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觸動 金城國中 黃芊裴
每個寂寞難耐的夜裡,自窗櫺滑溜溜的燈輝是城市中堪稱絕景的繁星之一,流螢藍、牡丹粉、甜橙橘,一抹純粹是白,一道沉重是黑,或者瑰麗如嫣紅綴金繡花,或者輕巧如薄紗伴碎花。光芒受布料暈染,自顧自地無不美麗,點點使宇宙斑斕。每一種顏色都是房間主人精心揀選而定,所以,一千款綢緞是一千種人、一千則故事、一千個寶貝,當然還不包括那些徹夜工作的、早早熄燈的,有家歸不得的、無家可復返的……。以臺北城的角度,樂觀且依常理來想,應是熱鬧非凡的不夜城,地狹人稠,摩肩擦踵,生命與生命應是緊密的喘不過氣,白晝或許如此吧,但夜一深、眼一黑、孤寂一濃,聯繫彼此的絲線瞬即融於夜色,好似從不存在。
所以我們習慣、要求自己當個夜貓子,從容不迫、瀟灑自在,故作高尚、隱沒人群。最後,在利爪扯斷絲線的剎那,仍舊察覺了,鮮血淋漓的痛太真實,步履蹣跚地繼續,繼續迷迷糊糊地尋找治癒的繃帶──觸動。
為什麼?人們對觸動如此著迷,如此渴望?科技推動世界運轉,工業時代因機器效率高於人工,趨之若鶩的投奔螺絲釘、齒輪、鋼鐵的精細混合物,傳統手工愣愣然地被拋在腦後,摸摸鼻子落魄的、慵懶地走入黃昏,倒是說說,現在做事效率是進步?還是退步?二十一世紀爾虞我詐多於砲火,焚膏繼晷的竊取敵方電報、解譯各類暗號、猜想下一步棋,原始電腦熱騰騰的被圖靈製出,擺弄身姿迅速的、輕易的成為焦點,倒是說說現在國與國是否因資訊交流而沒有芥蒂?人與人是否因社群網站而沒有距離?生活亦是如此,太多歷史牽動現在,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在周遭靈驗,好比那低迷的幸福指數、數不生數的悲哀故事、年年累增的文明病。為什麼?人們對觸動如此著迷,如此渴望,只是為了彌補如蜉蝣般漂泊的空虛,只是為了包裹滿佈瘡痍如荒地般貧脊的蒼涼,只是為了增添點實感好自欺欺人,確保「我很好,我享受生活,我熱衷與人交往,我工作待遇優渥,我很好……。」一切假象全屬實。「所以像我道早、陪我玩耍、伸出雙手,抱緊我、關懷我,硬生生地闖入我的生活,快……。」瘖啞的哭號從黑暗的角落傳來,小小的影子晃蕩。
但到底,甚麼才是觸動?坦白來說或許令人感到沮喪且失望,因為現代速食主義,普遍對於觸動的定義標準降低,讀短文、品短詩、聽個五分鐘的電子音樂,彷彿就能撥弄心弦、引起悸動似的;微電影、小確幸、看個五分鐘的介紹,彷彿就能印象深刻、熱鐵烙膚似的。的確那些啟發若火焰,熱辣辣的火吻,然後,化為灰燼。再進一步問,什麼才是「真正的」觸動?悸動,好比頑硬的心被細針戳刺,淚水在剎那間因為不堪一擊而潰堤,傷害也陸陸續續,如鯁在喉,如沙在眼;觸動,好比柔軟的心被細緻的指尖撫觸,思緒在剎那間因為按壓而舒展開來,影響也綿延不絕,如海被掀起漣漪,如空忽激起亂雲,令人驚艷,令人動容。悸動或許深刻一時,但終究是「悸」,當下是害怕、是迴避的,觸動才能寯永,真正的觸動能使任何人倍感坦然、慨然、歡然,敞開心胸的迎接,迎接甘霖的滋潤,迎接春風的輕吻,迎接內心深處的改變……
加州大學曾針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知名的偷襲珍珠港事件中,不幸失去雙親的遺孀,每隔五年便追蹤訪問,其中有八七%的人全然符合多數人下的悲慘人生設定,未成年懷孕生子、中途輟學、犯罪吸毒、沒有穩定收入、正當的人際關係,但其餘的二十三%卻是大相逕庭,他們從小品學兼優,沒有犯罪紀錄,擁有美滿家庭,四十歲前找到熱愛的工作並添購一棟房子。研究核心立即轉向堪稱人生勝科組的二十三%,只是幸運嗎?或者天賦,或者緣分?最後發現因為他們生命中,曾有陽光的眷顧,可能是老師、鄰居、朋友,勝制是曾經施助、稱讚的路人甲。因為受到關注、有人在乎、感到被需要,覺得,被愛。觸動將種子埋入心中,久而久之,生命的花朵漸漸綻放開來,只因為一次互動,心的一次觸動……。
或許是我們抵擋了撥弄的划槳,叫水平靜,靜得像全世界僅有自己一人,原因可能是悲慘的童年、疏離的人們造就封悶的性格,但是,在我就學期間、與人相處間徹徹底底的體悟──互動會打破寂寥,星辰的碰撞會留下最美的火花。三、四年級,我向沉默的同學搭話,最後他成為班上的核心人物,談笑自如;五、六年級,我給悲慟的朋友安慰,最後他學會放下、學會祝福、學會感累;國中,同學呢喃「我不想讀書……就算學壞也沒差,都沒人要管我了,我幹嘛乖乖讀書?」於是每晚撥出十分鐘通話、陪伴。莎士比亞曾說:「生活就像戲劇,因為角色們一一邂逅才變得精采。」夜裡,我回想路人素昧平生,依然微笑;朋友默默遞糖,總是傾聽......,這些觸動,化解寂寞,生活又泛出光芒……。
紹,彷彿就能印象深刻、熱鐵烙膚似的。的確那些啟發若火焰,熱辣辣的火吻,然後,化為灰燼。再進一步問,什麼才是「真正的」觸動?悸動,好比頑硬的心被細針戳刺,淚水在剎那間因為不堪一擊而潰堤,傷害也陸陸續續,如鯁在喉,如沙在眼;觸動,好比柔軟的心被細緻的指尖撫觸,思緒在剎那間因為按壓而舒展開來,影響也綿延不絕,如海被掀起漣漪,如空忽激起亂雲,令人驚艷,令人動容。悸動或許深刻一時,但終究是「悸」,當下是害怕、是迴避的,觸動才能寯永,真正的觸動能使任何人倍感坦然、慨然、歡然,敞開心胸的迎接,迎接甘霖的滋潤,迎接春風的輕吻,迎接內心深處的改變……
加州大學曾針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知名的偷襲珍珠港事件中,不幸失去雙親的遺孀,每隔五年便追蹤訪問,其中有八七%的人全然符合多數人下的悲慘人生設定,未成年懷孕生子、中途輟學、犯罪吸毒、沒有穩定收入、正當的人際關係,但其餘的二十三%卻是大相逕庭,他們從小品學兼優,沒有犯罪紀錄,擁有美滿家庭,四十歲前找到熱愛的工作並添購一棟房子。研究核心立即轉向堪稱人生勝科組的二十三%,只是幸運嗎?或者天賦,或者緣分?最後發現因為他們生命中,曾有陽光的眷顧,可能是老師、鄰居、朋友,勝制是曾經施助、稱讚的路人甲。因為受到關注、有人在乎、感到被需要,覺得,被愛。觸動將種子埋入心中,久而久之,生命的花朵漸漸綻放開來,只因為一次互動,心的一次觸動……。
或許是我們抵擋了撥弄的划槳,叫水平靜,靜得像全世界僅有自己一人,原因可能是悲慘的童年、疏離的人們造就封悶的性格,但是,在我就學期間、與人相處間徹徹底底的體悟──互動會打破寂寥,星辰的碰撞會留下最美的火花。三、四年級,我向沉默的同學搭話,最後他成為班上的核心人物,談笑自如;五、六年級,我給悲慟的朋友安慰,最後他學會放下、學會祝福、學會感累;國中,同學呢喃「我不想讀書……就算學壞也沒差,都沒人要管我了,我幹嘛乖乖讀書?」於是每晚撥出十分鐘通話、陪伴。莎士比亞曾說:「生活就像戲劇,因為角色們一一邂逅才變得精采。」夜裡,我回想路人素昧平生,依然微笑;朋友默默遞糖,總是傾聽......,這些觸動,化解寂寞,生活又泛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