪狀病毒

腺病毒

 

症狀:

水瀉和嘔吐(上吐下瀉),有可能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

傳染方式:

糞口傳染:如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飛沫傳染(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飛沫而感染)。

注意事項:

1.勤洗手並正確洗手。

2.應避免生食生飲,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

3.病童須症狀解除後(無發燒、上吐下瀉)48小時再返校上課〈不上課不到補習班或課後照護中心,須在家休息〉。

4. 教室環境加強衛生消毒及通風(1:100=漂白水:清水)。                             

                                  

紅眼症

(濾過性病毒)

症狀:

1.眼睛會有沙粒異物感,眼白部分充 血變紅,疼痛、流淚、眼睛癢、 腫脹色,有時會有結膜下出血;眼睛產生大量黏性分泌物;有時耳前淋巴結腫大、壓痛等症狀出現時應就醫。

傳染方式:

病毒引起,為接觸傳染。

注意事項:

1.勤洗手、勿揉眼睛、不要共用毛巾。

2.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不要使用公共物品或泳池游泳

3.若有紅眼症不適情況,建議在家休息1-2避免傳染他人,注意學生分泌物,避免傳染到其他同學。

4. 教室環境加強衛生消毒及通風(1:100=漂白水:清水)。   

頭蝨

 

 

 

 

 

 

 

 

症狀:

1.頭皮發癢,有時會造成過敏、睡不安穩、失眠、抓傷頭皮等情形。

傳染方式:

彼此間因遊戲、擁抱或午睡時頭靠的很近,造成互相感染。使用頭蝨者使用過的梳子、毛巾、帽子、髮帶、頭梳、圍巾、浴巾、衣服等。

注意事項:

1.養成個人清潔習慣經常洗頭,頭髮不要留太長,不與他人共用梳洗用具。

2.枕頭及被褥要勤於換洗及曝曬,一人感染則全家皆應接受治療。

登革熱

 

 

 

 

 

症狀:

1.輕微症狀到發燒,出疹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徵象。

傳染方式:

受感染之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叮咬。

注意事項:

1.生病期間盡量家中休息,後續配合衛生局、環保署作環境噴藥處置。

2.校園環境藥徹底落實『巡、倒、清、刷』。

3.人發病當天至發病後11天,應避免被病媒蚊叮咬。

茲卡病毒

 

 

 

 

 

 

 

症狀:

1.發燒、紅疹、關節痛、關節炎、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等,其他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厭食、腹痛、噁心等。

傳染方式:

由茲卡病毒引起急性傳染病,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

注意事項:

  1. 病人發病當天至發病後11天,應避免被病媒蚊叮咬。
  2. 後續配合衛生局、環保署作環境噴藥處置。

疥蟲

症狀:

1.皮膚劇癢,夜間嚴重。

傳染方式:

接觸患者的皮膚、衣物、床鋪或傢俱皆可能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