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補述 門生與弟子

課後補述 門生與弟子

古時所謂[門生]只是共習之意,而所謂弟子則往往加個[入室],這兩種名號對習者或不太有感,差別則在教者的心態認定。

跟高雄的同好共處習練,不長不短也有經年,但只今天我才真正把自己的東西,做個清楚的交代。

所謂事之理總是有個[緩急先後]之分,學拳亦如學道也不離此理。所以我認定的太極習拳過程,必也[無極氣],再是[太極震],後是[兩儀轉],接是[三才運],[四象鬆].....[八卦手]。

但於教太極之初真教者,絕非只把自己的東西,翻版拷貝式的複製,而是先仔細端詳,習者不同的體態,體氣與體質,再從已被先入為主的習性的轉化與改造下手。

只因大環境價值觀,對現在人的意識沾染過重,身體的皮肉筋骨殘存的滯礙點太濃,濃到不設法刨骨調筋難以矯治。

所以習太極不難,要先去舊習汰陋習的[淨身],才是要教者的老命。當教者見習者身上,已有差強人意的轉性改質,才是教者真正開始[按步就班]的調教。

其實不需對一些玄虛的名詞標籤多費心思,這些字眼都藏有教者的用意在裡面。如一開始的[無極],只是要習者能靜下心,太極該有的在心一靜下後都已有。

接下只是如何從認識它,熟悉它到整個的將它融合[一氣]。而這[一氣]之感深入意念後,凡所動就只是這一氣之動,故我以吞,吐,開,展貫,來融合一身筋骨皮肉乃至五臟六腑為一氣。

接下的[太極震]才是這一氣的引動,鼓盪到運轉周身。這也是拳理[靜極思動],一陽始於下[震卦]的易理。

但這些道理都得同好,身已被我磨的無滯礙後的[淨身],才能水到的[渠成]。否則即使能用意識做出的,也只是心懂身不懂的[裝模作樣]。

所以要有所知的是,學道理習東西不是見了甚麼,知了甚麼,就以為已懂了甚麼。洋蔥怎麼剝都是洋蔥,但每一層自有不同的意境差別。賣老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