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佑佑醫師口述 /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秦郁涵同學訪談整理 / 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二年級
認知行為治療的運用 認知-行為治療,強調行為背後,通常都伴隨著一個想法,想糾正行為就要從改變想法著手。過動兒常因衝動,不思考就行動,或者有著不正確的思考,而產生不適當的行為。我們教導孩子自我提醒,用內在語言去引領自己思考,進而延伸孩子的能力,讓孩子可以慢下來,讓思考進到腦子中,而不是衝動的反射自己的行為。 所謂的「好方法」,包涵了五大步驟: 1.停,什麼問題 2.有哪些方法 3.哪一個方法最好 4.做做看 5.行的通嗎 孩子生氣了,我們首先教孩子:「停,什麼問題?」,這包涵了兩步驟:1.「辨識自己的訊息」-我很生氣。2.「辨識問題」-為什麼生氣?如,一個人對我說:「你很胖」,瘦的人不在意,但如果是胖的人,可能就會不高興,可能回說:「胖是我的事要你管!」,但對方卻覺得我又沒說謊,你是真的很胖,我只是想提醒你要注意自己不要太胖,不然身體會不好。這個人沒法了解自己又沒有說錯,為什麼你要生氣,但他不知道他不斷給人言語上的不舒服,這就是社交技巧。 有時事情不是只有表面的,如我家的小女兒,他和姐姐有手足上的競爭,她不胖,但比家中其他人多一點肉,所以有時我們會開玩笑叫她「肉肉」,但她不喜歡,如果她同學不知道,說她胖或叫她肉肉,她可能就會打人,但這個打人,主要是手足競爭的情感,而不是只因為別人說他胖,所以了解所有的事情及訊息,才能夠辨識問題。 第二步:「有哪些方法?」。我們會問孩子:「別人打你,除了打回去,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孩子可能說出:告訴老師、告訴媽媽,找幾個朋友下課扁他,讓孩子多說幾個,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只有一種,而是千百種,忍下來也是一種方法。在這個步驟,家長要特別注意一件事,當孩子說一個非理性想法,不要急著訓孩子,當孩子說出扁他或殺他時,家長可能就會急了:「你不可以這樣,如果你扁他,你就會被抓去關…」,孩子就不會想再和你說下去,有時孩子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會去做。孩子們都很聰明,他們就知道以後只選那些理性的答案來說,媽媽就會閉嘴了,反正也不一定要照著做,家長也就無法知道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失去思考學習的機會。 過動-衝動的孩子生氣時,有時會以攻擊他人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這行為的背後可能有一個想法;當別人笑著跟我說:「你最愛生氣了…」,我背後的想法就是他故意找我麻煩取笑我。但除了打人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如:笑回去、報告老師、忽略、針對他的行為告訴他…,讓孩子去想所有可能的方法。 第三步:「哪個方法最好?」,讓孩子去想想這些方法的結果,想想事情的前因後果,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打回去,結果可能是被處罰;如果忍下來,可能他會再來打我;找朋友一起打,可能朋友不願意;告訴老師,老師可能不一定會處理,總之和孩子慢慢討論,讓孩子去想一個雙贏的結果,這也是讓孩子學習思考處理問題的方式。 第四步:做做看;然後第五步:行的通嗎? 我們要教孩子雙贏的觀念,也就是行為所要面對的後果。如果別人讓我生氣,我的解決方法可以是打人,但打人的結果是什麼,結果是老師生氣,我被處罰,這就不是一個雙贏,讓孩子自己去想可能的結果,讓孩子判斷是否達到雙贏。如:我很喜歡媽媽,但是我打了人,我很高興,但媽媽覺得不高興,被打的人也不高興;或者別人欺負我,我忍住,結果別人很高興,而我不高興,這些都沒有雙贏。所謂的雙贏就是:「我好,你好、大家都好。」 然後,我們要教導孩子察言觀色,許多家長都說,棍子沒拿出來都不會怕,因為棍子是一種視覺提示,它代表媽媽生氣,要打人了。我們要教導孩子在棍子還沒拿出來前,就發現大人生氣了,許多的家長一開始警告孩子,表現的並不嚴肅,孩子感受不到嚴重性,繼續自己的行為,結果家長開始大怒拿出棍子打小孩,孩子也覺得大人生氣的莫名奇妙。一般的孩子抓得到大人快生氣了,所以就會停止行為。但我們必須去教過動兒發現訊息,什麼是生氣的訊息,如:媽媽在瞪人了、聲音提高了,或者辨識自己身體的訊息,有的孩子告訴你「我沒有生氣」,但拳頭已經握得很緊了,我們要教孩子辨識這些訊息。 我們也教孩子情緒管理,你讓他想了一堆方法,但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情緒也是要處理的,我們教導孩子如何放鬆,來解決自己的生氣及緊張。如別人打我,我現在很生氣,雖然我找到許多雙贏的方法,但我還是很生氣,我還是很想打他,這時我們教導孩子用放鬆,來處理自己的生氣。 另外,我們還教孩子自我肯定。別人說我肥,我可能覺得「對,我就是肥豬,一無是處」,或者「我考不好了,覺得自己沒有未來」,這些都是負面想法;我們教孩子「雖然我胖,可是我能力很好」,或者「我很棒,只是有點胖」;「雖然我考不好,但我不見得沒未來」,給孩子正向的想法。有句話說,最後一名表示你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找孩子厲害的地方,像一些能力弱的孩子他可能考試永遠都是班上最後一名,但他可能很熱心做資源回收。要找孩子的優點,給他肯定,否則,孩子只會愈來愈沒自信。 我們在教孩子所有的東西時,都是用遊戲的方式,我們要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但孩子並不懂如何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我們就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討論寫功課的感受,請人當媽媽及孩子,孩子在耍賴,邊寫邊玩,寫得七晚八晚…。演完後,問演媽媽的有什麼感覺。 想要讓孩子學會好方法,家長也要認真學習,與孩子一同練習,並不是只有孩子學就好,用好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帶孩子一起用好方法處理問題,這樣親子關係,也可以不那麼緊張,對孩子的答案,切記不要反應過度,只要放輕鬆與孩子順勢談下去,只要最後達到雙贏的結論就行了,這樣才能有效的教導孩子學習這樣的好方法。在帶完那次團體後,我有個感想是吃藥很重要,認知-行為治療,並不能取代藥物,適當的藥物介入,孩子學習成果加倍,有更多的正向學習經驗,學會的技巧也較能表現出來,對孩子的自信心也有幫助。畢竟,「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是一生理性的疾病。