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心理健康專題~情緒急救箱—心理位移.... 黃天豪

主題:心理健康專題~情緒急救箱—心理位移.... 黃天豪


內容:
你可曾注意過,自己或身邊的人在述說一段自身經驗或表達意見時,會使用哪種人稱?乍聽到這個問題,你可能會心想:「這還用說,當然是以第一人稱『我』來說話啊!我們說自己的事,不就是『我認為』、『我感覺』、『我希望』……嗎?」


  先別這麼肯定,只要稍稍留意,你會發現許多人(或許包括你自己)其實習慣用第二人稱「你」來說話,像是「你那時候就覺得一陣尷尬」、「你那時候心裡面就在想……」;更有一些人偶而會以第三人稱(通常是自己的名字)來發言,像是「志明想說的是……」、「春嬌認為……」。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中早已被注意且實際運用。在一個稱為「完形治療」的取向中,有時便會引導個案改變說話的人稱(通常是由「你」轉成「我」),來完整體驗內在的感受。就像有一回,我的某位個案正在談某個痛苦的人際經驗,當時她一邊說著「妳那時候會覺得很受傷」,另一邊卻在我的反映提醒下,發覺自己竟然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於是,我請她放慢步調,緩慢地重複說出「我覺得很受傷」,同時體會身體在說話時的覺受;終於,她在大哭後覺察到,在感覺被人傷害的底下,胸口那塊頑固的石頭,是更深層的自我厭棄。


  類似的方式,還有一種可以輕易在家中自我進行,用以降低負面事件的情緒衝擊並提升幸福感,即金樹人教授所創建的「心理位移」書寫技巧。


  心理位移是一種日記書寫法,主要是讓人針對同一事件依序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稱來敘述,最後再轉回「我」來書寫。過去的研究曾發現,當個人在「我」位格書寫時,主要會有「情緒起伏、交代細膩」的特性;就像我在臨床上帶領一群個案進行這樣的體驗時,有個案會說出類似的話:「在寫的時候好像重回當時的經驗」、「好像變得更生氣了!」


  而當個人以「你」位格書寫時,由先前的第一人稱,轉入用來指涉他人的第二人稱,相當於進行了第一次的心理位移;過去研究發現此時主要的經驗包含「關懷同理」與「批評指責」兩種。第一種感覺舉例來說,有個案曾經分享:「就好像有人陪在身邊給妳秀秀(疼惜)」,是一種被包容理解的體驗。而關於第二種感覺,雖然是批評指責,但也曾讓我的個案覺得「似乎比較能客觀說出自己的缺點」,甚至也有像是某個長輩或信任的人在「給予意見與建議」。


  當書寫到「他」位格時,個人會經驗到最遠的心理距離,此時感受到的經驗主要為「理性客觀、綜觀全場」,或是有著「隔空書寫、他人故事」的旁觀視野。多數個案在書寫到這個階段,會發現一開始強烈的感覺緩和了,或是變得較為平靜;而在平靜與緩和的同時,似乎也比較能夠看到事情的不同觀點與角度。


  像這樣先「投入」再逐漸「抽離開來」的過程,其實源自禪學的訓練法門與道家的修煉智慧。此時心理的感受與想法,傾向於單純而無評價的感受與想法,甚至進而達到「去自我中心」的境地。而所謂的去自我中心,並非對自我與他人的冷漠與疏離,而是以恰如其分的心理距離,不讓自我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波動起伏,但又時刻關注每一個當下;個體不會與環境有所脫節,或是故意迴避負向感受。


  這樣的境地,竟能透過一個小小的人稱改變來達到,似乎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樣的「不可思議感」其實反映了人們心中的一個迷思:大的改變,必然來自於大的行動。但其實多數時候,改變往往就是來自於小小的變動,只是這小小的變動,必須放在關鍵的位置。還記得國小課本中「一束鮮花」的故事嗎?一個懶惰邋遢的人,因為朋友送的一束鮮花,而感受到一種名為「美」的經驗。因為這樣的美感經驗,他洗了花瓶、收了桌子、掃了房子、理了院子,最後還梳洗修飾了自己,全部煥然一新。


  面對看似龐大的問題,如果能從一個小小的地方開始改變,更不會讓自己感覺像是要被情緒淹沒一樣充滿挫折無力。「人稱」的改變看似微小,卻強烈地暗示著觀點的轉移,故能帶來巨大的效果。特別注意的是,即使你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感受並沒有依循「我位格情緒放大、你位格情緒漸緩、他位格情緒平靜」的變化路徑,那也無妨。重點是,你已然透過這個過程明白:人稱的改變可以帶來不同的情緒經驗,而自己確實可以辦到這小小的行動。


  下面是這個練習的具體步驟,在過去的研究中,曾有要求連續寫10天的,有要求6週寫18篇的,最短有2週寫4篇的;結果通通都有「降低憂鬱、提升幸福感」的效果。既然連這麼短的練習都有效,何不依照自己的狀況,給自己一些機會練習看看呢?若能開始在生活中更加覺察自己使用的人稱語言,也許還能帶來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心理位移步驟:請以下列方式,依序寫下你最煩惱的事。
1.首先,以第一人稱的「我」書寫最煩惱的事。
2.將主詞換成第二人稱的「你」,書寫最煩惱的事。
3.將主詞換成第三人稱的「他」,書寫最煩惱的事。
4.現在,請以「此時此刻的我」,寫下你現在的心情與狀態。
5.最後,比較「我」、「你」、「他」三種狀態轉換之間的感受與想法,有何不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曾寫過這麼一段話:「有時候你明知悲苦在你自己身上,但是你可以疏離開來,你可以疏離開來看這個悲苦,於是明明悲苦不自由,你卻可以變得自由,因為你的心靈要自由。」正可以為注。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





金樹人博士這幾年來潛心研究「心理位移」,是『我』、『你』、『他』在輪流置換,從事件中自我的主觀看法,轉成他人的客觀觀點,從中抽離自我,客觀的看待事件,解決的方法會慢慢浮現,不再困擾自己。




方法很簡單:

1.把困擾自己的事件,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文中詳盡的描述事情的來龍去脈,
內心真實的感受,至少200字,描述越詳細,效果越佳。

2.把完成的文章,用第二人稱「你」代替文章中的「我」,再寫一次。
這時一邊寫一邊仔細體會以「你」的心情,來體會整件事情。

3.再以第三人稱「他」來敘述,再寫一次。這時候心情應該慢慢轉移了。
寫完了整篇文章,慢慢可以客觀面對,找出因應的方法。


舉一個簡單的事件:
1.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運動的團體。
第一天, 老師很親切的招呼我。叫我站到前面,跟著老師做。有一位同學當場發飆,休息的時候,這位同學很生氣的走到我面前說:新來的同學,都是排在後面,跟著做。我說:是老師叫我排前面的,老師想讓我看得清楚,也可以留意我會不會做。這位同學又說:老師休息時,會有比較會的同學站在前面帶。我想這位同學雖然態度很差,可是說得有道理,我就乖乖的排在後排。

事情還沒完,此同學當著我的面,一直跟別的同學談論這件事,一直講,一直罵…………我的天!事情有這麼複雜嗎?有必要如此嗎?我想:這位同學的眼界,未免太狹隘了吧。過了幾天,仍然一樣。我就跟其他同學講。後來,可能有同學跟這位同學說。可是,此同學囂張跋扈的狀況,依然如此。嘿!氣死我了!


2.用第二人稱「你」代替文章中的「我」,再寫一次

有一次,你去參加一個運動的團體。第一天, 老師很親切的招呼你。叫你站到前面,跟著老師做。有一位同學當場發飆,休息的時候,這位同學很生氣的走到你面前說:新來的同學,都是排在後面,跟著做。你說,是老師叫你排前面的,老師想讓你看得清楚,也可以留意你會不會做。這位同學又說:老師休息時,會有比較會的同學站在前面帶。你想這位同學雖然態度很差,可是說得有道理,你就乖乖的排在後排。

事情還沒完,此同學當著你的面,一直跟別的同學談論這件事,一直講,一直罵…………你的天!事情有這麼複雜嗎?有必要如此嗎?你想:這位同學的眼界,未免太狹隘了吧。過了幾天,仍然一樣。你就跟其他同學講。後來,可能有同學跟這位同學說。可是,此同學囂張跋扈的狀況,依然如此。嘿!氣死你了!


3.再以第三人稱「她」來敘述,再寫一次。

有一次,她去參加一個運動的團體。第一天, 老師很親切的招呼她。叫她站到前面,跟著老師做。有一位同學當場發飆,休息的時候,這位同學很生氣的走到她面前說:新來的同學,都是排在後面,跟著做。她說,是老師叫她排前面的,老師想讓她看得清楚,也可以留意她會不會做。這位同學又說:老師休息時,會有比較會的同學站在前面帶。她想這位同學雖然態度很差,可是說得有道理,她就乖乖的排在後排。

事情還沒完,此同學當著她的面,一直跟別的同學談論這件事,一直講,一直罵…………她的天!事情有這麼複雜嗎?有必要如此嗎?她想:這位同學的眼界,未免太狹隘了吧。過了幾天,仍然一樣。她就跟其他同學講。後來,可能有同學跟這位同學說。可是,此同學囂張跋扈的狀況,依然如此。嘿!氣死她了!


大家可以試試看心的轉換,蠻有效的,有意想不到的樂趣。
祝你 天天都有好心情!


金樹人
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主修諮商心理學)
曾任: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助教、講師、副教授、系主任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美國伊利諾大學訪問學者
中國輔導學會秘書長、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