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鶺鴒(牛屎鳥仔、帶路鳥) 19 cm 17-25g 普遍的留鳥、冬候鳥
白鶺鴒喜歡在地面上以小跑步的方式移動,尋找食物。攝影:DW
鄉土名字:白鶺鴒的鄉土名字是牛屎鳥仔。大概是從前人觀察白鶺鴒常在牛糞堆中啄食其間的寄生昆蟲,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吧!白鶺鴒不甚懼人,遇到人車過於逼近,才會不得已飛遠一點。由於一再重複接近、飛走,讓人誤以為牠們在引領路人前往某地方去,而有了「帶路鳥」稱號。其實,這一切都只是人類自己的美麗幻想哪!
外型特徵:台灣的白鶺鴒有數種不同的亞種:白鶺鴒、白面白鶺鴒及黑眼線白鶺鴒,不管是哪一種牠的全身都是由白、灰、黑三種色調組成,因此有人戲稱白鶺鴒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拍張「彩色照片」吧!通常鶺鴒科家族都有一個長長的尾巴唷,停棲時會不停的搖動尾巴,同時身體與地面呈垂直角度,另外牠們的後腳爪特別長,在行走時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鶺鴒喜歡在地面行走的道理就是如此了。
生態習性:白鶺鴒大部分是屬於冬候鳥,但是也有些會習慣這個環境定居下來變成留鳥(白面白鶺鴒)。一般說來白鶺鴒比較注重個人隱私,幾乎都是單獨行動(但是遷移時會成大群活動)。平時的牠比較常在空曠地區活動,但這些地區不是草地,反而是籃球場、廣場等鋪著灰暗水泥地面的環境,因為這些地方視線較好,且接近牠們身上羽色,可形成保護效果,當然,更有我們所不易發現的小蟲在其中。
特殊行為:白鶺鴒有三個特殊行為。
1.喜歡不停的上下搖動尾羽。比較可能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利用搖動尾巴的動作驚嚇附近的昆蟲,方便捕食;二是尾巴的搖動也能讓天敵分散焦點,導致天敵攻擊錯誤而避免更大的傷害。但是,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仍有待學者進一步的研究。
2.白鶺鴒飛行時會呈現波浪狀的起伏,(這是因為牠們不停展翅和收翅間接造成的,這麼做亦可節省能量的消耗)同時一邊飛行,一邊發出「唧唧」的聲音。有一種說法是這種波浪狀的飛法讓猛禽不容易掌握飛行路線,自然就不容易捉到牠們!
3.喜歡快步行走。總是在地面以小跑步方式,走走停停。
夜棲:白鶺鴒有夜棲於市區校園、公園及道路行道樹的習性,通常日落時分開始聚集,於附近大樓開始準備,隨著夜色全部降落在行道樹上,待其調整好位置後,便各自理羽,準備夜眠,此種行為在冬季更為明顯,甚至可聚集上千隻。例如:筆者在台中市文心路與崇德路口的行道樹上就曾觀察到此一現象。據研究,白鶺鴒喜歡在光線明亮的位置睡覺,因此馬路口就成了首選。
築巢:白鶺鴒會利用頂樓水塔的洞口或是水管口築巢,所以,每到繁殖季節,若您在頂樓上頭發現像守衛一般佇立的白鶺鴒,就很有可能附近有雌鳥在孵卵呢!
三個亞種:在台灣有三種白鶺鴒,即白面白鶺鴒(普通亞種,無過眼線,繁殖羽背部黑色,非繁殖羽背部灰色,為留鳥)、黑背眼紋亞種(有過眼線,背黑,屬冬候鳥)、灰背眼紋亞種(有過眼線,背灰,屬過境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