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面對作業總說「不會」時,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分階段策略

 

**當孩子面對作業總說「不會」時,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分階段策略:**

 

---

 

### **一、先處理情緒:建立安全感,避免對抗**  

1. **暫停追問,觀察狀態**  

   - ❌ 避免說:「這麼簡單都不會?上課沒聽嗎?」  

   - ✅ 改用中性語言:「這題看起來有點挑戰性,我們先休息5分鐘,喝點水再試試?」  

 

2. **用「肢體語言」降低壓力**  

   - 坐到孩子斜後方(非正對面),減少被審視感。  

   - 手指題目時用筆尖輕點紙面,而非直接碰觸孩子身體。

 

---

 

### **二、拆解問題:幫孩子把「不會」轉成「具體卡關點」**  

1. **引導自我診斷**  

   - 遞給孩子三色螢光筆:「用黃色劃出看不懂的詞,綠色標出你會的部分,紅色圈最卡住的地方。」  

   - 例:數學題卡在「餘數處理」,語文造句卡在「連接詞使用」。  

 

2. **啟動「最小行動」**  

   - 若孩子完全拒絕動筆:  

     ✅ 「你念題目,我幫你寫答案」(讓孩子口述思路,家長代筆降低門檻)。  

   - 若孩子願嘗試但錯誤多:  

     ✅ 「我們先一起做第1小題,剩下3題你選1題最拿手的」(減少量感,保留掌控權)。

 

---

 

### **三、激活思考:用「非教學式提問」引導自主解決**  

1. **生活連結法**  

   - 造句題卡關時問:「如果這句話要傳LINE給好朋友,你會怎麼打?」(將作業轉化為日常溝通)。  

   - 數學應用題卡關時問:「假設這是要分給弟弟的糖果,該怎麼算才公平?」  

 

2. **錯誤轉化技巧**  

   - 故意寫錯答案:「我算出來是52,但總覺得怪怪的,你幫檢查看看?」(讓孩子當小老師糾錯)。  

   - 放大正確片段:「這個『解』字寫得超工整!只要再補上這裡就完美了!」

 

---

 

### **四、建立長期應對機制**  

1. **設計「求助流程卡」**  

   - 與孩子共創流程圖:  

     ① 深呼吸3次 → ② 圈出題目關鍵詞 → ③ 試寫1個步驟 → ④ 舉手問家長  

   - 完成後貼於書桌,求助前先完成前三步。  

 

2. **設置「能力存摺」獎勵系統**  

   - 每次獨立完成小步驟(如自行查字典、寫出算式中對齊的數字),蓋1個印章。  

   - 集滿5章可兌換「10分鐘自由時間」或「決定明日點心口味」。

 

---

 

### **家長需避免的三大地雷**  

1. **不比較**:避免「哥哥像你這麼大時都會了」等言語。  

2. **不包辦**:即使孩子寫得慢,也堅持讓他親手寫至少部分答案。  

3. **不臨時加碼**:完成學校作業後,不額外布置練習題。

 

---

 

### **情境模擬:當孩子又說「不會」時**  

**孩子**:(摔筆)這題我不會啦!  

**家長**:(遞螢光筆)先用綠色劃出你會的地方,剩下的我們像偵探一樣找線索!  

→ 若孩子劃出「12÷3=4」  

→ 家長指下一題:「這題和剛才那題是雙胞胎,只有這裡多了一個0(指120÷3),試試看?」  

 

---

 

**關鍵原則**:  

把「不會」視為孩子發出的求助訊號,而非反抗行為。  

透過拆解、連結生活、賦予掌控權,逐步培養「再試一下」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