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魚鷹) 82 cm 1810~2810g 普遍的冬候鳥
鸕鶿潛水後,必須要回到岸上把翅膀晾乾,形成這幅有趣的畫面。攝影:DW
名稱:鸕鶿的嘴巴呈鉤狀,又善於捕魚,因此博得「魚鷹」美名。此外鸕鶿還有個外號叫做「黑鬼」,杜甫詩句「家家有黑鬼,戶戶食黃魚」指的就是鸕鶿。在中國又另有一名「摸魚公」和「水老鴉」,也是說牠。
生態習性:鸕鶿生活在廣大的水域、池塘、湖泊或大型魚塭中,在台灣屬於普遍的冬候鳥。鸕鶿擅長捕魚,但也因為消化產生大量的磷、鈣,排泄物的味道腥臭無比,被噴到的枝葉與雜草會很快的枯萎,因此,鸕鶿停棲一段時間後的樹木大多成為白色枯木。鸕鶿在水面起飛時會以雙翅不斷拍擊水面,並要助跑一段距離才能飛起。群飛時也會列隊成行,主要是人字形或斜一字形,並會隨時調整更換領隊。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句中的「烏」正是鸕鶿。鸕鶿喉囊發達具有伸縮性,可以脹成袋狀以供儲存魚類之用(繁殖季節的小鸕鶿會把嘴伸進親鳥的喉囊中索食),所捕獲的魚會先儲存在此處,等到牠們浮出水面再吞食。中國的廣西、廣東一帶或江南地區的漁民就利用鸕鶿的習性協助捕魚。漁民們先以繩子繫在鸕鶿脖子下方(防止牠們把到手的魚兒吞下),再將他們排列整齊的安置在船舷兩側,等到船隻抵達魚群潛藏的地方,漁家便用竹竿趕鳥下水。身手矯健的鸕鶿不斷在水底穿梭來回,直到喉囊裝滿漁獲再返回船上,此時,漁夫會把喉囊中的大魚取出,小魚則留給鸕鶿做為獎賞。吃過點心的鸕鶿又繼續下水捕魚,如此反覆數次,漁家多能滿載而歸。
潛水高手、捕魚高手:鸕鶿長於游泳與潛水,游泳時的鸕鶿身體吃水頗深,頭總是仰得高高的,很好辨識。一般而言鳥類尾羽基部有一個分泌油脂的「油脂腺」構造,鳥兒會以嘴喙把油脂沾塗在羽毛上,以利防水。不過,因為鸕鶿尾部無油脂腺(也沒有鳩鴿科或鷺科的粉末或粉翮),所以吸飽水分的羽毛反有利於潛水,加上牠們蹼瓣狀的腳掌(屬於四趾向前的「全蹼足」)使得鸕鶿很適合潛水捕魚。牠們一般可下潛5公尺,甚至20公尺也沒問題,潛水時間可以長達60秒鐘。但有利必有弊,所以每次捕完魚,一旦上了岸,就得趕緊找地方把翅膀展開晾乾,以利於飛行。鸕鶿的尾羽,較一般游禽長而有力;游泳時在水面下左右活動可決定方向,因而在水面上不能看到其尾部。
值得一提的是鸕鶿缺乏油脂腺,使得羽毛無法防水,間接也失去保溫功能,那麼,水中牠們靠啥保溫呢?答案是厚厚的脂肪層。
另外,鸕鶿喜歡群棲,常見一群2-30隻,甚至5-60隻的鸕鶿一同活動,牠們擅長集體捕魚,通常會先聚集在岸邊,形成兩層以上的圍網,把魚群困在中央,再大開殺戒,而在旁有時小白鷺、大白鷺、蒼鷺也會來分杯羹。
鸕鶿夕照:鸕鶿在11月到隔年四月來台,每年冬季在金門的慈湖有數千隻(8000)的鸕鶿群集,傍晚時牠們從四處飛回慈湖過夜,其飛行姿態配上落日餘暉,加上慈湖優美的景緻,畫面十分美好,已成金門的代表景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