藪鳥(蕃薯仔鳥) 17 cm 31-32g 普遍的特有種
藪鳥臉上有一顆明顯的「美人痣」,是野外的辨識特徵。攝影:DW
名稱由來:藪鳥喜歡在濃密的灌叢或草叢中活動,所以被叫做「藪鳥」。在溪頭地區,藪鳥十分易見,被開玩笑叫的叫做「溪頭老鼠」,因其喜在地面竄過,數量又多與老鼠無異之故。
美人痣:藪鳥的臉上眼睛與嘴角間有一橙黃色斑,被賞鳥人士稱為美人痣,是其重要特徵。
藪鳥也有方言:鳴聲嘹亮,像是「急~救兒」。有意思的是,藪鳥的鳴聲會有地方腔調,不同地區的藪鳥鳴聲會略略有差異。之所以如此,可能與求偶行為有關,雄鳥必須不斷變化鳴音以吸引異性,而其他雄鳥也會加以學習,進而形成此地域的方言。
生態習性:常成小群在中海拔山區闊葉林底層活動(但是繁殖期會成對出現),生性活潑但機警,常跳躍於濃密的灌叢中,亦常出現在產業道路或小徑旁,此時若其路線必須穿越道路時,牠們會一隻一隻極有秩序的列隊,在觀察四周環境後,再快速輪流過馬路,十分的謹慎。有時候也可見到牠們像松鼠一般,於聳直的樹幹由下往上跳躍。不過鄒族獵人稱呼牠們為「葉耳斯」,意思是「很容易上當的鳥」,只要帶頭的鳥入網,其餘小群便會統統跟著「中獎」。
築巢:在溪頭因為遊客眾多干擾大,所以藪鳥會選擇高達12~14公尺高的台灣杉或竹子上築巢,且位置隱密,這與其他中高海拔地區在林道旁濃密的草叢內築巢的習性大不相同。
社會階級:在群集的藪鳥中,存在著很嚴謹的位序關係,位階高者享有優先覓食的機會,而位階低者常受到追趕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