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玩出來的數學力

主題:玩出來的數學力


內容:
玩出來的數學力
作者:薛文英


點擊瀏覽數:8475
「學校老師常叫我要回去給兒子加強,但是我都報了補習班他也不想去,已經都二年級了還有救嗎?有時我想放棄算了,我和先生小時候數學都學不好,所以生出數學不好的孩子也合理吧!」父母年輕時的成績好不好和小孩並没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我們還希望孩子成績比自己好一點,父母和家人都要避免開玩笑式的嘲諷式語言表達,才不會給孩子無論學或不學都不重要的誤導。

有很多原因會影響到一個孩子是否會讀書?喜不喜歡讀書?來自父母先天遺傳的因素大約只佔一半。

親子兩代的興趣和學習優勢並不是相同的,生長的環境和學習經驗會改變一個人天生的能力,這也是小孩需要接受教育的原因。

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太快以自己不好的經驗加諸在孩子身上,因而錯過適時激發小孩學習動機的時期。

無論親子溝通或想教孩子什麼,都要掌握兩個關鍵點:第一是以輕鬆玩的心情來進行,其次是讓孩子透過親身感受遠比再多的言語解釋更有效。



養成「動頭腦想一想」的習慣

「數學」這個科目並不是運算能力快就能學得好,孩子是否養成「動頭腦想一想」的習慣,將決定未來數理學習的成績好壞。

很可惜大部份心急的家長在小孩尚未對數學產生興趣之前,就強迫孩子做太多枯燥的數字練習題,最終導致孩子的眼睛看到作業本上的數字就產生反感,無法領悟到學習樂趣的學生只要聽到「數學」二字就開始唉聲嘆氣。而相反的,通常數學成績好的學生有較好的邏輯思考能力,空間概念和次序感強,還能夠化繁為簡,具有較高的解決問題能力。

每天的生活當中處處藏著數理邏輯的問題:起床後依照天氣和行程選擇穿什麼衣服?早餐吃什麼比較營養又經濟實惠⋯⋯開車走那條路比較不會塞車?從早到晚無數的選擇都在考驗我們的邏輯思考能力。



大人和小孩相處的時光就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從每天平凡的生活中傳達解決問題的智慧,領悟力強的小孩透過觀察和模仿就自然學懂了,孩子會產生「我要自己做」的想法,但是大人能放心讓孩子自己做嗎?能夠放心和放手的家長並不多,因此,幼兒時期看來是一付聰明靈巧的模樣,但長大後能真正變成資優學生的比率實在很少。是誰將天才變成差生了呢?希望不是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